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
從什么時候起,排隊變成了年輕人時尚打卡的一種“輕度快樂”?
想一想,20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yōu)楹闻抨??替生病的家人掛個專家號要排隊,去熱門幼兒園搶學位要排隊,逢上證券公司出通知打新股要排隊……老人家?guī)е●R扎排上半夜,小夫妻帶著毯子和躺椅排下半夜。精明的上海人為了預防卷簾門一開大家都往里涌,令半夜起床的人吃了虧,還自發(fā)制作號牌。開門前老阿姨或老阿伯自發(fā)充當“紅袖章”角色,號令大家“人在號牌在,挨個進門,要講文明”。
如今,絕大部分排隊事宜都可以在手機APP上預訂了,連長途通勤的年輕人,也可以在定制公交線上早早預訂好座位。但排隊消失了嗎?并沒有!
現(xiàn)在令中老年人感覺匪夷所思的是,穿著破洞牛仔褲、一身潮牌的年輕人居然為吃上一塊由20層鮮奶油細膩堆疊而成的網紅千層蛋糕而排長隊,為一小包只在下午四點限量開賣的蝴蝶酥排長隊,為某大牌設計師與快消品牌聯(lián)名設計的T恤排長隊,為某位紅人現(xiàn)場銷售他的音樂會海報排長隊。而且,排隊的人臉上的焦灼、煎熬仿佛被一塊神奇的橡皮擦拭去了,沒有人引頸盼望,沒有人嘗試加塞,人人都在對著手機傻笑或若有所思。反正在哪兒都要刷手機的,店員已經貼心地把Wi-Fi告訴大家,在周末的下午,站著刷手機比賴在沙發(fā)上刷,看上去似乎還更健康一點?
熱量超標的網紅蛋糕不見得是他們的最愛,印著大大Logo的聯(lián)名款T恤或連身褲,買回家也不見得能穿去上班,但站在這個隊伍里,就表明自己與那些一臉困惑的路人是“兩個世界的生物”;就證明自己找到了價值觀相似的同好,坐上了評論區(qū)共同的沙發(fā)。我的朋友中,有排隊買潮牌球鞋,一路聊成情侶的男女;有排隊排到最后,不得已分吃一包蝴蝶酥的“吃友”。后者一對暗號,才發(fā)現(xiàn)自己與對方小時候同在一幢科學院家屬宿舍樓里住過,雙方還是高中校友,只不過,那會兒理科驕子看不慣文科翹楚的酸勁,同在升旗臺上都沒有打量過對方一眼。
不論是過去還是將來,排隊都擔當著物以類聚的職責。正如作家兼心理學家戴維·安德魯斯在《為什么別的隊伍總是移動得更快》一書中所描繪的那樣:“排隊時你會對隊伍里的陌生人產生親近感,猶如你們同是幸存者……這顯然有點黑色幽默?!?/p>
手機APP永遠替代不了大街上突然出現(xiàn)的長龍。這一回的觸發(fā)因素是一雙球鞋,下一次,可能是一款網紅水餃。
也許,我們要為排隊這一社交形式點贊歡呼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