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若菲
目前為止,英語在我國大學的教育教學中雖然作為必修主科之一,但是,有很多問題存在其中。學生整體的英語水平較差,特別是英語的口語能力比較差,長此以往,不僅會制約學生自身今后的發(fā)展,而且對大學生在未來工作中的發(fā)展也有很多的不利。所以,口語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對英語教育整體的教學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英語口語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大學生英語整體的學習能力提升。
1. 培養(yǎng)口語的交流能力重要性
1.1 滿足全球化的發(fā)展需要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逐步深入,“一帶一路”各項政策不斷推進,國際之間合作交流日益頻繁化,大學生具備較強英語口語的交流能力,可以讓他們在今后各自工作崗位上勝任對外交際活動。大學生自身英語口語實際交流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將伴隨我國加入到了世貿組織變得更為緊迫。在全球一體化經濟及各項科學技術快速發(fā)展的當今社會,不同語言、文化之間交流的機會逐漸增多,全球化的交際已經逐漸成為了歷史發(fā)展潮流及必然趨勢。故而,我國及社會對不僅具備較強的業(yè)務能力,還能夠練就一口流利的英語這種復合型人才需求量倍增。口語的交流能力,已經逐漸成為了新時代大學生所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能。無論是否是英語專業(yè),均應當練習好口語。而作為本專業(yè)學生,更加應當重視起提升自身英語口語的交流能力。廣大任課教師應當承擔著這一重任,應愈加重視培養(yǎng)大學生們英語口語的交流能力,讓他們更好地適應當前國家與社會發(fā)展需求。教師要為國家與社會輸送大批量具備較強英語口語的交流能力復合型人才,為祖國及社會的繁榮發(fā)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1.2 大學生的英語口語實際交流能力急需提升
在以往工作實踐中與學生交流期間,筆者感受到大學生們對于自身英語口語的交流能力處于矛盾交加的狀態(tài)之中,往往在氣餒與迷茫中徘徊。由于中國長久以來推崇應試教育,重筆勢輕口試現象較為突出,以至于口語教學模式被嚴重忽視,多數學生從一開始接觸到英語時就已經養(yǎng)成啞巴英語這一習性,對英語口語的交流意識及能力極為薄弱,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校門后,偶遇一些外國友人常常會露出膽怯、無法張口交流這一情況,部分學生雖能與外國友人進行口語交流,但也往往僅停留于表面膚淺交談之中,很難繼續(xù)深入交流,這主要是因學生日常缺乏英語口語的交流方面的訓練及培養(yǎng),長此以往,學生必然失去了對英語的口語交流自信心,緊閉唇齒,難以真正做到張口說英語,更不用說與外國友人進行暢通的口語交流了。
2. 將大學生作為教學中心,是英語口語課的關鍵
2.1 英語口語教學的原則以學習原則為主、教學原則為輔
英語口語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是教師和學生對各自在英語口語課堂上所起到的作用是否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在高校英語口語課堂中,教師必須將大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核心,合理地引導和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到各種多元化的學習活動當中。一是教師要明確建立一個關于英語口語的課堂教育主要教學目標,把課堂上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均融入其中,著重強調英語口語課堂學習的重點。二是運用各種方法調動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并且將大量實際練習口語的機會提供給學生。
2.2 英語的聽說均需在口語課堂教學中同步實施
英語口語方面教學,其以聽、說為主,聽和說雖然有著極其密切的關聯,但是不管從開展的模式,還是教育方向而言,聽和說的發(fā)展方向都是相反的。針對于知識傳遞的教育來看,知識的吸收、輸入、理解都是依靠聽來完成的,而輸入、表達的過程都是靠說來完成的。也就是說比較主動、聽比較被動,聽是說的基礎,說是聽的呈現,聽懂了才能說出來,說得流利才有助于聽得明白,并且聽和說必須同步實施。
2.3 英語口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
英語口語教學實際上就是利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際行為,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口語、掌握口語,進而擁有運用口語的能力,也就是Teaching is by communication.根據心理學角度來講,教學信息的傳播是可以持續(xù)循環(huán)發(fā)展的,也就是輸入、操作、輸出,教師的輸出就是學生的輸入。
2.4 英語口語交流應尤然心生
相關教育專家曾明確指出,學生的基本動機,往往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那么,對于大學生們英語口語的交流能力有效培養(yǎng)來說,也是如此,只有大學生們均有著提升動機后,才能夠確保該項教學工作能夠持續(xù)高效地進展。故而,為了成功地培養(yǎng)大學生們英語口語的交流能力,還需教師能夠多增加與學生之間的內心交流,幫助學生掃除對口語交流的心理障礙,重獲自信心,敢于張口交流。
