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明 萬述偉 呂寶村 程星 張濤 展恩軍 傅景敏
摘 要:該文通過近年來菜用型甘薯品種的引進與栽培試驗,分析了菜用型甘薯的特點,提出了主要栽培技術,并對菜用型甘薯產(chǎn)業(yè)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菜用型甘薯;特點;栽培技術;展望
中圖分類號 S6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15-0040-03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甘薯已經(jīng)從以解決溫飽為主的糧食作物,躍升到以營養(yǎng)保健為主的重要農(nóng)產(chǎn)品和以其為原料的重要加工食品。在鮮食型甘薯、淀粉型甘薯等傳統(tǒng)甘薯類型的基礎上,甘薯育種家又培育成功了一種以食用鮮嫩莖葉為主的甘薯類型——菜用型甘薯。甘薯菜用即是把甘薯莖蔓生長點以下15cm左右的鮮嫩莖葉作為蔬菜食用,其地上分枝多、莖葉生長快、再生能力強,莖端絨毛少、無苦澀味、口感嫩滑、營養(yǎng)成分豐富。
據(jù)中國預防醫(yī)學科學院檢測,菜用甘薯葉與菠菜、芹菜、大白菜、小白菜、韭菜、花椰菜、黃瓜、南瓜、冬瓜、萵苣、甘藍、茄子、番茄、胡蘿卜等14種蔬菜相比,其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熱量、膳食纖維、鈣、磷、鐵、胡蘿卜素、VC、VB1、VB2、煙酸等13項營養(yǎng)成均居榜首。另據(jù)分析檢測,每100g鮮甘薯葉含脂肪0.2g,糖4.1g,礦物質16mg,鐵2.3mg,磷34mg,胡蘿卜素6.42mg,維生素C32mg,其礦物質與維生素的含量均屬上乘,胡蘿卜素甚至超過胡蘿卜中的含量。被亞洲蔬菜研究中心稱其為“蔬菜皇后”,日本尊其為“長壽蔬菜”,美國將它列為“航天食品”,醫(yī)學界將其列為抗癌蔬菜之一。
1 主要特點
菜用型甘薯作為甘薯的一種新類型,與普通甘薯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
1.1 收獲部位 普通甘薯品種主要收獲地下塊根,以塊根產(chǎn)量和質量來決定甘薯商品價值和效益的高低。菜用型甘薯品種主要是采摘甘薯莖蔓上部15cm左右長的莖葉,以莖葉的產(chǎn)量和質量來體現(xiàn)經(jīng)濟效益的高低;地下部塊根雖然也能收獲一定產(chǎn)量,但遠低于普通型甘薯品種,其口感也相差許多。
1.2 收獲次數(shù) 以生產(chǎn)塊根為目的的普通甘薯一生只能收獲1次,只有在甘薯生長的中后期進行收獲,從栽植到收獲至少需要經(jīng)過90~170d(不晚于霜降)。菜用型甘薯從栽植到收獲莖尖約45d左右(夏天栽植30d左右),每隔10~15d左右可采收1次。大田種植可連續(xù)采摘至9月下旬,大棚種植可采摘至10月中下旬。
1.3 營養(yǎng)價值 菜用型甘薯莖葉比普通甘薯的塊根具有更高的營養(yǎng)價值,其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鈣和鐵含量都比貯藏根高,一般高3倍左右。菜用甘薯含有豐富的綠原酸、異綠原酸、咖啡酸、多酚等抗氧化物質,其含量是貯藏根的3~5倍。因此,菜用型甘薯在抗癌、抗氧化,預防骨骼疾病,降血脂、降膽固醇和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具有更強的保健作用。
1.4 外觀和口感 普通型甘薯植株匍匐,葉片薄,背部有絨毛,顏色從淺綠到深紫色不一,葉片較老,食用口感發(fā)澀。菜用型甘薯植株直立或半直立,葉片較厚,背部無絨毛,葉片顏色翠綠,葉片較嫩,口感爽滑,有香味,無苦澀感,食用口感更好。
