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超
【摘 要】文章主要通過筆者的自身實踐,從演奏方面對勃拉姆斯《f小調(diào)第三鋼琴奏鳴曲Op.5》第二樂章進行了分析與探討,闡述了對于觸鍵、分句、風格、音色、和聲及踏板等方面需要注意的問題及練習方法,并對作品背景及曲式進行了簡述。
【關(guān)鍵詞】勃拉姆斯;《f小調(diào)第三鋼琴奏鳴曲Op.5》第二樂章;觸鍵;分句;風格;音色;和聲;踏板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5-0037-02
偉大的18世紀浪漫主義大師與古典主義的守護者——勃拉姆斯,終其一生只創(chuàng)作了三首鋼琴奏鳴曲,均為早期完成。最后一首《f小調(diào)第三鋼琴奏鳴曲》在其鋼琴作品中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位置,是勃拉姆斯創(chuàng)作逐漸邁向成熟的代表作之一。而在這首宏大且充滿交響性的巨作中,卻有著一段極為動人,充滿深刻情感的詩意篇章,使人們看到了早年意氣風發(fā)、一腔熱血的青年勃拉姆斯內(nèi)心深處細膩感性的一面。
一、創(chuàng)作背景簡介
整首《f小調(diào)第三鋼琴奏鳴曲》是勃拉姆斯于1853年十月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創(chuàng)作完成的,其中的第二和第四樂章是正值勃拉姆斯早期旅行演奏時先于其他樂章完工,并由克拉拉?舒曼于1854年在萊比錫首演了第二、三樂章。這是勃拉姆斯僅有的三首鋼琴奏鳴曲中的最后一首。此作品的結(jié)構(gòu)異常龐大,由奏鳴曲結(jié)構(gòu)中罕見的五個樂章組成,其中第二樂章(Andante espressivo, 充滿感情的行板)在這首龐然巨作中顯得尤為纖細與獨特。它表達的感情深刻,音樂超乎尋常的細膩、柔美,充滿了詩情畫意并極具畫面感,仿佛是作曲家從內(nèi)心最深處對傾慕之人的表白與傾訴。 勃拉姆斯特意為此樂章附上了詩人斯特勞(Sternau)的一首名為《年輕人的戀愛》的詩作為題辭。大意為:
夜幕籠罩,月光隱現(xiàn),
在此兩顆心,因愛結(jié)合,
愉悅的相互依偎,互相擁抱。
二、基本曲式與演奏詮釋
此樂章為復三部曲式(A-B-A-Coda)。
(一)A段(1-36小節(jié)):
1.A1(1-10小節(jié)):此段速度標記為Andante espressivo(富有表情的行板),主題由降A(chǔ)大調(diào)展開,力度為p(弱),兩個樂句構(gòu)成,音樂安靜祥和,旋律優(yōu)美動人,情境帶入感極強,讓我們看到了夜幕緩緩降臨,皎潔且柔和的月光悄然的灑向大地,映照出了一對戀人相互依偎的身影……
在演奏速度方面,雖然有說法稱,當年的勃拉姆斯不太擅長意大利語,將Andante(行板)理解為慢速,但筆者仍認為開頭的速度還應適當保持旋律的平穩(wěn)進行和流動性,默數(shù)以四分音符為一拍的大拍子演奏,不應過分緩慢與自由,因為左手十六分音符猶如倒影般的一直伴隨右手主旋律流動著,使內(nèi)在的韻律在持續(xù)進行,同時也能更有空間和合理性去演奏B段的poco piu lento(稍更緩慢),避免使樂章的結(jié)構(gòu)感過于渙散。演奏者要保持手指始終貼鍵彈奏并且手臂放松,要感覺到手指與琴鍵之間的聯(lián)系相當密切,從而使音與音之間的連接毫無縫隙,更好的將主旋律彈得極為連貫。觸鍵須緩慢,有深度,并保證主旋律極為柔美歌唱,弱而不虛,用心感受與聆聽每個音的音色是否柔美、溫暖、飽滿。同時,彈出因樂句起伏而產(chǎn)生的細微的力度變化與大樂句的走向,以及在帶有連線的每個短樂句間的小氣口也至關(guān)重要。另外,左手部分的持續(xù)十六分音符在筆者看來并非單純的伴奏,若稍微突出低音以配合右手旋律,會使音響更有立體感,更加飽滿。
