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志江 王 超 鄭 兵
(長江大學醫(yī)學部,微生物與醫(yī)學免疫學教研室,荊州434023)
在大學傳統(tǒng)教學的課堂上,學生由于已習慣了“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基本處于一個聽眾的狀態(tài)甚至有時還不聽;學生缺乏獨立思考、沒有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不愿或不敢參與教學的互動等,這已成為常態(tài),也是導致教學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從而每當臨近期末考試,學生突擊備考、死記硬背,考完后很快就忘了,沒有真正學到并掌握多少專業(yè)知識。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是國際上公認的一種效果較好的教學方法。它是從國外引進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1969年由美國神經(jīng)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醫(yī)學院首創(chuàng)[1-5]。傳統(tǒng)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中心,以講授為主,教師占據(jù)了主導地位,師生之間基本處于單向灌輸狀態(tài),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受到了很大的束縛。而PBL教學法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課堂討論來掌握教學內容,它可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如提高學習主動性、提高自學能力、提高語言表達交流能力、提高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提高實踐能力等。
病原生物學主要研究與醫(yī)學有關的病原生物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免疫性、相關的檢查方法和防治原則等。其中,病原微生物種類繁多(重要的病原微生物有幾十種)、個體微小、肉眼不可見、生物學性狀和致病性等各異。在其學習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映學習內容繁雜、枯燥,容易混淆、難以記憶,很難體會到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之間的聯(lián)系,因此很容易對該課程缺乏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厭煩心理[6-8]。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促進其綜合能力和專業(yè)水平的提高,對病原生物與免疫學進行PBL教學法改革與實踐非常必要,從而提高我校醫(yī)學教育的教學質量。
1.1研究對象 以長江大學醫(yī)學部中西醫(yī)臨床11701和11702兩個班共7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PBL教學第1幕將學生隨機分為14個小組,每個小組5人并選一個小組長。要求每個學生都要積極參與資料的查閱和自主學習,然后每個小組的組長作為代表參與PBL教學課堂討論。第2幕采取學生自愿報名的形式并根據(jù)PBL教室的學生容納情況,最終45名學生參加課堂討論,并讓學生自愿分成3個小班,每小班15人,分別在3間專門的PBL教室進行課堂討論。
1.2課前準備 教師以引起腹瀉的病原微生物如大腸桿菌、痢疾桿菌、沙門菌、輪狀病毒、諾如病毒等為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寶寶拉肚子了”為PBL教學案例并提出問題,一共兩幕進行兩次課堂討論。然后,提前一周分別將兩幕的案例內容及提出的問題發(fā)給學生,學生通過課本、文獻和網(wǎng)絡等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并對學習資料進行整理和總結。
1.3課堂討論及考核評價 主持人針對案例,組織學生對每個問題進行發(fā)言討論并適當小結,記錄員在黑板或電子白板上記錄每個學生發(fā)言討論的主要內容。
為了讓所有同學都能體驗PBL教學的過程,第1幕在平時上課的教室進行,每個小組的組長作為代表參與課堂討論,小組其他成員可對組長的發(fā)言進行補充。由于組長作為代表發(fā)言,大大限制了其他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得課堂氣氛也不夠活躍。因此,我們及時對第2幕學生參與討論的形式進行了改進。
第2幕在專門的PBL教室進行,學生以自愿的方式進行報名,大大擴大了學生參與的數(shù)量,同時也使得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釋放和提高。并采取激勵措施,使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熱情高漲,表現(xiàn)更積極主動,課堂氣氛更活躍、更輕松,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在討論的過程中,對每個同學的表現(xiàn)進行學生互評,主要參考學生以下表現(xiàn),如是否積極主動參與問題搶答,是否語言流暢、表達清晰、邏輯性強,是否能靈活運用知識或聯(lián)系生活實際,是否能增強與其他同學的互動,等等。
教師在整個討論過程中,只進行課堂的組織及適當引導。討論完后,教師再進行點評并對各小組學生的準備及表現(xiàn)進行現(xiàn)場評價,并進行考核計分。
1.4課后問卷調查及學生自評 第1幕課堂討論后,發(fā)放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PBL教學的感受、體會以及教學效果等情況,并提出改進意見或建議。
第2幕課堂討論后,當場發(fā)放學生自評表,以對每一項進行打分的形式,更加準確了解PBL的教學效果,主要包括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查閱資料、自學能力、表達交流、團隊合作等10個方面。
2.1課堂表現(xiàn) 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相比,PBL教學的討論課堂變成了學生的主場。每個學生都針對案例和問題,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論據(jù),對同一個問題不同學生會有不同的觀點甚至會引起激烈的爭論,但這種爭論是友好的、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全面和全方位的討論。并且,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更系統(tǒng)、更全面、更靈活,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在醫(y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中的橋梁作用。PBL教學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學生沉默寡言、缺乏獨立思考、不愿主動參與教學互動等常態(tài)現(xiàn)象,為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提供了平臺。