3. 口語教學的四個階段
3.1 語言信息的輸入階段
人與人之間在進行互相溝通時,當大腦中存儲的模式與接收到的信息一致時,人們才能了解相關知識。所以,大學生在學習英語口語的初級階段,教師對學生知識的輸入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語感。大量的研究表明,人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周圍的環(huán)境如果能夠讓學習的人沉浸在其中,所呈現出的學習效果是最理想的。在這段時期,教師不要過分要求著學生做出發(fā)言行為,而應注重學生們與英語之間實際接觸的頻率,把更多時間留給學生進行看、聽、讀、理解。與此同時,教師應該運用互聯網設備,將多元化的視頻、圖片、材料等提供給學生進行朗讀、模仿、背誦,養(yǎng)成良好的發(fā)音習慣,將由漢語帶來的母語干擾降到最低。在此階段,雖然大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已經達到大綱要求的水平,但是針對于專業(yè)的英語口語練習幾乎沒有,導致很多大學生在進行口語交流時變成“聾啞人”,不僅聽不懂,而且也不會說,無法將自身真正的英語水平發(fā)揮出來。所以,教師在這段時期的任務,主要是鼓勵學生,多次利用示范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心態(tài),增強學生的自信,降低緊張、恐懼的心理。在學生理解了以后,對學生開展一次測驗,將一幅圖畫或者一個事件提供給學生,要求學生對其展開詳細的描述,對學生的描述進行錄音,使學生不再害怕開口講話,并為下一階段的英語口語學習做好準備。
3.2 口語能力的構建階段
將內部存在的信息傳播到外部的過程,就是交際能力的發(fā)展時期,在這段時期,教師將學生劃分成小組的形式,將主題討論和角色扮演的模式結合到教育教學中,還可以開展“英語角”的教學活動,與學生在課余時間對英語口語問題進行直接溝通。分組討論實際開展期間,教師應把關于該主題的一些詞語、句子進行搜集、整理,之后提供給學生,并以學生的角度一起參與到討論中,這樣能夠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開拓,有膽量開口交流,使知識的輸出、輸入更多。教師要對其中存在問題的本質展開分析,在課堂進行分析、解決普遍錯誤,在課下解決個別錯誤。所討論的話題可以選擇的方向比較多。通過這樣從小組討論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平時不敢開口講英語的學生變得敢開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習英語口語的積極性。角色扮演教學模式的范圍可控性比較大,具體的形式可以簡單也可以復雜,通過教師給出的主題,學生可以自由地發(fā)揮想象能力,使英語語言更加多元化。
3.3 口語策略的發(fā)展階段
英語語言知識在記憶中的堆積并不能叫做交際功能,而是將語言知識在實際的環(huán)境中,對所具有的語言知識通過多元化的手段,進行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進而將交際的價值充分發(fā)揮出來的能力。交際能力在這段時期是比較重要的,而提升這種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辯論。教師可以將班級的學生分成三部分,正方、反方、裁判,并提供一個主題。在辯論之前,教師要求學生圍繞主題進行充分的準備,并結合自身實際的情況和真實的事例對自己觀點展開闡述。這樣能夠提升學生開口講英語的膽量,而且在潛移默化中還提升了學生臨場應變有效力,屬于口語教學期間中關鍵階段。如果將這樣的教學方式長久地開展下去,能在提升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競爭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3.4 加強文化因素的導入,增強交際的得體性階段
在這段時期,學生即使已經具備了比較強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在語法的運用上錯誤也逐漸減少,但是如果對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了解不深,在今后跨文化的國際交流中,仍然會存在很多問題,不能很好地發(fā)揮出交際的得體性。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實踐的方式,強化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加強交際得體性的培訓。通過選取、播放世界著名的英語電影,要求學生在觀影結束后,圍繞電影的主題,開展3至5分鐘的演講,將自己的體會通過英語表述出來,語言的表述要與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語言特點相符合。長期運用這種方式,必將提升學生口語方面跨文化的交際方面能力,并且還能提升學生對國外環(huán)境實際適應力。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我國在教育教學方面,將英語教育融入到每一個階段,雖然在英語教育教學的書寫、聽力、朗讀方面已經獲得了比較大的成績,但是在英語能力的培養(yǎng)上,仍然存在很多問題。英語使一門在國際上通用的語言,學好英語口語能夠為大學生今后的工作帶來諸多幫助,也會給我國的國際溝通、交流帶來很大的益處。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