2.A2(11-24小節(jié))+A1主題重現(xiàn)(25-36小節(jié)):A2段依然由降A(chǔ)大調(diào)展開,可分為兩大樂句。此處銜接A1,讓我們看見了那對戀人好似在柔和的月光襯托下漫步的情景。此處左右手聲部間要求層次分明。樂譜的第十一小節(jié)右手高聲部術(shù)語為ben cantando(充分歌唱的),顯而易見這里的高聲部主旋律要極為突出,極富歌唱性,同時,指尖觸鍵時要有一定的緊張度,使主旋律相比樂曲開頭在音色上更有穿透力,更富有表情。對比高聲部而言,更加困難的可能是如何將中、低聲部的重復和聲彈奏的似連非連、輕柔且均勻,并且又是保持piu piano(更弱)力度,以更好的演奏出朦朧的背景畫面。練習此處時掌握貼鍵彈奏的技巧,可先去掉高聲部,單獨練習中、低聲部,盡可能的保持重復音的輕柔與均勻。同時雙手手腕與手掌盡量放松的保持成自然平行狀,更好的控制中、低聲部的力度。16-24小節(jié)呈現(xiàn)了左右手旋律聲部的男女對唱,力度也由piu piano變?yōu)閞f(突強),以及19小節(jié)的sempre cresc.(保持漸強),而后每個小節(jié)的和聲變化也凸顯著不同的的力度層次,如同那對戀人愈加深切的抒發(fā)著對彼此的情感。25-36小節(jié)開始的右手兩個聲部便是主題旋律的變化重現(xiàn),加上左手的八度長音猶如貝斯緩緩的同時奏出,從而烘托出右手的主題旋律,直至32小節(jié)回歸起始主題第二句后半句出現(xiàn)的形式。此處的左手分解和弦跨度變大,右手和聲音效加厚,音響效果更加立體化,意指強調(diào)A段的即將終結(jié)。隨后慢慢漸弱至此段最后一小節(jié),并隨著此處的漸慢引出更為最為動人的B段。
(二)B段(37-104小節(jié)):
此段的速度標記變?yōu)镻oco piu lento(稍更緩慢),由降D大調(diào)展開,是一種建立在左右手交替使用十六分音符的二連音形式,是一段甜蜜對話式的插曲,更是整個樂章最動人,感情最為細膩的片段。作者在此標明了?u?erst leise und zart(最大限度的輕聲與溫柔),演奏者需要有極強的音色控制能力,在極度輕柔的同時,仍要保持音色的溫暖與歌唱。兩只手的二連音式對話要配合的天衣無縫,針對每個帶有小連線的二連音,可以左右手分開練習“落起”(彈第一個音程時,手指、手掌與小臂成平行狀,放松的自然下落觸鍵,第二個音程運用手腕帶動輕輕向上帶起)的彈奏方法。演奏時,一只手在“起”的瞬間,另一只手就要提早做好“落”的準備。另外,作者標明了sempre col Pedale(保持踏板的使用)。建議運用“二分之一踏板(換的時候?qū)⑻ぐ暹€沒完全抬起時便踩下)”的方式一拍換一次,讓音色更加溫暖的同時,仍然能聽清楚二人之間的細膩對話。同時也可適當運用左踏板以加強“最大限度的輕聲與溫柔”的效果。在分句上,可分為四小節(jié)為一句,在每一句的結(jié)尾做一次的小的呼吸以銜接下一句,直到57小節(jié)開始,樂句一氣呵成,伴隨著cresc. poco a poco(逐漸堅強)將音樂帶入了B段的高潮段(68-76小節(jié))。此處左手的伴奏織體變成了三連音,以烘托出熱情洋溢的氣氛。演奏者在此處應感受到戀人欣喜若狂的心情并熱情飽滿的演奏。77-104小節(jié)是前面對話式片段及高潮段的重現(xiàn)。注意高潮重現(xiàn)段的96-98小節(jié)調(diào)性短暫的從降D大調(diào)回到了樂章一開始的降A(chǔ)大調(diào),演奏此處力度更應加強,強調(diào)調(diào)性的變化,并強調(diào)左手小指的低音。之后隨著dim.e rit.molto(更多漸弱和漸慢)將音樂漸漸帶入樂章的再現(xiàn)部。
(三)A段再現(xiàn)部(105-143小節(jié))+Coda(144-191小節(jié))
