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功兵
摘 要:以三角楓大苗培育及其播種苗生長節(jié)律等為研究對象,重點圍繞三角楓苗期物候特征、地徑、苗高參數(shù)展開調查與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三角楓苗高和地徑生長態(tài)勢均呈現(xiàn)出“慢→快→慢”變化特點;三角楓1年生播種苗年生長過程可劃分為出苗期、生長初期、速生期、苗木硬化期4個階段。
關鍵詞:三角楓;大苗培育;苗期生長;規(guī)律
中圖分類號 S68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15-0063-02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對生境質量的改善有了更高的需求。長期以來,森林作為生態(tài)網絡構建的主體,一直存在著資源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樹種應用不科學等諸多問題,嚴重制約著森林生態(tài)效益的充分發(fā)揮。如何從宏觀上調整、優(yōu)化森林時空分布,微觀上改善林分結構,提高森林質量和綜合綠化水平,已成為森林生態(tài)網絡建設的主要任務。一個地方生態(tài)效益的穩(wěn)定提高,最安全、最便捷的途徑就是優(yōu)質鄉(xiāng)土樹種資源的科學培育。安徽鄉(xiāng)土樹種三角楓(Acer buergerianum Miq.)因樹形美觀,翅果鈍角,秋葉紅艷,果葉共賞,是江淮城市群生態(tài)樹種選擇的重要生力軍,開發(fā)利用前景十分廣闊。滁州市三界國有林場積極迎合市場需求,在“安徽省優(yōu)質林木良種推廣專項資金扶持項目”資助下,按照林木種苗“提質量、保供給”的要求,開展了三角楓苗木資源專項培育。但由于長期以來三角楓處于自然野生狀態(tài),其苗木規(guī)模生產和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本試驗擬進行三角楓大苗培育及播種育苗年生長規(guī)律研究,旨在掌握其苗期生長規(guī)律,總結育苗關鍵技術,為快速、科學地培育優(yōu)良壯苗提供一定的理論和技術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概況 調查區(qū)位于白米山分場營林區(qū)9林班1小班、11林班9小班,地處北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區(qū),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地形多為低丘崗地,坡度10°左右,基巖以角斑巖、石灰?guī)r為主;土壤以黃棕壤、石灰土為主,土層厚度約50cm,是南北物種匯聚的過渡性地帶。森林植被類型多樣,針葉林有馬尾松、濕地松、火炬松、杉木等;落葉闊葉林主要有麻櫟、烏桕、櫸樹、樸樹、三角楓、薄殼山核桃等。區(qū)內分布有長江二級支流清流河的源頭及沙河集大型水庫,104國道貫穿林區(qū),生態(tài)區(qū)位十分重要。
1.2 調查內容與方法 物候期特征通過觀測獲取;苗高、地徑調查通過隨機抽樣法,即在苗圃抽取3條苗壟,每壟隨機選擇50株苗,分別編號掛牌,每10d測1次,直至苗木停止生長為止,分別計算苗木平均高、平均地徑;最后,用Excel軟件對數(shù)據(jù)分析與處理。
1.3 大苗培育
1.3.1 整地挖穴 2016年12月底,首先對擬培育三角楓大苗的建設區(qū)域進行踏查,掌握栽培地的基本屬性特征;然后,對雜灌叢生的地塊進行清理;2017年1月前采用機械全墾開挖,深度要求達70cm以上,并結合施用基肥。
1.3.2 大苗栽培 (1)苗木選擇:大苗培育造林用苗的年齡、規(guī)格和質量要求按國家《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GB6000)》及《安徽省苗木標準(DB2011)》中的Ⅰ級苗標準執(zhí)行,根系發(fā)達,充分木質化,無病蟲害及機械損傷。本次用于大苗培育的三角楓苗,來自于林場2016年繁育的1年生苗,苗高85cm以上,地徑0.80cm以上。(2)栽植密度:株行距50cm×60cm,33300株/hm2;(3)栽植時間:根據(jù)生態(tài)、經濟并重,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2月中上旬栽植;(4)栽植管理:栽前,對苗木主根進行短截,修除傷根,并用ABT3號生根粉500mg/kg泥漿液處理;栽植穴40cm×40cm×50cm,每穴施復合肥250g,栽植深度以原根徑土痕處與地面平行,做到苗正、根舒、土實。(5)撫育管理:栽植后前3年,每年分別按照3次、2次、1次進行,主要開展砍雜、鋤草、松土、培土、排灌水等,并根據(jù)苗木生長情況,適時進行施肥,防治有害生物。定植后時進行除草、松土、埋青和補植等撫育管理,及時清除影響幼樹生長的雜草雜灌。第1年4—9月,每2個月全撫1次;第2年撫育2次,分別于5—6月、8—9月進行;第3年于5—6月?lián)嵊?次。松土除草應做到里淺外深,不傷害苗木根系,深度一般為5~10cm。此外,通過林農間作、節(jié)支增收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定植后,采用以耕代撫方式,在部分適宜套種的地塊進行林下套種,選擇易套種的矮桿作物,如花生、非藤本豆類、牧草(綠肥)以及植株矮小中藥材等,嚴禁栽種高桿或藤蔓類植物。
