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紹武,張曉明,郭海業(yè),全運籌,傅 楊,陳國華
(云南農業(yè)大學 植物保護學院/云南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云南 昆明 650201)
水稻是云南省的主要糧食作物,其種植面積達100多萬hm2,居全國第11位,其產量占云南省糧食總產量的50%左右[1-2]。近年來,云南省的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也在持續(xù)增加,水稻生產為云南省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2-4]。
云南水稻種植中常見的病害有15種左右,害蟲20種左右[5]。近幾年,水稻紋枯病在我國西南地區(qū)偏重發(fā)生,稻飛虱偏重至大發(fā)生,稻縱卷葉螟和水稻螟蟲偏重發(fā)生[6]。水稻病蟲害的發(fā)生嚴重影響了水稻生產,使用農藥控制病蟲害是水稻栽培管理中常用的技術措施[7]。吡蟲啉、阿克泰是廣譜煙堿類殺蟲劑,對稻飛虱有較好防效[8-9]。徐忠民[10]研究發(fā)現,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在水稻孕穗期施用對稻飛虱的防治效果達到79.3%以上。陸加榮等[11]在水稻拔節(jié)期利用25%阿克泰水分散粒劑防治灰飛虱,防治效果可達到75.92%。另一種煙堿類殺蟲劑福戈,不僅可防治稻飛虱,對稻縱卷葉螟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12-13]。姜朝暉等[14]研究表明,40%福戈對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分別為86.02%、90.04%。呋喃丹、蘇云金桿菌等藥劑也對稻縱卷葉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在稻田深施3%呋喃丹防治稻縱卷葉螟時的防治效果達到92.1%[15],16 000 IU/mg蘇云金桿菌懸浮劑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達到83.73%以上[16]。氟環(huán)唑和嘧菌酯對水稻紋枯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混用還有一定的增效作用[17]。
多年生水稻是一種生長周期年復一年,一次種植可多年收獲的水稻[18]。與普通的1年生水稻相比,其冬季留樁的種植模式改變了稻田生態(tài)環(huán)境,從而極大地影響了田間害蟲的種群大小和暴發(fā)頻率[19-24]。因此,做好多年生水稻主要病蟲害防治是多年生水稻推廣種植的基礎。鑒于此,根據多年生水稻品種PR23主要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制定了不同的防治方案進行田間防治試驗,比較其防治效果,以期為多年生水稻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供試水稻為多年生水稻品種PR23,水稻種子由云南大學農學院胡鳳益研究員提供。
供試藥劑:吡蟲啉(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上海滬聯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阿克泰(25%阿克泰水分散粒劑,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敵敵畏(77.5%敵敵畏乳油,昆明農藥有限公司)、福戈(20%氯蟲苯甲酰胺·20%噻蟲嗪水分散粒劑,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呋喃丹(3%呋喃丹顆粒劑,廣西國泰農藥有限公司)、蘇云金桿菌(16 000 IU/mg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南京保豐農藥有限公司)、氟環(huán)唑(70%氟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北京華戎生物激素廠)、嘧菌酯(60%嘧菌酯水分散粒劑,北京華戎生物激素廠)、井崗霉素(20%井崗霉素可溶性粉劑,河北金德倫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試驗區(qū)位于云南省文山州硯山縣土鍋寨(23°32′45″N, 104°21′8″E),海拔1 507 m,其前茬作物亦為多年生水稻。每個處理設置3個重復小區(qū),每個小區(qū)5 m×6 m,小區(qū)隨機排列,試驗區(qū)的總面積約為500 m2。多年生水稻于2017年6月3日移栽,2017年9月20日收獲,耕作及水肥管理同當地常規(guī)操作。
