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為潔 《辣椒在中國的選擇性傳播》
貴州人為何嗜酸辣?這與當地缺鹽的歷史大有關系。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鹽資源的省份,而且地處高原,在江河上游,境內多崇山峻嶺,運輸成本很高,種種原因導致這一帶鹽價昂貴。
但鹽是維持人體內部機能正常運行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因此在辣椒傳入之前,在這個特別缺鹽又買不起鹽的地區(qū),常以草木灰 (最常見的是蕨灰) 濾水代鹽,或食用腌酸(苗族稱韽,即用草木灰水浸泡食物。大多會加些粥、飯以助發(fā)酵)食物以降低對鹽的需求量。腌酸的鹵水中,含有較豐富的硝酸鉀和其他硝酸鹽,能較好地維持人體電解質的平衡,而且酸味能刺激唾液和胃酸的分泌,從而提增食欲和消化能力,使粗簡之食也得以下咽。因此在這一帶,尤其是侗、苗、瑤、土家、布依、毛南等少數民族,可謂嗜酸成性。
到了16世紀末,辣椒開始傳入內地。作為一種易種植、產量高、貯藏簡便、營養(yǎng)豐富且物美價廉的食材,辣椒一經傳入,便受到人們的青睞。
更重要的是,辣椒能部分替代鹽??茖W實驗表明:辣椒素可以通過改變咸味信息的神經反應來降低對鹽的需求。因為辣椒素激活的腦部區(qū)域,與鹽激活的腦部區(qū)域是重合的,而且刺激度比鹽還強烈。
于是,貴州地區(qū)草木灰逐漸被辣椒替代,但腌酸仍然盛行 (傣、侗、苗等族以糯米為糧,食酸有利于糯米的消化),并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酸辣口味。
景小如 《為什么古代男人那么香,現在都是『臭男人』?》
盡管中國古代有一堆鐵骨錚錚的粗糙漢子,但許多男人卻細膩得不行,像花兒一樣,芳香盈路。
早在2000年前,中國人就學會了用來自自然界的花花草草制造香料。屈原在《離騷》里就說:“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看來當時的男人身上也要攜帶江蘺(一種香草,又名“蘼蕪”)和白芷,再制作點蘭草作佩飾。
當時的香囊,一般都是包些花花草草,主要有蘭、蕙、椒、桂、蕭、郁、芷等。漢代著名的椒房殿,就是用花椒涂抹在墻上,除了熏香作用,還可以驅蟲蟻。
到了漢朝,洗完的衣服也要用香爐熏一遍,這樣穿在身上才有“暗香盈袖”的感覺。《漢官儀》記載:“尚書郎入直臺中……女侍史絜被服,執(zhí)香爐燒熏,從入臺中,給使護衣服?!笨梢娪绣X人的品位和講究。
在民間,香囊也是男女定情的信物,《定情詩》里便有一句“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當時的人把香囊系在衣袖的手肘位置,和現在噴在手腕間、一舉一動有香味縈繞的效果也差不多。
光是身上有香味還不夠,古人又發(fā)明了熏房間、熏被子的方法,所謂“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
宋朝有個叫梅詢的人,為了達到荀令留香的效果,每當出門之前,總要把家里的大香爐點上,把里里外外的衣服放在上面好好熏幾個小時,穿起來后就把自己裹得緊緊的,到了室內,才敞開衣袖,讓香氣四散出去。宋真宗趙恒很是迷戀,有時候想聞香了,就把梅詢喊過來站站。
可想而知,古代男人為了美,也付出了不少大好時光。
許苗苗 《美國歷史短,博物館怎么辦》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與倫敦大英博物館、巴黎盧浮宮齊名的世界級博物館。不管你來自哪里,都能從這里找到自身文化的根源:埃及法老在玻璃后面若有所思地微笑,希臘美少年對著陽光張開雙臂,南美洲獵手為羽冠插上絢麗的翎毛……走廊盡處,垂花門里,甚至坐落著明代蘇州的小庭院。但當這豐富而零散的內容羅列并置時,撲面而來的震驚過后,又會突然升起一絲異樣:在這美國最著名的博物館里,到底哪一部分是屬于美國的獨特景觀呢?
從博物館地圖上看,美國展廳占據主館西側,上下兩層及閣樓統(tǒng)一命名,形成與歐洲館分庭抗禮之勢。但如果查閱博物館“語音導覽”圖,主展區(qū)兩層共33個語音解說熱點里,只有1個設在美國,其他有16個在歐洲,6個在非洲、大洋洲,8個在亞洲,就連面積小到不足美國展廳三分之一的阿拉伯廳也占據2處。
僅有短短200余年歷史的美國,雖主體意識強大,但天生缺乏深厚根基。中國的文物多半靠“出土”,湮沒在塵囂中的古文明遺跡神祇一般昭示著祖先的偉大。美國博物館卻只能靠“進口”,但就算財力和眼界跟得上,買到世界級的博物館,卻買不來那種血脈里帶來的自豪感。
因此博物館中最能代表美國的,大概就是博物館商店。里面雖不悠久,卻生機勃勃、新穎時尚的商品全都是美國創(chuàng)意、美國制造、美國特許銷售,是美國和他國、古代和當代爭先恐后地自我表達。美國將不同種族的文化淵源與當代美國文化重新組合創(chuàng)新,變成了有功能的商品。比起文物,這個組合和生產過程或許更貼切地映射著美國文化:一種對待古董和藝術品明確、直接、實用的態(tài)度。
李開周 《戚繼光的武功》
明朝名將戚繼光,其父親、祖父都是武將,有家傳,在長劍、大槍、單刀、雙刀、弓箭等冷兵器方面都有不凡造詣,對“太祖三十二路長拳”也有獨到的心得。那么戚繼光到底有多能打?關于戚繼光的史料還是蠻多的,可惜都沒有提到他的武術段位。
戚繼光生活的那個時代,武學門派林立,拳法、槍法、刀法、棍法,都有自己的招式套路。但戚繼光說“此藝不甚預于兵”,認為這些只是花槍套路,中看不中用。
在訓練戚家軍時,戚繼光注重有計劃地改造兵器,設計陣法,教部下習武,練習臂力、眼力和膽力。他還讓士兵訓練體力:腿上綁沙袋,肩上扛沙包,穿上幾十斤重的鐵甲,手持十幾斤重的大槍,達到奔跑一里而不氣喘的訓練標準。
戚繼光擅長使槍,在楊家槍上造詣頗深。這路楊家槍是南宋時期義軍女將楊妙真的梨花槍。楊妙真是馬戰(zhàn)高手,長槍如風,槍槍刺敵,人稱“二十年間天下無敵手”。戚繼光在楊家槍基礎上,結合當時流傳的馬家槍和沙家槍,編寫了單人練槍的基礎套路“八母槍”、雙人對戰(zhàn)的基礎套路“六合對槍”,以及更適合戰(zhàn)場殺敵的基礎技巧“二十四槍勢”。
冷兵器時代單兵作戰(zhàn),一靠膽識過人,二靠體力持久,三靠兵器鋒利,四靠身手靈活。套路是不能殺敵的,招式練得再純熟,也是死招,但是那些套路經過戚繼光的提純,那些士兵經過有針對性的反復苦練,能得穩(wěn)、準、狠、快之訣竅,更容易殺敵制勝。
戚繼光的武功究竟高到何種程度,不得而知,但至少可斷言,他是一個高超的武術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