2.2問卷調查結果 發(fā)放問卷70份,收回率100%,對教學效果認同度的結果見表1。
從表1可看出,PBL教學對提高查閱資料及獲取信息的能力(占91.4%)、提高自學能力(占90.0%)兩個方面有很大幫助,此外對有助于對知識的掌握和加深理解(占85.7%)、激發(fā)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占84.3%)、提高團隊意識及合作能力(占84.3%)、提高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占82.9%)四個方面也有較大幫助。但是,由于第1幕是分小組進行,只有各小組組長作為代表發(fā)言,大大限制了其他學生在課堂討論上的參與及表現(xiàn),因此在提高語言表達與交流能力(占68.6%)和啟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占71.4%)兩方面效果不好,從而促進了在第2幕對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方式進行了及時改進。
表1 學生對PBL教學效果認同度的調查結果
Tab.1 Survey result of recognition degree for effectiveness of PBL teaching
調查項目認同人數(shù)(n=70)認同度(%)激發(fā)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5984.3%提高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5882.9%提高查閱資料及獲取信息的能力6491.4%提高自學能力6390.0%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680.0%提高語言表達與交流能力4868.6%提高團隊意識及合作能力5984.3%啟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5071.4%對知識的學習更系統(tǒng)、更全面、更靈活5578.6%有助于對知識的掌握和加深理解6085.7%
問卷還設置了其他方面的調查,重點了解PBL的推廣必要性及是否會給學生帶來壓力及學習負擔等,具體如下:①你認為PBL教學法應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中加大推廣應用嗎?結果顯示,認為應加大推廣應用的有61票(占87.1%),說明大多數(shù)學生還是喜歡這種新穎的教學方法或模式。
②你認為PBL教學會給自己帶來壓力嗎?結果顯示,認為會有些壓力的占64.3%,這說明面對新的教學方法,學生要轉換角色由被動聽課者變成主動發(fā)言討論者,還是有些不適應、會感覺到一定壓力。但是這占比不是很高,其原因有可能是因為第1幕是分小組進行,造成一部分同學沒有真正參與到PBL教學的資料查閱、整理及課堂發(fā)言討論,所以反而覺得沒什么壓力、覺得這PBL教學跟自己關系不大。
③PBL教學法會增加你的學習負擔嗎?結果顯示,覺得會增加學習負擔的高達66票(占94.3%)。畢竟,PBL教學首先需要學生自己根據(jù)案例及問題去查找、收集和整理資料,這肯定需要花費不少課外時間;同時還需進行課堂發(fā)言討論,這也需利用一些課外時間去認真準備。
此外,問卷調查還設置了問答題,主要請學生提出寶貴建議或修改意見。其中,學生談的最多的就是希望能盡量使大多數(shù)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或互動,從而真正激發(fā)大家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習主動性,使大家能從PBL教學法的改革與實踐中真正獲益并有真實體驗。
2.3教學效果學生自評結果 學生自評主要從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查閱資料、自學能力、表達交流、團隊合作、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10個方面進行,每項最高分10分。第2幕由于對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方式及教學形式進行了及時改進,擴大了學生參與人數(shù)(共45人,分成3個小班分別進行)。結果顯示,上面這10項,絕大多數(shù)單項學生自評都是8~10分,而自評總分在80分以上的有42人(占93.3%)。這說明第2幕對學生的參與方式和教學形式進行改進后,PBL教學效果得到了有效提高,值得在今后的實踐中推廣應用。
以我校中西醫(yī)臨床專業(yè)2017級的大二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了PBL教學法的改革與實踐。以引起腹瀉的病原微生物如大腸桿菌、痢疾桿菌、沙門菌、輪狀病毒、諾如病毒等為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寶寶拉肚子了”的PBL教學案例并提出問題,一共兩幕進行兩次PBL教學課堂討論。第1幕分小組進行,各小組組長作為代表參與課堂討論,但大大限制了其他學生的廣泛參與性和積極性;第2幕及時進行了改進,以學生自愿報名的方式參與課堂討論,并在專門的PBL教室進行,進一步提高了教學效果。
此次PBL教學法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中的改革與實踐,首先受到了大部分學生的喜歡并愿意積極參與,因為相比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學生有一種對從未體驗的新教學方法的好奇,學生從被動的聽課者變成了主動的課堂發(fā)言討論者,打破了學生對傳統(tǒng)大學課堂的固有思維模式和學習習慣。同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學生利用課外時間積極查找并共同整理資料,提高了學生間的互助合作和團隊意識;另一方面,課堂討論時學生積極發(fā)言、暢所欲言,并對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更系統(tǒng)、更全面、更靈活,鍛煉和提高了語言表達與交流能力,啟發(fā)了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和鍛煉等。
但是,推廣PBL教學法在我校醫(yī)學教育中的應用實踐,還面臨一些問題和困難,如課程學時少、學生人數(shù)多、教學資源不足等。因此,需要從學校、學院、教師及學生等多層面加大PBL教學法的改革宣傳,為其應用實踐提供更多便利條件。比如,建議學校增加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的學時量,這樣才能有充足的學時時間來開設PBL教學,或者建議每個不同的醫(yī)學專業(yè),對一些基礎醫(yī)學課程進行整合,專門增開一門綜合性的PBL課程,讓更多的醫(yī)學課程能共同大力推廣和普及PBL教學,使長江大學的醫(yī)學教育有所改革和創(chuàng)新,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為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醫(yī)學專業(yè)人才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