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曉青是我朋友中的正能量,正得又恰到好處。她的價值觀健康干凈,表達觀點則常常說一是一,比男性的復(fù)雜、狡黠甚至不靠譜,更為簡潔有力,因此是我的良師益友之一。她同時是一位編輯,曾多年執(zhí)掌《山海經(jīng)》雜志,培育中國故事,并將說故事的傳統(tǒng)和青少年教育融合在一起,出版了《孩子們喜愛的民間故事》等系列作品,所以請她作回復(fù)是我放心的事兒,哪怕碰到“抱怨哥”。
——你們的信使? ?夏烈
本期“神秘答主”
毛曉青:《山海經(jīng)》雜志總編輯、編審,浙江省故事委員會主任,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委員,著有《孩子們喜愛的民間故事》《孩子們喜愛的民俗故事》《孩子們喜愛的詩詞故事》等童書。
顧光文同學:
你好!看了你的信,我想叫你一聲“抱怨哥”。你先別急著跳腳,其實“抱怨”這種情緒有它積極的一面。有句話叫作“憤怒出詩人”。當你對現(xiàn)實感到憤怒,要發(fā)泄,憤怒著,憤怒著,就成了詩人。從積極的意義來看,抱怨是因為對現(xiàn)實的某些狀況不滿意,要想辦法去改進,社會就是被這樣一群不滿現(xiàn)狀的人慢慢往前推進的。
在信里,你對自己的原生家庭,對學校乃至社會的某些現(xiàn)象都有諸多的不滿,通過字里行間,我看到了你身上有著一種非??少F的品質(zhì):那就是獨立思考。你能看到這些不合理,說明你已經(jīng)學會了思考,你已經(jīng)具備獨立的人格。你不像有的同齡人,還是個媽寶,父母說啥就是啥;你也不像另一些同齡人,只曉得埋頭讀課本,兩耳不聞窗外事。你比他們都強得多。
不過我以為,你眼中家庭的問題和社會的問題,其實是兩種性質(zhì)完全不同的問題,不能混為一談。別急,我們一個一個來分析吧。
先來看看你原生家庭的問題。你說,父母以愛的名義來傷害你,使你的心理都有點扭曲了,甚至對有錢人產(chǎn)生了一種莫名的厭惡情緒。我想,父母不是將對你的傷害化裝成了愛,而是,他們以為是愛,對你其實是傷害。他們以為是蜜糖,對你其實是砒霜。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認知差異?這就源于兩代人觀念上的不同。比如,你覺得夏天開空調(diào),不是天經(jīng)地義的嗎?不然裝空調(diào)干啥?可父母卻認為,開空調(diào)太費電,不到熱得很厲害,就不應(yīng)該去開空調(diào)。其實,你和父母的很多矛盾,都是這樣公有公理、婆有婆理,那究竟是公對還是婆對?都對,也都不對,沒有標準的答案。因為,公和婆是站在不同的地標線上,沒有可比性。
所以,你和父母的觀念之爭,沒有對錯,只有不同。至于你說,父母以他們的權(quán)威強迫你按他們的意志來行事,這是可能的。誰讓他們比你強勢?誰讓你未成年,而他們是你的監(jiān)護人?可是,這樣的情況遲早會發(fā)生變化:隨著你慢慢長大,隨著父母慢慢老去,總有一天你會是強勢的那一個。我想真的到了那一天,你才會真正理解你的父母,和那些所謂“傷害”。你終于知道,那些父母給你的一萬點暴擊,他們真的以為,全是愛。
我們再來看看你說的社會上的不合理現(xiàn)象。不可否認,你說的這樣那樣、林林總總的不合理現(xiàn)象都存在。從來沒有一個完美的社會,就像從來不存在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你看到了這些單靠你個人力量無法改變的不合理,就會有無奈感、渺小感,從而產(chǎn)生苦悶的情緒。這樣的苦悶,魯迅有過,郁達夫有過,很多很多有為青年都有過,這樣的苦悶,甚至成為他們立下志向的動力。正是這樣的苦悶,讓他們意識到:讀書不光是為了光宗耀祖、成就自我,更是為了改變社會上的不公平、不合理現(xiàn)象,甚至是“為中華之崛起”!
如何改變這些不合理?答案并不在我的筆下,答案在你一步一步的成長之路上。那就是用逐步增長的學識見識強大自己,總有一天,你心中的火把會照亮周圍。
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