2 結果與分析
2.1 1年苗物候特征 三角楓種子屬干儲型,種子播種前2~3個月采用混沙催芽(種子與9%含水量的濕砂按1:3混合均勻),試驗于3月初播種,播種后16~20d大部分種殼裂開,微露胚芽,發(fā)芽率88%~92%;31d后82%頂芽出土,子葉出土,主根伸長。3月上旬春芽萌動,持續(xù)到中旬,下旬進入萌芽盛期;3月末展葉始期,剛抽出嫩芽鮮紅色,4月初為展葉盛期,隨后枝葉更加茂盛,7~9月高熱、干旱期仍能生長良好,8~9月為速生期,地徑與苗高生長幾乎同步。9月下旬為葉片變色期,葉色呈黃色、深紅或紫紅色,保持40~50d。11月下旬末進入落葉期,12月中葉片全部脫落,逐漸進入休眠期。
2.2 播種苗前3年生長量 三角楓苗第1年地徑、苗高年分別為0.82cm和85.2cm;在第2~3年生長期內,地徑年生長量均達1.51cm以上,其苗高年生長量均超過90cm;第1~3年,其最大地徑和最大苗高分別達到1.22cm、2.89cm、3.92cm和156.2cm、232.5cm、381.6cm,說明三角楓播種苗在第1年生長較緩慢,第2~3年時生長增速加快,尤其是第3年表現(xiàn)更加明顯。(詳見表1)。
2.3 生長規(guī)律 2016年3月2日對濕沙混藏催芽的種子適時播種,21d左右開始萌發(fā),4月3日大量出苗,4月8日幼苗幾乎出齊,從播種到出苗持續(xù)36d左右,期間,苗高、地徑生長量極小;從4月上旬末到6月底,苗木進入生長初期,持續(xù)時間達90d,此期間苗木細小幼嫩,地徑、苗高增速較緩慢;從7月初—9月25日苗木生長進入速生期,地徑、苗高生長量分別占全年總生長量的58.4%和60.09%,地徑、苗高月凈生長量、連續(xù)生長量均達到全年最高值;從9月26日—11月15日,苗木進入硬化期,此時地徑、苗高生長放緩。11月16日后停止生長,此后陸續(xù)開始落葉,漸入休眠期。苗木的高與地徑生長節(jié)律在1年內均呈現(xiàn)出“慢→快→慢”變化態(tài)勢,即,初期生長緩慢,經歷一段迅速生長的時期后,趨于較慢生長。三角楓從3月2日播種至11月16日苗高和地徑生長基本停止,生長期263d。根據(jù)三角楓幼苗高月生長量分布特性,可初步將1年生三角楓播種苗木生長期劃分為:出苗期(3月2日-4月8日)、生長初期(4月9日-6月30日)、速生期(7月1日-9月25日)、苗木硬化期(9月26日-11月15日)4個階段(見表2)。
3 結論與討論
3.1 三角楓屬于弱陽性樹種,喜光耐寒,較耐水濕,根系發(fā)達,萌芽力強,耐修剪,壽命長,在郁閉度0.6以下疏林地也能正常生長,適生于偏酸或中性土壤,在我國長江流域低山丘陵地區(qū)常與樸樹、楓香、野漆樹、栓皮櫟、麻櫟、黃檀、鹽膚木等伴生,組成落葉闊葉林[1]。三角楓濕沙催芽的種子萌發(fā)時間約36d,年生長期延長至263d,1年生播種苗平均高達85.2cm,平均地徑達0.82cm,當年可直接出圃造林。
3.2 三角楓1年生播種苗生長節(jié)律研究表明,其苗高和地徑生長態(tài)勢均呈現(xiàn)出“慢→快→慢”變化特點。與曹健康等[2]對三角楓的生長規(guī)律研究結論十分相似。三角楓1年生播種苗年生長過程可劃分為:出苗期、生長初期、速生期、苗木硬化期4個階段,且苗高、地徑均衡發(fā)展。
3.3 為確保三角楓種子快發(fā)芽,出苗齊,生長期長,壯苗率高,冬季宜用混沙貯藏方法,將種子與濕沙按1∶3比例混合,在濕潤、低溫、通氣環(huán)境下越冬。期間每月檢查翻動1次,發(fā)現(xiàn)沙子表面失水變干須適當噴水,以維持種子生活力[3]。三角楓1年苗培育過程中應加強肥水管理,尤其在生長盛期,及時中耕除草、松土施肥、旱灌澇排;苗木進入硬化期后應及時停止灌溉與施肥。
3.4 對于三角楓大苗培育,1年生苗定植后前3年,每年分別按照3次、2次、1次進行撫育管理,具體開展砍雜、鋤草、松土、培土、排灌水等工序。在適宜套種的地塊進行林下套種矮桿農作物,以耕代撫。因三角楓萌生力強,生長期內應及時剪去不必要的徒長枝、過密的細弱枝,抹去主干下半部的萌生側芽;冬季休眠期可進行1次整形修剪,以使期保持一定的景觀樹形。
參考文獻
[1]金雅琴,李冬林.優(yōu)良速生械樹三角楓的生物學特性及培育技術關[J].林業(yè)實用技術,2008,4:44-45
[2]曹健康,黃虹,陳黎,等.三角楓苗期生長特性的初步研究[J].黃山學院學報,2006,8(3):66-69
[3]曹武,杜海艷,徐衛(wèi)華,等.三角楓的生物學特性及培育技術[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7,26(6):68-69.
(責編:楊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