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民 劉佰強
摘 要:在沿海地區(qū)的在建工程中,受臺風暴雨惡劣氣候影響非常大,必須重視臺風帶來的影響,做好防臺措施。根據氣象臺發(fā)布的臺風路徑預測圖,提前落實相應的安全防范措施,有效的消除現場存在的安全隱患,根據編制的三防應急預案的要求,提前做好船舶安全措施落實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不良氣候對施工船舶的影響。
關鍵詞:沿海地區(qū) 施工船舶 防臺
我國臺風的特點較顯著,影響時間久、覆蓋面廣,對我國的天氣造成主要影響。每年5月初至11月底,我國沿海的天氣受臺風不斷影響。船舶防臺工作的成敗,關系到船舶、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直接影響工程施工能否順利進行,是安全生產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以一處在珠三角地區(qū)從事沿海施工項目為例,分析施工船舶防范臺風的安全措施。
1.在建工程概況
本工程地點在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qū),主要水上施工作業(yè)任務包括:舊碼頭拆除施工、水上挖泥施工、沉樁施工、拋石拋沙施工及碼頭結構施工。最高峰施工船舶數量達50余艘,包括打樁船、挖泥船、自航泥駁、起重船等。
本地區(qū)受熱帶氣旋侵襲主要集中7-9月份。熱帶氣旋影響過程多數伴隨有暴雨和8級以上大風,最大接近14級(1983年登陸珠江口09#強臺風“Ellen”),這些熱帶氣旋源自菲律賓以東的西太平洋面(南海生成的熱帶氣旋也會對珠江三角洲形成威脅)。熱帶氣旋風力狂虐,裹挾暴雨,掀起巨浪,往往對船舶施工和航行、工程結構造成災害,故應特別防范。查閱資料,根據統(tǒng)計分析,臺風在本地區(qū)登陸年均為1.3次,最多1964年共5次,2017年實際影響本區(qū)域共3個。
2.施工船舶防臺措施
影響船舶防臺的因素有以下幾點:一是本工程現場作業(yè)的施工船舶達到50余艘,加上周邊其它水運工程較多,該區(qū)域施工船舶數量多;二是在我國南海的海面上主要為熱帶低氣壓聚集在一起而發(fā)展成的臺風,人們平時成為“土臺風”,“土臺風”一般分布范圍小,僅有百余海里或者更小,然而形成速度快,威力較大,對周圍的壞境影響明顯。這類臺風獨有的特點是行動軌跡不具體,路徑變化多端,氣象部門不能超前預報,臺風來臨前沒有措施落實。
因此,對于船舶安全管理經驗,就船舶在遭遇臺風襲擊前防臺措施落實情況淺談個人想法。
2.1正確樹立“以防為主,防抗結合”的科學防臺指導思想
臺風季節(jié)前,積極開展全員安全意識教育活動,提高對臺風危害性的認識,樹立“寧可行動九次空,決不放過一次松”的防臺思想。真正做到確保施工船機設備、人員生命財產和工程結構的安全,把受臺風影響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做到一切行動聽指揮。
2.2做好防臺檢查,落實防臺準備物品,提前選擇合適防臺錨地
船舶錨泊防臺最關鍵的是選擇合理錨位,首先要能夠有效防止強風和涌浪襲擊,錨地底質為泥沙底等良好地質。錨泊水域水深是船舶吃水水位的2倍及以上,有寬闊、足夠的回旋區(qū)域;保持與周邊船舶日常錨泊值的2倍及以上的安全距離為佳,選擇錨位應盡量避開航道、海底管線和水中障礙物,有明顯的物標定位,不要停靠在有回頭浪的岸邊。
臺風季節(jié)到來之前,落實相應的防臺物資;同時,各船船長應隨時檢查船舶的操縱性能、系纜設施、拋錨設施、燈光信號、通訊設備,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在船舶進場施工前,須進行進場驗收并保存相關驗收記錄,并由船舶所屬單位明確其所屬船舶的抗風和抗涌浪能力;在臺風季節(jié),每艘非自航船舶須各自配備應急拖輪現場值班。
臺風來臨前,準備足夠的搶險物資、設備、食物和生活用品,配齊手電筒、收音機等照明及氣象預報設備,并配備帶有白棕繩的救生圈,以防備有人落水后能及時拋出救生圈救回落水者;每艘非自航船必須配備一條適合本船的拖纜,滿足應急使用;根據進場船舶的實際情況在施工水域附近拋設防風錨塊,以備現場防大風或應急時使用(突發(fā)情況時)。
