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森 賈鋒鵬 何泉 高凌云
傳統(tǒng)醫(yī)學教育模式與心理學的合作相對較少,對最新研究成果的利用有時較為有限。診斷學心電圖教學一直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心律失常又是心電圖教學難點中的難點。充分認識心臟及內部傳導系統(tǒng)的解剖知識及心律失常機制,才能深刻理解心電圖的各種表現(xiàn)。由于心臟傳導系統(tǒng)及心律失常機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復雜性,學生很難理解消化,從而導致學生只能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教學效果不佳,甚至影響學生后期的臨床工作。較好的教學模式通常都以學生為本[1-3],畫圖教學法目前常應用于教學,但僅以老師板書畫圖,學生學習為主要方式,本研究擬探討學生自畫圖的效果。在我們前期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自繪心臟解剖圖、心電圖圖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研究探討采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繪圖教學方法對心電圖教學的效果。
重慶醫(yī)科大學2015 級醫(yī)學1 系為研究對象,研究時間為2016年9 月—2017 年9 月,隨機選擇2 個小班分別作為對照組(50 人)和實驗組(50 人)。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實驗組采用自繪圖教學。兩組授課教師相同,教材為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國高等學校5 年制教材《診斷學》[4]心電圖學章節(jié)。課時均為19 學時,其中7 個學時理論課,12 學時實驗課。對照組男生共28 人,女生共 22 人,實驗組男生24 人,女生26 人,對照組平均年齡為(19.00±0.77)歲,實驗組平均年齡為(19.00±0.78)歲,對照組基礎成績?yōu)椋?7.00±16.00)分,實驗組基礎成績?yōu)椋?6.00±19.00)分。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基礎課成績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實驗組教學 (1)微信網(wǎng)絡平臺建立及參考模板確立:利用微信平臺,建立以教師為群主的心電圖學習群。實驗組50 名學生隨機分為5 個小組,每個小組選1 名組長,負責組內討論,監(jiān)督各組學生繪圖。心電圖授課教師集體備課,確定繪圖要求、繪圖內容和繪圖模板。繪圖模板參考斯坦福公開課程臨床解剖學(http://www.baofeng.com/detail/212/detail-239712.html)和心電圖繪圖,每個圖形要求簡潔,容易繪制。通過在群中發(fā)布公告,引導學生課前預習準備,課后討論總結。(2)自繪圖教學實施:臨床診斷學心電圖教學包括7 個學時理論課,12 學時實驗課。每個課時理論課確定一個自繪圖主題。自繪圖主題為心電圖教學中的重點講授內容,如正常心臟的傳導系統(tǒng)、折返機制、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等。首先教師板書,讓學生采用電腦作圖或紙質繪畫的方式跟畫。例如自繪正常心臟的傳導系統(tǒng),教師邊板書邊講解,學生一步步跟畫。對于學生繪圖,不要求學生畫出精確的解剖圖,只需要對竇房結、房室結、希氏束、束支能夠正確的區(qū)分畫出,并能夠用于后續(xù)房室結折返等機制的探討即可。心電圖各論學習時,逐步引導學生畫出各種心律失常心電圖波形特點,復雜心電圖則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描繪梯形圖。實驗課先引導學生自繪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心電圖圖形,然后結合臨床心電圖進行比較,最后總結討論。教學時教師一邊理論講解一邊繪圖,將復雜、抽象的內容以圖形表現(xiàn)出來。授課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起引導,概括,總結作用。
教師根據(jù)課間學生們對教學內容掌握情況,在微信平臺上布置作業(yè)和討論主題,引導學生查閱資料,組內討論,形成共識,提交給教師審閱并點評。
1.2.2 對照組教學 按照課時要求進行心電圖學教學,也建立微信群[5-7],主要上傳課件和作業(yè),沒有自繪圖教學。
1.3.1 問卷調查表 設計問卷調查表,內容包括采用的自繪圖教學方法是否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加了學生心電圖學習興趣;是否提高了學生對心臟解剖、心律失常機制的理解等項目。利用網(wǎng)絡平臺和紙質表進行不記名問卷調查,共發(fā)放調查問卷100 份,收回98 份,有效問卷98%。
1.3.2 心電圖學期末成績考核 為了便于統(tǒng)計,期末心電圖學成績包括理論考試成績(總分100 分)和實驗成績(總分100 分)。由于診斷學期末考試成績包含除心電圖以外的知識,故心電圖理論考試成績由期末臨床診斷學試卷中,涉及到心電圖知識的部分乘以系數(shù)至100 分而得出。實驗考核是從電腦題庫中隨機抽選10 道試題進行測試。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正態(tài)分布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組間差異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問卷調查表結果顯示,在心電圖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氣氛活躍、增強心電圖知識理解、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實驗組學生對心電圖自繪圖發(fā)教學評價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對傳統(tǒng)教學的評價(P<0.05),見表1。
