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霞
摘 要:隨著世界各國音樂文化的不斷交流,中國的民族音樂開始逐漸多元化,人們開始深入探索民族音樂的教育意義,學校開始培養(yǎng)中學生對民族音樂的鑒賞能力,國家開始關注民族音樂的教育改革和創(chuàng)新,但是,中學的部分音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在當前情形之下,中學音樂教師必須積極探索中學音樂教學改進方法,自覺提高自身音樂專業(yè)素養(yǎng),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同時善于總結教學實踐經驗,調動學生音樂學習熱情,這樣才能使中國的民族音樂教育事業(yè)蒸蒸日上。
關鍵詞:多元化 民族音樂 教學研究
目前,我國的民族音樂受到了一些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學音樂教師教學方式方法單一,學校的教材內容不夠豐富多彩,學生們更偏愛一些帶有流行元素的歌曲,民族音樂從而受到冷落,在這種情況下,民族音樂教育者開始思考如何傳承和發(fā)展民族音樂教育,怎樣才能讓中學音樂課程更加多元化,得到廣大學生們的關注和熱愛,這些將要成為每個音樂教研人員深入探討的話題。
一、民族音樂的情感表達作用
民族音樂是向人民群眾表達民族生活習慣、審美觀點、思想感情的一種方式,美好的民族音樂是與音樂愛好者的一次靈魂的交流,利用民族音樂課堂教學的方式,音樂教育者可以培養(yǎng)學生高尚藝術精神素養(yǎng),使其思想情感得到提升[1]。民族音樂不同于其他類型的音樂,學生不僅要學習音樂課程中的基礎內容,還要深入的了解中國的民族文化背景,學習民族音樂的內涵,目前,傳承和發(fā)展民族音樂是廣大教育者的首要任務。
二、教育者在民族音樂傳承方面存在的問題
現今社會,隨著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我國民族音樂文化正處于蓬勃發(fā)展的姿態(tài),高校的民族音樂教育教學模式正逐漸趨于成熟化、現代化、系統(tǒng)化,音樂教育者也在音樂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優(yōu)化藝術教育模式,反思教學過程,提高自身音樂素養(yǎng),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和弊端。
(一)部分教師缺少積極主動性
過去,我國的民族音樂教育曾經受到其他國家的影響,中學教師大多崇尚西方音樂,民族音樂從而受到冷落,部分音樂教育者缺乏對民族音樂的喜愛,學校教師教學方法單一,音樂課程結構不夠多元化[2],學校沒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鑒賞的能力等,最終導致了中國的民族音樂文化不能跟上時代發(fā)展的腳步,如何正確看待中外音樂分化的差別,使我國的民族音樂更加本土化,這是每個音樂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
(二)學生對民族音樂缺乏興趣
當前現狀表明,流行音樂越來越受到廣大中學生的歡迎與喜愛,而對于民族音樂的學習學生表現興致缺缺,對民族音樂的了解程度普遍偏低,問題的根源在于,中學學校大多數未能認識到中學音樂課程教學的重要性,對其缺乏重視,同時,中學音樂教師的音樂專業(yè)素質以及教學水平有待提高,音樂教材的內容單一,學校對民族音樂的宣傳力度不大,上述問題若得不到有效解決,必將嚴重阻礙民族音樂教育事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
(三)學校對民族音樂課程不夠重視
民族音樂課程的教材老化,題材單一,更新緩慢,內容乏味,這樣的教科書已不能滿足學生們目前的需要,他們通過書本知識很難理解民族音樂的文化背景,另外,學校對民族音樂課程設置較少,很多課程內容都是模仿西洋的音樂教育模式,開設的課程缺乏民族元素,我們對西方的音樂文化不能盲目排斥,但是也不能全盤接收,要保留音樂文化的民族特點,這樣學生才能學習到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使學生們深刻的理解教師傳承音樂文化的重要意義。
三、中學民族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戰(zhàn)略
(一)民族音樂課程更加豐富多彩
目前,我國的民族音樂課程主要建立在歐美音樂基礎上,缺少自身的民族特點,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前提下,中學音樂教育者必須建立自己的教育模式,讓民族音樂和西方音樂有效的相結合,使中學音樂課堂更加的豐富多彩。
(二)本土音樂和西方音樂互相融合
我國有56個民族,音樂課程的建立必須符合實際情況[3],不能以西方音樂為基礎,而是更加重視本土文化,增加民族音樂的文化內涵,讓音樂教師的教學體系更加系統(tǒng)化、多元化,讓本土音樂和西方音樂融為一體,提升中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濃厚興趣。
(三)提高教師音樂素養(yǎng)并更新教材
中學音樂教育者的自身音樂素養(yǎng),直接影響到每個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喜愛程度,只有提升教師們的綜合素質,才能保障音樂教學的課程質量,更好地激發(fā)中學生學習民族音樂興趣,提高其學習積極性,這必將對我國民族音樂的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例如:人們通常認為外國人的美聲更科學,實際上研究人員認為,任何唱法都要適合自己的聲音特點,這樣才能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另外,民族音樂教學模式單一,教材內容單調,這就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及時豐富教材內容,改進教學模式,這樣才能滿足中學生對現代民族音樂的需求。
(四)讓民族音樂加入原生態(tài)元素
我國音樂歌曲豐富,民歌資源充足,原生態(tài)的歌曲具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4],它們既保留了民族風格的特點,又增添了原生態(tài)音樂元素,因而普遍獲得音樂愛好者的推崇與喜愛,中學學校教育工作者應強化民族歌曲研究力度,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更多原生態(tài)音樂元素,讓學生從中學開始就被民歌藝術所感染。
結語
目前,民族音樂的正處于快速發(fā)展階段,我國音樂教育工作者應對這一發(fā)展現狀有更深刻的認識與了解,緊隨時代潮流發(fā)展的步伐,構建更為多元豐富的中學音樂教育體系,以民族音樂文化為核心,借鑒西方文化理念,提高中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推崇與喜愛程度,從而實現民族文化的進一步傳承與發(fā)揚。
參考文獻
[1]張黎紅.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學民族音樂教學的對策研究——以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原則為例[J].當代音樂,2016(7):17-21.
[2]劉紅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學民族音樂教學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文藝家,2017(3).
[3]佚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小學音樂課教學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7.
[4]王櫻蒂.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樂教學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8(05):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