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明進
曾記得在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餐桌上的中國,常常是父母端著碗追趕著孩子,孩子則玩著手里的玩具,嘴里含著飯半天都不咽下去,孩子是“小皇帝”,父母是“服務員”;餐桌上的韓國,常常是家里年紀最小的孩子每次吃飯前都要給其他人盛飯端飯和添飯,并恭恭敬敬地對長輩們說感謝的話語,孩子是“晚輩”,父母是“長者”;餐桌上的美國,常常是孩子會拿起勺子時,就會讓他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孩子是“學徒”,父母是“師傅”。
通過上面可以看出:餐桌讓韓國家庭的孩子懂得了感恩和幸福;餐桌讓美國家庭的孩子學會獨立和擔當;餐桌讓中國家庭的孩子學會了懶惰和依賴。不同的餐桌教育文化,就會培養(yǎng)出不同性格的孩子。因此,作為孩子的父母,千萬不要忽視了餐桌,更不要偏離了餐桌教育的方向。
我家共有6口人,上有父母早已退休,下有兩個孩子在上小學。加上我們夫妻二人都是上班族,一天中我們與孩子見面最多的地點就是在餐桌。早晨6點,孩子就必須準時起床,在學校吃早餐、中餐,而我與妻子的早、午餐都在各自單位的飯?zhí)媒鉀Q。等孩子下午放學和我們下班回來,父母早已將晚餐的飯菜端上餐桌。孩子每次吃飯像“打仗”一樣,吃完又得進房間做作業(yè)了,等孩子完成作業(yè)洗漱好后,又要上床休息了。每逢雙休日,我都會推掉所有的應酬,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留給孩子與家人,一家人能夠一起共進早餐、中餐和晚餐,已經成了家庭最幸福的“催化劑”。
餐桌教育,是我們了解孩子成長的窗口。孩子在學校的所有表現(xiàn),我們除了從老師那里了解打聽,大多數(shù)還是孩子向我們匯報的。孩子在學校的所見、所聞、所感和自己的煩心事、恐懼感都會告訴我們,我與妻子也會充分利用餐桌時間進行傾聽和指引,了解孩子動態(tài),穩(wěn)定思想情緒,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就是這種良好的習慣從幼兒園一直伴隨到小學,開啟了孩子的成長之旅。
餐桌教育,是我們與孩子溝通交流的平臺。我的家庭是一個民主、和諧型的家庭,只要是孩子愿意在餐桌上講的事,我們都會認真地聆聽,讓孩子敢講、想講、會講,暢談想法,交流心得,共同來解決問題。有時我們還會聊聊家常和工作,孩子也偶爾會表明他們的觀點和態(tài)度,這樣既有利于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又有利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同時還能活躍進餐的氣氛。
總之,餐桌雖小但意義重大。對于一個家庭來說,餐桌遠不只是個吃飯的地方,它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交流平臺,特別是對有孩子的家庭,能夠營造一個愉快、舒適的進餐環(huán)境,就等于搭建了一個良好的親子溝通橋梁,也是親子教育最潤物細無聲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