選擇藥劑濃度的最高量施用,其對水量均為675 kg/hm2。
1.2.1 稻飛虱防治 處理1:吡蟲啉30 g/hm2;處理2:阿克泰60 g/hm2+敵敵畏780 mL/hm2;處理3:福戈120 g/hm2;處理4:清水(空白對照,CK)。于水稻分蘗期(6月14日)和拔節(jié)期(6月27日)各噴施藥劑1次,于第2次施藥后1、3、5、7、15 d調查防治效果。
1.2.2 稻縱卷葉螟防治 處理1:呋喃丹45 000 g/hm2;處理2:蘇云金桿菌4 500 g/hm2;處理3:福戈120 g/hm2;處理4:清水(空白對照,CK)。于水稻拔節(jié)期(6月27日)和孕穗期(8月1日)各施用藥劑1次,于孕穗期施用藥劑前和水稻齊穗期(8月23日)各調查1次防治效果。
1.2.3 紋枯病及稻曲病防治 處理1:嘧菌酯1 000倍液+氟環(huán)唑180 g/hm2+井崗霉素62.5 g/hm2;處理2:清水(空白對照,CK)。于水稻孕穗期(8月1日)噴施藥劑1次,于藥后7、15 d和水稻成熟期(9月12日)各調查1次防治效果。
各處理對水稻田間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效果調查及數據計算參考文獻[25],并稍作改進。
1.3.1 主要害蟲 每個試驗小區(qū)以五點取樣法取樣,每點隨機選取5叢水稻,共調查25叢水稻,用目測法記錄每調查樣點稻飛虱的蟲口數量以及卷葉數。
將卷葉率作為危害率,蟲害防治效果計算公式[26]:
1.3.2 主要病害 每個試驗小區(qū)以五點取樣法取樣,每點隨機選取5叢水稻,每叢水稻隨機選取5片葉及5穗,用肉眼觀察,記錄或計算水稻紋枯病發(fā)病葉片數、病情指數及水稻稻曲病發(fā)病粒數,同時,調查總葉片數和穗數。病害防治效果的計算公式[27]:
采用SPSS 20.0對數據進行整理及分析。所得數據均用平均數±標準誤表示,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比較各處理防治效果的差異顯著性(P<0.05)。
經調查,多年生水稻主要害蟲為稻縱卷葉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稻飛虱[主要為白背飛虱(Sogatellafurcifera)和褐飛虱(Nilaparvatalugens)]。
2.1.1 不同藥劑對多年生水稻稻飛虱田間防治效果 不同藥劑對多年生水稻稻飛虱田間防治效果如表1所示。藥后1 d,處理1與處理3對稻飛虱防治效果明顯,田間蟲口減退率達60%以上,防治效果達45%以上,防治效果顯著高于處理2(F2,8=63.175 0,P=0.000 1)。藥后3 d,各處理田間蟲口減退率均有明顯提高,處理1與處理3達80%以上,防治效果分別為71.96%、63.58%,防治效果顯著高于處理2(F2,8=21.966 0,P=0.001 7)。藥后5 d,各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治效果均達到最大,處理1與處理3防治效果較好,分別為91.00%、86.84%,處理2防治效果較低,為74.00%,處理1和處理3的防治效果顯著高于處理2(F2,8=13.786 0,P=0.005 7)。藥后7 d,各處理的防治效果均有所下降,處理1的防治效果維持在85%以上,處理2和處理3的防治效果稍低,分別為63.75%、70.25%,處理1的防治效果顯著高于處理2和處理3(F2,8=9.639 0,P=0.013 4)。藥后15 d,處理1仍保持較好的防治效果,達80%以上,處理3的防治效果稍低,為68.99%,處理2的防治效果最低,僅為56.71%,處理1的防治效果顯著高于處理3,處理3的防治效果顯著高于處理2(F2,8=17.184 0,P=0.003 3)。
2.1.2 不同藥劑對多年生水稻稻縱卷葉螟田間防治效果 不同藥劑對多年生水稻稻縱卷葉螟田間防治效果如表2所示。拔節(jié)期、孕穗期噴施藥劑后,處理1和處理3田間受稻縱卷葉螟危害較輕,危害率均在5%以下,處理1的防治效果達90%以上,分別為90.67%、92.32%,處理3的防治效果達70%以上。處理2田間危害率稍高,分別為9.47%、9.71%,防治效果分別為24.97%、41.02%。處理1和處理3的防治效果顯著高于處理2(拔節(jié)期:F2,8=30.977 0,P=0.000 7;孕穗期:F2,8=53.969 0,P=0.000 1)。
表1 不同藥劑對多年生水稻稻飛虱田間防治效果
注: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下同。
Note:Different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the same below.