1.A段再現(xiàn)部:一開始的左手以及130-136小節(jié)右手中聲部的伴奏織體相較之前做了改變,大跨度的三連音要注意手腕完全協(xié)調(diào)與放松。隨后直至143小節(jié),和聲從原本的降A(chǔ)大調(diào)轉(zhuǎn)換為了降D大調(diào)的屬七和弦,從而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引出重要的降D大調(diào)結(jié)尾。
2.Coda:結(jié)尾段速度標記為Andante molto(稍慢的行板),由降D大調(diào)展開。由此開始是這整個愛情故事里面最崇高的部分,音樂的進行讓人肅然起敬,感嘆愛情的神圣。演奏時應注意,結(jié)尾段開頭需同時保持運用左右踏板(sempre les deux Pédales)以達到ppp(極弱)及右手和弦保持連貫的效果。左手低音降A(chǔ)須始終貼鍵并保持ppp的力度及均勻的節(jié)奏彈奏。 151小節(jié)開始左手低聲部重音降D的出現(xiàn),更加使和聲充滿穩(wěn)定性、厚重感和神圣感。隨著157小節(jié)右手和弦和左手低音穩(wěn)定的上、下行發(fā)展,也將織體、情緒逐漸拉寬,逐漸堅強(poco a poco cresc.),為之后情感的徹底爆發(fā)做了完美鋪墊與推進。165小節(jié)從作者標明ff(很強)及molto pesante(非常沉重的)可以看出,此處開始是全樂章的最高潮段落,如同戀人之前表現(xiàn)出的相對委婉的情感表達,終于爆發(fā)式的宣泄出來,交織在一起。這里要求演奏者須使用全身的力量與放松的大臂將每個和弦推送至鍵底,保持每個和弦的通透性和勃拉姆斯式的宏大且厚重的音響效果。但彈奏和現(xiàn)弦時,要防止因追求響的聲音而導致的手臂和肩膀易僵硬,使蠻力的現(xiàn)象,這樣的和弦會變得爆炸式的尖銳刺耳,音響上缺乏宏大的空間感和混響。直到179小節(jié)速度變成Adagio(柔板),一切最終又恢復了平靜。187-188小節(jié)再一次回顧了主題一開始那最初的美麗畫面,緊接著隨著大跨度分解和弦的從容的進行,最終神圣的結(jié)束在降D大調(diào)。相比起始主題的降A(chǔ)大調(diào),兩人的愛情似乎在結(jié)尾得到了升華。彈奏分解和弦時在保證和聲厚實的情況下應突出右手的高音旋律并盡可能圓滑的運用踏板連在一起,形成一個大樂句并最終走向主和弦結(jié)束。
《f小調(diào)第三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的整體風格在勃拉姆斯的這首鴻篇巨作中顯得尤為獨樹一幟。它的內(nèi)涵豐富,感情深厚。在如何在這首近40分鐘的曲目里,用不到10分鐘的時間讓人們看到那時年輕氣盛、桀驁不馴、滿懷抱負的勃拉姆斯,亦有如此感性,溫情,細膩,極富詩意的一面就顯得尤為重要。豐富的情感表現(xiàn)力、不同音色的掌控力,極富歌唱性的觸鍵方式、連奏,各聲部層次的清晰對比以及對和聲色彩變化敏銳的感受力等都是更好的演繹此樂章的關(guān)鍵所在。而做到這些的前提是我們在練習時,用心去傾聽我們所彈出的每一個音。傾聽自己的演奏是至關(guān)重要的。
我們還可多學習和借鑒一些大師們的演奏此曲的錄音,如阿勞、肯普夫、阿圖爾·魯賓斯坦、Anatol Ugorski、Edwin Fisher等等,都有著對此作品不同的精彩演繹。加以時日,演奏者會對此曲有更深刻的個人理解。
參考文獻:
[1]保羅·霍爾姆斯.偉大的西方音樂家傳記叢書——勃拉姆斯[M].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2]維基百科德語版.https://de.wikipedia.org/wiki/Klaviersonate_Nr._3_(Brahms)
[3]李近朱.勃拉姆斯——德奧古典主義的晚鐘[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