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秀蓉
在小學課文教學中,很多教師都覺得古詩詞教學是個難點,為了讓小學生能利用有限的知識水平充分地來鑒賞古詩詞,可以把意象相同或相近的古詩詞選擇在一起教學,這就是古詩的群文閱讀。它大大地實現(xiàn)了多閱讀,多比較性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學習閱讀的理念,學生可以獲得更豐富的知識積累、更強烈的情感體驗、更深刻的思想認識,更容易讓學生走進詩人的意境,從而產生共鳴。下面我就課堂上如何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談談自己的見解。
“群文閱讀”教學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把怎樣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所以,就要結合意象,巧選一組古詩詞。
筆者在上五年級上冊古詩詞三首時,就把《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將這幾首古詩詞并在一起進行教學。在誦讀的基礎上,引導發(fā)現(xiàn)詩詞表情達意的秘密,都是利用不同意象共同來表達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這樣,結合意境,巧妙地把古詩詞編排在一起教學,不僅能擴大學生提高教學效率,也能讓學生通過群文閱讀走進一組古詩詞的意境而不是一首古詩詞的意境,與多位詩人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鑒賞能力。
品讀《泊船瓜州》,體會“春風”“明月”蘊含的深情春風暖人心,千里共明月。古往今來,春風、明月,它們就像是思鄉(xiāng)的符號,讓人看到,就想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從而引出其他詩詞中關于“春風”“明月”的描寫王之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在學生熟讀詩詞,了解詩詞大意和表達情感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詩人用以寄托感情的事物——春風、明月。明月的意象寄托了羈旅他鄉(xiāng)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體會普通的事物營造的意境、表達的情感,使學生走進語言文字的深處。補充相同物象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詩句,初步建立起借物抒情的認識。
品讀《秋思》,感受“家書”寄托的濃情生邊讀邊思考:是什么勾起了詩人張籍的思鄉(xiāng)之情呢?(秋風、家書)引出其他詩詞中關于“家書”的描寫:杜甫《春望》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陸游《漁家傲》的:“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詩詞中一封封家書,讓學生的情感穿越千年,深切感受到濃重的鄉(xiāng)愁。《秋思》中,一封家書拆了又封、封了又拆;一封家書,寄托著詩人無限的思念!結合學生的讀,教師的煽情,讓學生進入了故事的情境當中。
品讀《長相思》,感悟邊塞風光抒發(fā)的真情。引導學生想象詞中畫面,體會蘊含于蒼涼之景中的思鄉(xiāng)之情。引出其他詩詞中關于“邊塞之景”的描寫。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的:“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岑參《武威春暮聞宇文判官西使還已到晉昌》的:“塞花飄客淚,邊柳掛鄉(xiāng)愁”。這時再品讀《長相思》,就會進入到行軍中的將士們,在邊塞的風雪中因思念家鄉(xiāng)而輾轉反側,不能入眠的情景。從而有一種愈是蒼涼,愈是想家的感受情境當中。
通過以上幾個步驟,相信在群文閱讀的方式下學生已經對一組古詩有了較深刻的認識,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有所提高了,接著還應針對學生對一組古詩的理解及表達上的不同,進行各抒己見,談談自己的看法。比如同樣是表達詩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詩人們思念的內容有何不同?通過哪些具體可感的事物來表達呢?通過生意盎然的春風寄托王安石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借助瑟瑟的秋風、家書表達張籍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寒風朔雪軍旅征途表達了將士們對溫暖故園的眷戀之情。
古詩群文閱讀所追求的絕不僅僅是讀懂這一組詩,更要為學生打開一扇窗,讓字生觸摸到古詩的脈搏,透過它看到一個更加豐富的詩的世界,掌握更多的學詩的方法。因此古詩群文閱讀的課堂還要做好拓展延伸的工作。本節(jié)課學生在了解借物抒情的手法之后,靜心自學,遷移運用,將思鄉(xiāng)詩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豐富了學生的積累。所以筆者課后推薦學生自讀《夜雨寄北》《天凈沙·秋思》兩首古詩詞,體會作者借助哪些景物表達了思鄉(xiāng)之情。這樣的做法符合知識的傳遞規(guī)律,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通過這樣的內容延展,學生腦海中就會勾勒出一張關于古詩的知識網絡圖,這知識網絡越豐富,學生的感悟能力就越強。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