表2 不同藥劑對多年生水稻稻縱卷葉螟田間防治效果Tab.2 Effects of different pesticides on control of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in perennial rice field
經調查,多年生水稻主要病害為紋枯病和稻曲病。多年生水稻田間主要病害防治效果如表3所示。藥后7 d,處理田田間紋枯病發(fā)病率為46.67%,病情指數為6.57,發(fā)病率與病情指數低于未施藥田,防治效果為49.44%。藥后15 d,處理田田間紋枯病發(fā)病率上升明顯,達51.33%,病情指數上升至9.44,防治效果較藥后7 d略微上升,為69.95%。至成熟期,處理田田間紋枯病發(fā)病率增長至59.56%,病情指數上升至13.42,未施藥田田間紋枯病發(fā)病率達100%,處理田田間紋枯病的防治效果上升至83.45%。
藥后7 d,多年生水稻田田間稻曲病發(fā)病率為0。藥后15 d,處理田田間稻曲病發(fā)病率為0.47%,發(fā)病率低于未施藥田,防治效果為66.67%。至成熟期,多年生水稻田田間稻曲病發(fā)病率上升至0.90%,防治效果達84.45%。
表3 不同藥劑對多年生水稻主要病害田間防治效果Tab.3 Effects of different pesticides on control of diseases in perennial rice field
在分蘗期和拔節(jié)期施用2次70%吡蟲啉對多年生水稻田間稻飛虱的最高防治效果為91.00%,徐忠民[10]在水稻孕穗期施用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對稻飛虱的田間防治效果為73.7%,這可能是由于施藥時間和施藥次數不同造成。噴施2次25%阿克泰+77.5%敵敵畏后1 d,田間蟲口減退率及防治效果均較低,藥后15 d,對稻飛虱的防治效果顯著低于其他處理,說明該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治效果見效緩慢,且持效期較短。陸加榮等[11]在用25%阿克泰水分散粒劑防治水稻灰飛虱研究中也指出,25%阿克泰具有速效慢、持效期短的特點。在拔節(jié)期和孕穗期施用3%呋喃丹對多年生水稻田間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分別為90.67%、92.32%。上述結果與楊玉桂等[15]在稻田深施呋喃丹防治水稻害蟲試驗中施用3%呋喃丹對稻縱卷葉螟防治效果達到92.1%的結果相似,說明對于多年生水稻田間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的防治藥劑與常規(guī)水稻的藥劑相同,防治效果相似。在拔節(jié)期和孕穗期噴施16 000 IU/mg蘇云金桿菌對多年生水稻田間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分別為24.97%、41.02%。曹春霞等[16]用16 000 IU/mg蘇云金桿菌懸浮劑對稻縱卷葉螟防治,效果可達83.73%以上。另有研究發(fā)現,80%敵敵畏處理對16 000 IU/mg蘇云金桿菌中CH伴胞晶體有明顯損傷,2種藥劑混配處理一定時間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蘇云金桿菌殺蟲毒力降低[28]。在水稻拔節(jié)期對多年生水稻主要害蟲進行防治時,阿克泰、敵敵畏混配進行噴施,可能是導致不同研究結果出現差異的原因。
井崗霉素、嘧菌酯與氟環(huán)唑的混配液能有效防治多年生水稻紋枯病與稻曲病,最高防治效果達80%以上。馬勇[29]在以12.5%氟環(huán)唑懸浮劑防治水稻稻曲病和紋枯病田間藥效試驗中指出,不同濃度的氟環(huán)唑對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下,對紋枯病的防治效果低于80%;周勇等[30]研究表明,井崗霉素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不足80%;蔡頂華等[31]在應用20%瘟曲克星防治水稻稻曲病中指出,井崗霉素對水稻稻曲病的穗防效為40%、粒防效為67.44%。造成上述試驗結果差異,一方面可能是藥劑濃度及施藥次數不同所致,另一方面,可能是氟環(huán)唑和嘧菌酯混合使用有增效作用,可增加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17]所致。陳瑾等[32]研究發(fā)現,不同的殺菌劑混配使用,可延長殺菌劑的使用壽命,也可降低病菌對殺菌劑產生抗性。本研究將井崗霉素、氟環(huán)唑、嘧菌酯等殺菌劑混合使用,不僅增加了其對水稻病害的防治效果,也降低了病菌對藥劑抗性的產生,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混配施用方式。
針對多年生水稻主要蟲害,70%吡蟲啉、40%福戈對稻飛虱均有較好防治效果;3%呋喃丹和40%福戈可有效防治稻縱卷葉螟。在施用過程中,應當把握害蟲防治關鍵時期,并且注意藥劑輪換使用,減少害蟲對藥劑抗性的產生。針對多年生水稻主要病害,20%井崗霉素+60%嘧菌酯+70%氟環(huán)唑混配液可有效防治水稻紋枯病和稻曲病,于水稻孕穗期噴施1次,可達到有效防治病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