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苗苗
不 少觀眾早前被《哪吒之魔童降世》預(yù)告片中齜牙咧嘴、吊兒郎當?shù)暮谘廴δ倪赋蟮?,大呼“顏值即正義,堅決不去看”,但最終還是逃不過“真香定律”。
對于熟悉《哪吒鬧?!贰赌倪競髌妗返葎赢嬈挠^眾來說,這一次哪吒的形象無疑顛覆了傳統(tǒng)。實際上,哪吒的形象經(jīng)歷了漫長的演變才呈現(xiàn)出如今的模樣,其身世中的“腹黑”成分,也滋生了后人各種各樣的解讀,并不一開始就是一個粉雕玉琢的可愛小娃娃。
哪吒梵名那羅鳩婆,是毗沙門天王三太子,作為密教夜叉神,傳入中國時三頭六臂而面貌兇惡的形象不符合中國傳統(tǒng)審美,人稱“忿怒哪吒”。
唐昭宗時期的宰相鄭綮《開天傳信記》所記,有一名為宣律的高僧精苦之甚,常常半夜趕路。某天夜里他不小心踩空了臺階,本以為會摔個結(jié)實,卻有人捧住了他的腳使他免于摔倒。宣律仔細一看,發(fā)現(xiàn)竟是個少年。少年自稱是“毗沙王之子那咤太子”,因為自身的職責是護法,所以也要保護和尚。這時的哪吒形象開始有明確的年紀感,不那么兇神惡煞了。
密教雖講究“身現(xiàn)惡相心作大悲”之說,但本土化的中國佛教更認同“相由心生”,所以在這個故事中,也許哪吒被賦予少年的形象更易于大眾接受。
元明時期,三教合一日趨深化的背景下,哪吒順利完成了從佛教護法夜叉神到道教神靈的轉(zhuǎn)變。元雜劇的興起也使得哪吒故事愈加豐富。如《三太子大鬧黑風(fēng)山,二郎神醉射鎖魔鏡》,講述了哪吒與二郎神并肩作戰(zhàn)降服牛魔王和百眼鬼的故事,此時的哪吒“三頭飐飐顯神通,六臂輝輝降妖怪”,因降十大魔君有功而被玉帝提拔為都天大帥總元戎。
盡管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各種因素對哪吒形象塑造產(chǎn)生影響,但《西游記》和《封神演義》這兩部傳播最廣的文學(xué)作品,是哪吒形象最終定型的關(guān)鍵。
在《西游記》中,哪吒的兒童形象首次被完整描述出來:“總角才遮囟,披毛未苫肩。神奇多敏悟,骨秀更清妍。誠為天上麒麟子,果是煙霞彩鳳仙。龍種自然非俗相,妙齡端不類塵凡。”孫悟空也瞧不起這娃娃的模樣,說他“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干”。由于顏值不低,后來甚至還有對哪吒性別的認知分歧?!段饔斡浿笫w來》中也用了這個梗,當江流兒問孫悟空哪吒是男孩嗎,孫悟空敷衍答道:“女的!”
到了《封神演義》時期,哪吒的背景故事交代得愈加完整豐富,其鮮明的性格也塑造了起來。塑造模式很簡單也很常見,從天生神力卻具反抗性格,到歷經(jīng)挫折磨難不服輸,最終得以涅槃成長。
吊詭的是,《封神演義》中哪吒被賦予了無懼無畏、奮力反抗的意味。但細思哪吒與石磯娘娘的恩怨、鬧海殺龍的故事,在現(xiàn)今的價值觀下,哪吒真的是個正面人物嗎?
