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姿
摘? 要:本文通過《詩經》中對男女愛情的吟唱,展示了早期人們對愛情自由而大膽的追求,隨著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兩漢之后,愛情已經漸漸被排擠出主流意識形態(tài),中國文化體現出來的愛情觀過早地滲入了家庭、利益、善惡等道德因素。
關鍵詞:《詩經》;理想愛情;愛情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3-0-01
愛情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其他藝術表現形式,都算得上是一個永恒且穩(wěn)定的主題,自《詩經》后,中國文化中的“愛情”卻成了人們生活中可有可無的東西,淪落為社會生活的一個配角。
一、《詩經》中表現的理想的愛情模式
廣為流傳的《詩經》開篇之作--《關雎》[1],細膩地描繪了男女由情竇初開、互相思念到極力想表白卻又對未知結果恐懼的矛盾和不安,讓讀者深刻感受到墜入情網的萬分幸福和甜蜜煩惱的矛盾,體現了人們心中理想的愛情模式,描述了中國文化所體現的愛情觀,即在社會生活中愛情必不可少的,愛的過程和本身都是美的。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保ā锻躏L·采葛》),描繪了對意中人的思念是強烈而專一。《鄭風·出其東門》則表現出愛情唯一性、排他性,用夸張的藝術手法來表達心中極度相思之苦,對戀人的愛既難以忘懷卻又無法啟齒。《詩經》中,愛慕之情是自發(fā)的、純潔的,不摻有任何的雜質,愛情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是兩情相悅,正所謂“投桃報李”(《衛(wèi)風·木瓜》)?!多嶏L·萚兮》則描寫了女主人公不愿意被動地接受,要與男主人公共同建立感情基礎的心聲。在戀愛過程中追求男女的平等和自由,那么婚后也要求夫妻舉案齊眉、互敬互愛、“琴瑟友之”?!囤L·擊鼓》中“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時至今日,仍被當做愛情追求的最高境界。有時,愛情甚至超越了時空和生死的界限(《唐風·葛生》),閃爍著一種追求愛的永久的光芒。
雖然《詩經》中提出了理想的愛情模式,但由于整個社會風氣的導向,女性往往成為婚姻悲劇中的犧牲品,對于男權社會的這種不平等,《詩經》也對此進行了批判(《召南·江有汜 》),借被拋棄的愛人之口表達了對男女平等和愛情理想的期盼。《邶風·日月》則表現了對丈夫的指責。
二、西方文化中的愛情觀
愛情在西方世界的生活中一直居于主導地位,歷經了中世紀、文藝復興,西方一直給予愛至高無上的地位,《羅密歐與朱麗葉》、《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中的主人公為了愛可以奮不顧身、獻出一切。近代英王愛德華八世為了離異的辛普遜夫人毅然決然地辭去了王位,王儲查爾斯也正是由于類似事情鬧得人盡皆知,而這些在中國卻是難以想象的。與此相較,中國人擅于將事物的背后納入文化的進程使其變得委婉,造就了中國文化中對愛情的表述只能用“模糊”、“間接”、“晦澀”來概括,面對外來的影響或阻力時,所采取方式、表現也截然不同。
三、中國文化中的愛情觀
相對西方而言,愛情在中國社會文化結構中所處的地位非常低。先秦之前,還存在不少以男女雙方自由追求美好愛情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孔子、墨子還提出“仁者愛人”、“兼愛”等理論,表現出對“愛”的關注。隨著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愛情漸漸被排擠出主流意識形態(tài),提倡“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本應占據婚姻主要地位的愛情與孝悌、禮儀結合,退居次要地位,婚姻逐漸變成了繁衍后代的工具。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這種愛情觀的形成與中國的農耕經濟有很大關系。封建家長式的管理方式使得家長在整個家庭和家族中擁有最絕對的權威,而作為家庭成員實際上沒有選擇自己想要哪種生活的權利。不像西方那樣,“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2](P20)在這種專制主義和官僚主義的雙重統(tǒng)治下,成長起來的個體缺乏主體意識,在面對社會輿論或是家庭壓力時(父母兄弟、門第、身份),個人選擇的權利和自由微乎其微?;橐鍪恰案改钢?,媒妁之言”,并被賦予了很強的目的性和功利性,變成了擴大交際、壯大勢力的一種手段(如古代的和親政策),至于雙方當事人是否相愛根本不在考慮之列。女性則自幼被灌輸“三從四德”、“夫唱婦隨”的觀點,對男方敬畏的成分居多,而愛的成分較少。官方通過立貞節(jié)牌坊來褒揚那些“烈女”、節(jié)婦”,女子只是其附庸品,整個社會的主流觀念如此,反映到文學作品中自然都是以此模式塑造出的理想的婦女形象,婦女們實際上已經被褫奪了追求愛情的自由和權利。面對強大的封建家長勢力和封建禮教,戀愛中的男女雙方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戀情,只得屈從或以死來表示抗議,維護自己的尊嚴。《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和焦仲卿,夫妻二人明明恩恩愛愛,卻無法長相廝守,一方為母所逼,另一方為兄所迫,違背心意含淚分離,最終以死詮釋了自己對愛的堅貞不移,對封建禮教滅人性的反抗。
《關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理想愛情模式漸漸褪去了它的光彩,儒家思想慢慢演變成了阻礙愛情自由發(fā)展的枷鎖,早期儒家如“夫妻美合,人之大倫”、“食色,性也”之類的文化理念,隨著時間流失,星月更迭被拋諸腦后。中國文化體現出來的個人情感和社會義務之間的一種兩性平衡的愛情,將“情”與“德”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漢代以后大多重“德”輕“情”,愛情的本義逐步煙消云散,愛情觀過早地滲入了家庭、利益、善惡等道德因素。
參考文獻:
[1]朱潤東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5.
[2]美 伯爾曼 法律與宗教[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