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樂涵
母親喜愛梅,將“梅妻鶴子”林逋先生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奉為圭臬,更因自己的名字里有個“梅”字引以為傲!
女兒很小時,母親就教她背王安石的《梅花》。盡管女兒還懵懂無知,但母親總不忘在女兒背完后加一句:“所以我們要學習梅花不畏嚴寒、不怕困難的精神!”看著女兒似懂非懂的眼神,母親心里很滿意。
女兒再大些時,她們也一起背陸游和毛主席的《卜算子·詠梅》。
秋天到了,樓下桂花開了,那淡淡的、小小的花朵藏在綠葉間,卻釋放出不容小覷的濃烈香氣。女兒問母親:“媽媽,什么花這么香?”母親湊近桂樹猛吸一口,陶醉地說:“桂樹開花,香飄十里。別看它貌不驚人,可也是鼎鼎大名的好花。李清照贊它‘自是花中第一流,贊美桂花是讓梅花妒忌、菊花羞愧的花中第一呢!”聽了母親的話,女兒皺起眉頭,似煩惱萬分:“媽媽,林逋夸梅花,李清照頌桂花,那,到底哪種花更好更美呢?”
母親望著女兒,想了想說:“哪里有什么誰更好誰更美呢?無非是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再無非是林、李二人心境不同所見不同。正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像杜牧和李清照同寫‘項羽自刎,一贊一嘆?!迸畠憾⒅€在等待答案,母親笑著低下頭說:“在我心中,你最好最美!”
生活中并不是每樣東西都要比出個優(yōu)劣高下,只能二選一。就像童年的舒爾伯格寫下人生第一首小詩,母親激動地擁抱他,高興地說:“精彩極了!”而父親只是瞥了一眼,冷冷地說:“糟糕透了!”后來舒爾伯格又寫了好多作品,每次母親都說“精彩極了”,父親還是說“糟糕透了”,但正是有了母親一次次的鼓勵,他才沒有放棄寫作;正是有了父親質(zhì)疑的聲音,他才不斷努力改進。他的成功,父母那不同方式的愛缺一不可,誰又能說哪種方式的愛更好呢?
既然無從區(qū)分,那就無須煩惱。張開雙臂,用寬廣的胸懷,用海納百川的氣度坦然接受,接受另辟蹊徑,接受別出心裁,接受鶴立雞群,接受滿園春色,接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接受表揚和贊美,也接受批評和指責,以此來感受世界的豐富多彩……生活需要梅花,也需要桂花,不是嗎?
佳作點評
生活中,很多事其實沒有必要分出個高下,如桂花與梅花哪個更美,表揚與鞭策哪種教育方式更好。文章通過一對母女引出所要討論的內(nèi)容,結論水到渠成。杜牧和李清照同寫“項羽自刎”的例子,簡潔有力。(王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