石磯娘娘原型是石頭,在《封神演義》中她善良講理,苦修得道而成仙。徒弟碧云童子被哪吒用震天箭射死,為徒報仇的她找到哪吒討還公道,卻被哪吒和師父太乙真人聯(lián)手打回原形。
鬧海的故事更過分。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封神演義》中,哪吒在母親殷夫人的掩護下偷跑出門,來到位于東??谏系木艦澈酉丛琛S捎谀倪柑焐窳?,洗個澡卻弄得東海龍王所居的水晶宮晃動不止,巡海夜叉李艮受命前去阻止,被哪吒活活打死。
手下被殺,龍王三太子敖丙前來理論再正常不過了,哪吒又是一言不合就開打,打死不算還殘忍地抽去敖丙的龍筋??蓱z龍王喪子,想找天庭告狀,誰知哪吒就守在天宮門前,待龍王一來暴打一頓,“用手連抓數(shù)把,抓下四五十片麟甲,鮮血淋漓,痛傷骨髓”。這怎么看都是哪吒仗勢欺人、蠻不講理,怎么看都是東海龍王一家莫名其妙遭了無妄之災(zāi)吧!
到了當代,也許是人們意識到哪吒這個紈绔子弟所作所為確實不太恰當,為了維持他少年英雄的人設(shè),石磯娘娘和東海龍王一家繼續(xù)犧牲——在許多文學(xué)作品、影視作品中,石磯娘娘和東海龍王父子的形象被丑化,他們欺善欺弱,無惡不作,哪吒殺石磯、鬧東海是大快人心的替天行道。石磯和龍王一家上哪兒說理去?
其實作為一種文化意象,龍在很多時候都是“需要”被殺,甚至被抽龍筋的,這離不開一定的歷史語境。如宋朝《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中,猴行者抽馗龍之筋;《灌口二郎神斬健蛟》中,二郎神將蛟龍斬殺。
屠龍儀式甚至存在于民間祭祀之中,在相當一部分地區(qū)里,有的龍故意通過制造自然災(zāi)害危害人類,有的龍直接傷人吃人,或是龍本身并未做什么壞事,為了體現(xiàn)人類的神勇,使英雄經(jīng)歷磨難,必須有屠龍的環(huán)節(jié)。就連魏征斬龍也只是為了鋪設(shè)他的個人威望。
析骨還父、析肉還母是哪吒傳說中比較典型的故事,其出處已無從得知,也無法考證這是翻譯密教佛經(jīng)而流傳還是中國本土所創(chuàng)。但目前來看,北宋時期各燈錄中就有所提及,如宋代道原《景德傳燈錄》中記載的唐代禪宗公案中提到:“問:哪吒太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如何是哪吒本身?師放下手中杖子。問:佛法二字如何辯得清濁?師曰:佛法清濁?!?/p>
同為宋代禪僧的善卿在《祖庭事苑》中也同樣說到:“叢林有析骨還父、析肉還母之說,然于乘教無文,不知依何而為此言,愚未之知也。”
很明顯,析骨還父、析肉還母本是頗具哲學(xué)意味的佛教故事,北宋時期就廣為流傳,“析骨還父、析肉還母,以全身報之以父母,然后得本來身,此亦是哪吒本來之身”。
但隨著毗沙門天王與李靖的逐步融合,以哪吒為主角的傳奇完善成型,原本的佛教哲理故事也被賦予了壯烈的色彩,巧妙地與東海闖禍、父子結(jié)仇、蓮花化身、重生升華銜接成更具戲劇沖突的民間傳說。
而剔骨割肉在不同的歷史語境中,也有不同的含義:《封神演義》時期,剔骨還肉意味著哪吒自我毀壞身體,有悖傳統(tǒng)儒家倫理觀念中“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的孝道;而動畫《哪吒鬧?!酚质橇硪环N高尚含義,即報父母恩、犧牲自我,以拯救陳塘關(guān)百姓……
從哪吒的形象與傳說流變也許恰好印證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觀點——長期以來人們印象中天真可愛卻飽受磨難的哪吒未必是真實,而魔丸轉(zhuǎn)世、天生為惡的哪吒也未必十惡不赦。承認人性的復(fù)雜性,是當代文藝作品愈加趨同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