莊 偉,車敬斌,王建民,高 鵬,張加賓
(濟南市人民醫(yī)院:1.檢驗科;2.眼科,山東濟南 271100)
甲狀腺相關眼病(TAO)臨床發(fā)病率較高,可對患者視覺功能及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病患者為TAO高發(fā)群體,尤其是Graves 病,有調查顯示,Graves 病患者中,高達25%~50%可產生TAO[1]。當前普遍認為,人體內分泌功能障礙與TAO有關。以往報道稱,可溶性黏附分子參與TAO的發(fā)病[2]。亦有報道指出,TAO影響因素包括眼眶內皮細胞受到損傷、存在炎性細胞浸潤現(xiàn)象等,內皮細胞受損主要變化為黏附分子表達異常增加[3-4]。為進一步明確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sICAM-1)以及可溶性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sVCAM-1)在TAO發(fā)展中表達情況,本研究納入TAO病例150例,分析血清sICAM-1、sVCAM-1表達水平及其與TAO病情關系。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期間收治的150例TAO患者納入研究,入選標準:(1)與歐洲GO研究組(EUGOGO)提出的診斷標準[5]相符;(2)有確切甲亢病史或合并甲狀腺功能性疾??;(3)首次發(fā)病,近6個月未接受免疫抑制劑、抗甲狀腺素藥物或者糖皮質激素治療;(4)年齡≥18歲。排除標準:(1)伴隨造血系統(tǒng)疾病或者肝腎功能異常;(2)合并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感染性疾病。包括男68例、女82例,患者年齡19~67歲,平均(50.79±6.47)歲,病程0.08~0.33年,平均(0.21±0.03)年。并將同期80例接受健康體檢者納入并作為對照組,包括男34例、女46例,年齡20~66歲,平均(50.23±6.40)歲。全部納入研究者知情且自愿參與研究。
1.2方法 將TAO患者依據(jù)臨床活動度評分(CAS)差異進行分組,CAS評分達到4分即為活動期,否則為非活動期,其中活動期組83例,非活動期組67例。同時按TAO病情嚴重程度進行分組,可以分為輕度組(n=48)、中重度組(n=55)、極重度組(n=47)。記錄所有納入研究者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病程、體質量指數(shù)(BMI)等],采集納入研究者空腹靜脈血3 mL,經過10 min離心處理后,獲得上層血清,將其置于EP冷凍管之中,且存儲于溫度為-80 ℃冰箱內,然后酶聯(lián)免疫吸附(ELISA)雙抗體夾心法完成sICAM-1、sVCAM-1濃度測定,采取美國R&D公司生產的檢測試劑盒。選擇Multiskan MS全自動酶標儀(購自美國Thermo Scientific公司),調節(jié)波長450 nm,進行吸光度(A)值測定,以繪制標準曲線方式獲得sICAM-1以及sVCAM-1水平計算結果。
1.3觀察指標 比較活動期組、非活動期組與對照組、不同病情程度亞組的一般資料、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并進行相關性分析。
2.1CAS分組及對照組間的比較 活動期組血清sICAM-1、sVCAM-1顯著高于其余兩組(P<0.05),且非活動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不同病情程度組及對照組間的比較 不同病情程度組與對照組性別、年齡、BM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病情程度亞組間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CAS分組及對照組間的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非活動期比較,*P<0.05;-表示該項無數(shù)據(jù)
表2 不同病情程度組及對照組間一般資料的比較
注:-表示該項無數(shù)據(jù)
2.3不同病情程度和CAS分期的患者及對照組sICAM-1、sVCAM-1水平比較 不同病情程度組中,活動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顯著高于同組內非活動期患者及對照組(P<0.05),并且在極重度組、中重度組以及輕度組中水平的依次降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病情程度亞組CAS分期患者與對照組sICAM-1、sVCAM-1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同組內非活動期比較,#P<0.05;與輕度組活動期比較,*P<0.05;與中重度組活動期比較,△P<0.05
2.4相關性分析 非活動期患者病情程度與血清sICAM-1、sVCAM-1無顯著相關性(P>0.05);活動期患者病情程度與血清sICAM-1、sVCAM-1呈正相關(P<0.05)。見表4。
表4 相關性分析
當前,醫(yī)學界尚未闡明TAO具體發(fā)病機制,考慮到眼眶屬于無淋巴器官部位,故臨床對其研究通常將免疫細胞與免疫分子作為重點[6-8]。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包括sVCAM-1與sICAM-1,這兩種物質常見于多種細胞膜以及細胞外基質,生理與病理機制中,sVCAM-1與sICAM-1分子主要由配體-受體結合途徑發(fā)揮自身作用。以往報道稱,sVCAM-1與sICAM-1對于白細胞識別、有效轉導以及黏附起著介導作用,而白細胞與相應血管內皮細胞均通過黏附方式形成級聯(lián)反應,從而對機體免疫系統(tǒng)起到調節(jié)功效[9-10]。血清sICAM-1的來源普遍認為有兩種學說:其中一種是認為細胞膜表面合成并分泌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同時于細胞膜結合部位產生蛋白水解反應,膜外部分主要脫落進入血液系統(tǒng),并以sICAM-1形式存在;另一種則認為人體內編碼ICAM-1的相應mRNA可以經剪切作用將編碼跨膜區(qū)域以及胞內區(qū)堿基有效去除,然后翻譯形成sICAM-1。有報道指出,病變組織處合成與分泌的ICAM-1存在一定獨特性,能夠進入血液系統(tǒng)轉變?yōu)閟ICAM-1分子,同時結合體內淋巴功能相關抗原1(LFA-1)配體,作用于淋巴細胞,使得靜息狀態(tài)、未激活狀態(tài)相應免疫活性細胞大量黏附于病變處,從而發(fā)揮定靶功能[11-12]。在體內血液循環(huán)帶動下,淋巴細胞可以移動至靶器官,sICAM-1分子會結合淋巴細胞表面LFA-1,從而對淋巴細胞有效釋放膜信號,最終跨膜游出[13-14]。
本研究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對照組血清樣本內有sICAM-1、sVCAM-1檢出,提示健康人體血清里面存在一定水平的sICAM-1、sVCAM-1。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fā)生可導致黏附分子表達水平提高及脫落增加,造成血清中檢測出的可溶性黏附分子呈現(xiàn)異常升高趨勢,因此TAO評估指證可能包括可溶性黏附分子變化。本研究中,活動期組血清樣本sICAM-1、sVCAM-1表達明顯高于對照組及非活動期組,同時對照組與非活動期組表達無顯著差異,與趙勇[15]研究觀點相符。說明TAO活動期患者眼瞼部位、甲狀腺局部存在炎癥,可加快黏附分子生成速率,但是TAO非活動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表達正常,可能因為該時期炎癥細胞浸潤已經開始消退。本研究中,不同病情程度組中活動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表達水平較對照組顯著增高,而且在極重度組、中重度組以及輕度組中呈依次降低,表明活動期TAO病情越嚴重,血清sICAM-1、sVCAM-1表達水平越高,對于TAO活動期患者而言,病情程度能影響sICAM-1、sVCAM-1表達。本文相關性分析顯示,活動期患者病情程度與血清sICAM-1、sVCAM-1表達呈顯著正相關,而非活動期患者則無此相關性,與張曉斌等[16]觀點一致。說明TAO活動期,隨著病情加重,將導致sICAM-1、sVCAM-1水平隨之升高。
TAO活動期病情越嚴重,血清sICAM-1、sVCAM-1表達水平越高,對其進行檢測能為TAO診治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