實驗組學生理論成績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成績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傳統(tǒng)醫(yī)學教育模式主要以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學生聽講為主要方式,這種方式較少的考慮到聽課學生差異性,也不太能夠考慮到聽課學生在上課過程中的心理變化,故與教育心理學的聯(lián)系相對較少。在傳統(tǒng)醫(yī)學基礎上,如果能納入新的一些教育學方法及心理學方法,比如網(wǎng)絡平臺互動加強學生自主學習鍛煉,也許更加契合目前的醫(yī)學教學改革。心電圖教學目前主要是講授法,教師通過語言系統(tǒng)將心電圖相關知識闡述給學生。傳統(tǒng)的講授形式常常忽視學生的個別差異,造成醫(yī)學知識的單向傳遞,抑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解剖學,組織學等主要依靠記憶方法的學科,講授方法常常是合適的。但對于心律失常心電圖來說,除了掌握基礎的解剖知識外,更需要對電生理現(xiàn)象進行抽象的分析,如果一味只依靠講授法,學生會缺乏獨立思考的過程,不利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這是心電圖心律失常教學常面臨的問題。
針對醫(yī)學教育改革,心電圖教學特別是心律失常心電圖一直是內科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8-11],教學研究也較多[12-15]。由于心律失常自身抽象,需要用一維的波形來反應心臟復雜的電活動變化。真正理解和掌握心律失常心電圖需要深刻理解心臟解剖和心律失常形成機制。目前心電圖教學,因內容多課時短,教師通常在PPT 輔助下講授。學生主動參與少,講授內容又抽象,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影響了心電圖學學習效果。圖像信息比文字信息容易直接記憶與展現(xiàn)[16]。有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自己動手繪制解剖圖,不僅有助于學生將解剖圖變成“心圖”增加記憶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概念和想象能力。心臟解剖知識和心電圖共有的特點可以用“圖形”展示出來,把知識化繁雜為精煉、抽象化為具體,方便學生記憶及理解。例如我們引導學生繪制心房顫動(房顫)心電圖表現(xiàn)時,通過畫出快速的雜亂無章的心房小“f”波,使學生更形象的理解心房電活動的快速和無規(guī)律性,也容易與心房撲動和房性心動過速進行鑒別。通過繪制房顫時心室電活動的波形,也使學生深入理解房顫時為什么心室率不規(guī)則,但心房和心室之間仍然有一定的關系。有助于學生不僅掌握房顫心電圖表現(xiàn),也理解房顫表現(xiàn)出的心音強弱不等、脈搏短絀等臨床體征特點。
另外學生自繪圖,自主參與性提高可以集中學生的有意注意,而且清楚、簡單、明了、色彩鮮艷的繪圖可以抓住學生的無意注意,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穩(wěn)定性和思維的導向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弊詫W是一種自主、探究、發(fā)散式的學習方法,它會使學生更能掌握和理解心電圖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本研究同樣發(fā)現(xiàn),實驗組學生的心電圖理論和實驗成績高于對照組,以及對諸如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增加心電圖學習興趣等教學效果評價也均高于傳統(tǒng)教學組。
但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自繪圖教學也存在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授課教師板書繪圖,需要教師本身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和一定的繪畫技巧,對電生理現(xiàn)象要有深刻的理解,這樣才能能夠迅速引導學生,然而目前實際情況中,并非僅僅是專業(yè)心律失常??漆t(yī)師再給學生上課,因師資力量原因,常常有心內科專業(yè)非亞專業(yè)為心律失常教師給學生上課的,但另一方面,心律失常亞專業(yè)的醫(yī)生又常常需要給學生上體格檢查科,這種情況如果可以細致分類可能會解決該問題;其次,心電圖教學內容多課時少,自繪圖會占用一些時間,如不能合理安排時間,對教學進程產(chǎn)生影響,因此自主繪圖時,不要求過于精確;最后,由于學生基礎參差不齊,造成自學能力有很大差距,教師必須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通過信息反饋使學生或教師發(fā)現(xiàn)問題。
雖然我們初步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自繪圖提高了心電圖教學效果,如何使這一較傳統(tǒng)的“手工方法”與不斷發(fā)展的科技手段更好的統(tǒng)一,還需要教師和學生從教學理念、教學模式、評價體系上進行不斷的突破實踐。
表1 兩組學生問卷調查結果比較 [人(%)]
表2 兩組學生的心電圖成績比較(分,)
表2 兩組學生的心電圖成績比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