1.5 用途 普通甘薯以食用地下部塊根為主,主要用作糧食和飼料,用來解決人們的口糧和工業(yè)原料問題。菜用型甘薯作為一種新型蔬菜和營養(yǎng)保健食品,其更大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吃好的問題,如何讓人們吃得更健康、更有營養(yǎng)。
2 主要栽培技術
2.1 選擇優(yōu)良品種 選擇菜用型甘薯品種的要求如下:腋芽再生能力強,節(jié)間短,分枝多,較直立,莖稈脆嫩,葉和嫩梢無絨毛,開水燙后顏色翠綠,有香味、甜味,口感嫩滑、適口性好,植株生長旺盛,莖尖產(chǎn)量高。目前,福建、江蘇、浙江、湖北、臺灣等省份已選育出多個菜用型甘薯品種,如福菜薯18號、薯綠1號、浙菜薯1號、鄂菜薯1號、臺農(nóng)71、莆薯53、福薯7-6、食20、尚志12、百薯1號等。經(jīng)過近幾年的試種,產(chǎn)量和口感等方面表現(xiàn)較好的品種應首推福菜薯18號,平均鮮莖葉產(chǎn)量在45000~60000kg/hm2,而且口感極佳。
2.2 選地整地 種植菜用型甘薯的地塊應選擇在城市近郊或蔬菜產(chǎn)區(qū),交通便利,便于交易。種植田塊應土地平整,土壤結構好,肥力水平高,灌排方便。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盡量將地耕細整平,做到干濕適度,上松下實。為管理方便,壟(畦)長度不宜太長。
2.3 精細種植 既可以打畦栽植,也可以起壟栽植。打畦栽植的,可設置畦面寬0.9m,畦埂0.3m,每畦栽植4行,平均行距0.3m,株距0.25m,密度133350株/hm2。起壟栽植的,壟高0.25~0.3m,壟距0.8m,壟面栽2行,株距0.25m,密度100005株/hm2;或壟距0.7m,壟面栽2行,株距0.25m,密度114285株/hm2。以普通大棚或冬暖棚起壟栽植為好,一是壟溝結構利于通風透光,二是便于采摘。特別是城市近郊以休閑采摘為主,壟溝結構更能營造良好的采摘氛圍。當5~10cm地溫穩(wěn)定在15℃以上,或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在18℃以上,即可進行甘薯栽植。
青島地區(qū)露地栽植可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進行,選用莖蔓粗壯、葉片肥厚、無病蟲為害的薯苗,剪取4~5節(jié),長度在25cm左右的薯苗,斜插入土2~3節(jié),外露1~2節(jié),栽后澆足窩水,用土將窩封好,保持土壤濕度。密度以120000株/hm2左右為宜。不管是露地栽植,還是棚中栽植,最好使用黑膜覆蓋,且有以下2個優(yōu)點:一是能夠防除雜草,減少用工;二是保持土壤濕度,提高薯苗成活率。特別是普通大棚或冬暖棚栽植,棚內(nèi)溫度高,使用黑膜可明顯降低地表溫度。另外,要及時補苗,確保苗全、苗勻,苗壯。
2.4 水肥管理 菜用型甘薯對水肥要求較高,必須保證水肥的持續(xù)供應,在施肥上做到有機無機結合。基肥以有機肥為主,一般用腐熟的干雞糞、干羊糞、干兔糞等動物糞便,用量為15000kg/hm2;配合復合肥(N-P2O5-K2O:16-8-24或15-15-15),用量為750kg/hm2。耕前均勻撒入地面深翻入土壤中,可滿足整個生育期對肥料的需求。若中后期有脫肥現(xiàn)象,可追施K2SO4復合肥375kg/hm2。在水分管理上,宜采用小水勤澆,做到見濕不見干。有條件的地方可采用噴灌補水,特別是普通大棚或冬暖棚,棚內(nèi)溫度高,最好安裝滴管,灌水更均勻,省工省時,保持土壤濕度在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