非自航船舶的協(xié)議拖輪,在簽訂協(xié)議前應就所簽署的拖輪組織船長、船機管理人員等進行考察,并就被拖船情況向拖輪交底。
2.3全員參與、職責明確、以人為本
船舶防臺工作,需要企業(yè)負責人、船舶安全管理人員、船舶運營調度部門人員等各部門一起高度重視。因為船舶防臺工作牽涉范圍廣,除了日常接觸較多船舶安全管理人員外,還涉及船舶所有人、船上貨物所有人、現場船舶調度、協(xié)助拖輪公司、海事管理部門等錯綜復雜的相關人員。離開了涉及該船舶各部門人員的協(xié)調、配合,防臺安全工作將成為一句空話、套話。
船長作為船舶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每次防臺必須親自指揮,并按照船舶防臺應急部署各船員在崗值班,每兩小時向防臺指揮部報告現場船舶防臺情況,遇到緊急情況下可隨時匯報。防臺期間船上巡查的船員要穿好救生衣、系好救生索,最少兩人一起巡查作業(yè),嚴禁單人作業(yè)。如果風暴突然轉向加速可能導致船舶防臺壓力更大時,應將身體條件較差的船員及時安排離船上岸,減少防臺風險。
對政府要求實施人船分離的非機動船,在人員撤離后,要派專人在值班拖輪或岸上瞭望避風船舶,發(fā)現走錨情況應及時報告。非機動船舶在落實好本船舶防臺措施后,由船長根據臺風發(fā)展態(tài)勢和船舶抗風能力、錨地綜合情況,或政府主管部門的要求,對本船進行評估是否需要采取船員撤離措施并向上級請示,由防臺領導小組開會研究決定,船員撤離方案確定后由拖輪接送上岸。
當船舶錨泊防風區(qū)域預報風力超過13級(含)時,如當地政府部門對船員留船人數沒有具體要求,非機動船船長應對船舶抗風能力、錨地綜合情況等進行評估是否需要采取船員撤離措施并向上級請示,由防臺領導小組開會研究決定;機動船維持最低安全配員留船值班,但當登陸臺風的風力超過船舶設計抗風等級時,應確保船員生命安全優(yōu)先為主。
裝有AIS的船舶,在防臺拖航、錨地錨泊期間必須使AIS處于工作狀態(tài),以便岸基相關部門對船舶動態(tài)進行實時監(jiān)控。如果船舶遇到走錨或者斷纜,發(fā)生碰撞或觸損等事故,導致船舶出現溢油情況時,船舶應按《船上油污染應急計劃》向海事部門報告,以減少對環(huán)境的危害。
2.4多渠道做好臺風信息收集工作
具體做到:①各船組織專人收聽氣象預報,及時獲取臺風發(fā)生的時間、風向、強度、登陸地點等相關資料,隨時掌握臺風動向,做到未雨綢繆;②相關安全部門通過文件、電話、傳真、網絡、電視等多渠道跟蹤臺風生成情況,及時向領導匯報異常情況,發(fā)布船舶防臺指令。船舶防臺原則:應確保船舶在7級大風半徑影響到達前12小時進入錨地完成防臺措施,且船舶進港時間應盡量在白天。
3.總結
把保障人員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受風災害所造成的人員傷亡作為首要任務。各有關部門在各級領導和統(tǒng)一協(xié)調下、現場施工船舶根據自身職責和權限,有效組織開展防范臺風災害的應急部署工作。在臺風、季候風、強對流天氣災害發(fā)生后,事發(fā)區(qū)域必須立即開展先期處置工作,迅速采取果斷措施,全力控制事態(tài)發(fā)展,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的損失。堅持“早防、早避”原則。提前做好預防工作,落實日常的船舶風險評估、防臺物資準備、應急隊伍建設、預案培訓及演練等工作。
總而言之,施工船舶防抗臺風工作是關系企業(yè)財產和人員生命安全的大事,要使防臺工作有效開展,確保船舶安全生產,就必須提高全體涉船人員防臺安全意識,提前做好各項防臺準備工作,認真落實到位各項防范及應急措施,保證船舶防臺順利、施工項目安全生產。
參考文獻:
[1]朱福海.舟山海區(qū)安全防臺研究[Z].2006年安全理論與海浪.海嘯學術研討會.2006.
[2]鄔正明,李景森,劉雪清等編著.船舶防臺》(修訂本).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1982.
[3]中交四航局二公司.三防管理規(guī)定.
[4]廣東省防洪防臺風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