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琨
摘 要:調查性報道作為深度報道的一個具體的新聞題材,這樣的欄目對編輯的調查意識與思路有很大的要求,編輯對于社會問題的獨特觀點,對提升欄目本身的權威性、傳播性都有巨大的輔助作用,如何對調查欄目進行統(tǒng)籌設計,現場環(huán)境營造,重點素材的精心捕捉,這些都需要調查欄目編輯的精心謀劃,也是區(qū)別其他新聞題材的關鍵之處。
關鍵詞:調查性 報道 編輯 思路
一、調查性報道的題材選用
調查性報道的題材在選擇上應該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社會內涵,凡是經過粉飾、隱瞞、作假、含糊不清的環(huán)節(jié)必然有遮蔽的真相,無論是揭黑性題材,還是故事性題材,只要內容存在被遮蔽的情況發(fā)生,就都可以納入調查欄目的題材選擇之中,納入欄目的選題范圍,由于調查性報道屬于深入報道的一種欄目形式,作為媒體來表現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尋找真相為傳播目的,從媒體的角度去公正的完成調查取證,這樣的欄目是為公眾利益服務,弘揚社會正能量的社會輿論工具,對于欄目內容的選用,勢必要堅持觀點的純粹、內容的純粹。
調查性報道的核心特征有三:一是捍衛(wèi)公眾利益或公民權利,二是揭露黑幕,三是記者獨立調查。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條都不能稱之為調查性報道。
另外,調查性報道應該是深刻而全面的報道。一般而言,調查性報道是獨立文體的深度報道的一種。既然屬于深度報道,必須有深度報道的基本特性。所謂深度報道的特性,核心在兩個關鍵詞:“深刻”、“全面”。不對事件或問題發(fā)生的原因進行深度挖掘,并充分反映問題背景信息者,不能稱其為深刻;不對事件或問題進行全面立體的展現,尤其是問題產生的諸多關聯因素進行立體分析與解構者,不能稱其為全面。此即深度報道。根據所報道問題的類型不同,調查性報道可分三類:突發(fā)事件類調查報道、專題問題類調查報道、歷史真相類調查報道。
二、調查性報道的樣式解析
新聞只有廣為人知,信息才能有效傳播,欄目也才能獲得各種經營收益,這本無可厚非,單純追求新奇充分表現了市場經濟體制下,調查欄目開始逃避自身擔負的責任,對主流的、必須負責的素材,總是轉移回避;對好奇的、新穎的東西,則更愿意親近?!罢{查題材創(chuàng)作必須承擔弘揚正氣、引導輿論、傳播知識的社會責任。如果拋開了社會價值,一味追求奇特刺激,這樣的欄目很容易為了迎合小部分受眾需求,卻墜入庸俗的深淵”。即使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里,媒體的社會責任也不應當有任何偏廢。實質上是欄目創(chuàng)作者對利益的過度追逐,對社會非主流的無條件迎合,對自身責任的放棄,這不僅影響媒體的創(chuàng)作和形象,更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創(chuàng)建和公民道德建設,其潛在不利因素應當引起我們廣大欄目編輯人員的警覺。
對于當前的調查欄目而言,實踐的探索步伐遠遠超越了理論層次,欄目的發(fā)展經過本土化的調整,欄目的報道樣式也有了很多小類,對于欄目編輯創(chuàng)作實踐而言,欄目只有結合當地特點,才能更好的落地,在地方做出特色與知名度。調查性報道目前采用的節(jié)目形式主要有一下幾個方面:
采用記者一線深入調查的手法,將事件進行現場感的構建,對整個新聞素材的過程、真相進行一系列的深入探尋,直接構成欄目的主題,同時還可以將記者調查與演播室敘述點評進行融合,通過這樣的融合,演播室可以對前方記者發(fā)回的調查報道進行專家點評,為公眾提供更清晰的思路,通常表現在一下2個方面:
(一)解釋導向。注重新聞題材的真相挖掘過程,核心訴求主要在真相的解釋與觀點論證方面。
(二)點評導向。通過對新聞事件的全方位的調查與展現,借助專家、嘉賓、群眾的觀點,進行第三方的思維碰撞,目的就為傳遞一種健康積極的觀點,給社會一警示作用。
三、 調查性報道的編輯工作重點
對于調查性報道的編輯工作,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編輯過程中一定要考慮欄目本身的敘述風格,對記者情況、畫外音敘述、演播室串聯敘述等環(huán)節(jié)都要加以重視,同時還要結合本期欄目的素材特點以及調查取證過程的路徑與阻力,以及被采訪者的特點,選擇最佳的編輯思路,這點是編輯環(huán)節(jié)一個關鍵之處。
對于調查性報道,無論是題材的編輯分析,還是文本敘述,最終的基本點與出發(fā)點是欄目的闡述內容,調查性報道作為一種很有力量的欄目,編輯工作的梳理與創(chuàng)新,直接決定了欄目的成功與否。在欄目編輯過程中,一個無法饒開的話題就是媒體與政策空間不足,這是一個很微妙的話題,作為編輯也是無法回避的,鑒于此類狀況,調查性報道就需要將自己的報道定位與欄目視野進行打造,只有欄目有了品牌,才能真正實現輿論監(jiān)督、群眾監(jiān)督的氛圍,讓社會對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既重視又敬畏,這樣才能維護社會工作和諧。
參考文獻
[1] 吳玉杰. 調查欄目的藝術建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 曾慶瑞. 我的欄目觀——調查欄目剖析[C].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
[3] 李萬里. 調查評論[M].北京:北京商業(yè)出版社,2005.
[4] 龐麗華. 深入報道藝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