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霞 陳華江
摘要? ? 本文研究了不同施藥方式對三都縣馬鈴薯晚疫病防效和馬鈴薯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最佳施藥方式是齊苗期噴施1次保護劑1 000億個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225 g/hm2、現蕾期噴施1次保護劑1 000億個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225 g/hm2+治療劑8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375 g/hm2、盛花期噴施1次治療劑8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375 g/hm2;在此施藥方式處理下,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效高達89.23%,馬鈴薯折合產量高達28 993.06 kg/hm2。
關鍵詞? ? 馬鈴薯晚疫病;施藥方式;防效;產量
中圖分類號? ? S435.32;S481+.9?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5-0104-01
近年來,在國家馬鈴薯主糧化戰(zhàn)略推動下,馬鈴薯產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為推動三都縣馬鈴薯產業(yè)的發(fā)展,探索不同施藥方式對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效果及產量的影響,筆者結合2017—2018年度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項目的實施,在項目區(qū)開展了不同施藥方式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試驗?,F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周覃鎮(zhèn)廷牌村化賢組一農戶的責任田,試驗田面積1 353.3 m2,土壤肥力中等。試驗地海拔820 m,年均溫度17.9 ℃。前作為水稻。
1.2? ? 試驗材料
供試作物為馬鈴薯,品種為費烏瑞它。
供試藥劑為保護劑1 000億個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治療劑8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
1.3? ?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置4個處理,分別為齊苗期噴施1次保護劑1 000億個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225 g/hm2、現蕾期和盛花期各噴施1次治療劑8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375 g/hm2(A),齊苗期噴施1次保護劑1 000億個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225 g/hm2、現蕾期噴施1次保護劑1 000億個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225 g/hm2+治療劑8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375 g/hm2、盛花期噴施1次治療劑8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375 g/hm2(B),齊苗期、現蕾期、盛花期各噴施1次保護劑1 000億個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225 g/hm2(C),齊苗期、現蕾期、盛花期各噴施1次治療劑8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375g/hm2(D)。3次重復,隨機區(qū)組設計,小區(qū)面積28.8 m2。
1.4? ? 試驗過程
供試馬鈴薯于2017年12月20日播種,每小區(qū)4行,每行播60株,行株距為60 cm×20 cm,小區(qū)間距為50 cm,試驗地周邊保護行不少于2行。播種前施用有機肥30 t/hm2、高濃度復合肥750 kg/hm2、鉀肥150 kg/hm2[1]。
1.5? ? 調查內容與方法
1.5.1? ? 防效調查。分別于 2018年3月15日、4月15日采用五點取樣法進行晚疫病發(fā)生情況調查,每點調查5株,采用6級標準進行病害分級,分級標準:0級為無病斑,1級為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3級為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10%,5級為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1%~20%,7級為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1%~50%,9級為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0%以上[2]。計算公式如下:
發(fā)病率(%)=發(fā)病葉片數/總葉片數×100;
病情指數=Σ(各級病葉數×相對級值)/(調查總葉數×9)×100;
防治效果(%)=(對照病情指數-藥劑處理病情指數)/對照病情指數×100。
1.5.2? ? 產量調查。試驗于5月10日統一采收,對各處理進行全部實收實測,以小區(qū)實際總產進行差異分析[3-4],并計算單位面積產量。
2? ? 結果與分析
2.1? ? 安全性評價
藥后調查發(fā)現,各處理馬鈴薯生長正常,未出現任何藥害癥狀,且對周邊環(huán)境安全。
2.2? ? 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效
從表1可以看出,各處理重復間不存在差異顯著性,各處理間防治效果存在差異顯著性。處理B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效最好,達89.23%,顯著高于處理A、C、D;處理A次之,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效達83.39%,顯著高于處理C、D;處理C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效居第3位;處理D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效居第4位,處理C與處理D之間差異不顯著。
2.3? ? 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處理B的保產效果最好,折合產量為28 993.06 kg/hm2;產量從高至低依次為處理B>處理A>處理D>處理C。經差異顯著性分析,各處理重復間不存在差異顯著性;處理B與處理A、C、D間存在差異顯著性,處理C、D間不存在差異顯著性。
3? ?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不同施藥方式對馬鈴薯晚疫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對產量有一定影響,以齊苗期噴施1次保護劑1 000億個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225 g/hm2、現蕾期噴施1次保護劑1 000億個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225 g/hm2+治療劑8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375 g/hm2、盛花期噴施1次治療劑8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375 g/hm2處理的防治效果最好,單位面積產量最高。
費烏瑞它屬于易感晚疫病品種,且三都縣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qū),馬鈴薯生長中后期,氣溫高、溫度大,易誘發(fā)晚疫病,故對晚疫病的防治應以預防為主[5-6]。
4? ? 參考文獻
[1] 盧軍帥,李文林,胡福平,等.兩種施藥方式減藥對馬鈴薯晚疫病防效的影響[J].中國植保導刊,2018,38(10):69-71.
[2] 唐貞瀾,韋元鵬,楊忠熱,等.不同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試驗[J].農技服務,2013,30(9):929-930.
[3] 李潤,余顯榮,李艷,等.馬鈴薯晚疫病防治藥劑篩選研究[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5(20):90-91.
[4] 莫純碧,劉紅梅,龍玲,等.不同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試驗[J].中國馬鈴薯,2013,27(1):52-55.
[5] 胡秋,盧瑤,楊光禮,等.不同藥劑及施藥方式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效試驗[J].蔬菜,2012(2):58-60.
[6] 李勤志.中國馬鈴薯生產的經濟分析[D].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