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歌劇《白毛女》創(chuàng)作以來從第一代王昆主演版到2015年第四次復排成型的3D舞臺藝術片歌劇《白毛女》,每一次復排都有對經(jīng)典的傳承,更有加入現(xiàn)代藝術、技術的應用以及科技發(fā)展帶來的創(chuàng)新。本文從劇本內容、音樂風格、演唱表演、舞臺設計等方面重點對比第一代和第四代《白毛女》,力求透徹分析不同年代同一主題演出所帶來的感動與感悟。
【關鍵詞】歌劇 白毛女 3D 傳承 創(chuàng)新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高校2019年省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主旋律舞臺表演策劃工作室》的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s20191053075
1. 《白毛女》的創(chuàng)作背景
中國全面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全國各地大批文藝工作者奔赴延安和敵后抗日根據(jù)地,他們運用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形式,熱情的謳歌了抗日根據(jù)地的對敵斗爭,極大程度的鼓舞了根據(jù)地所有軍民的抗日斗爭行動。隨著大批文藝工作者的到來,具有不同藝術宗派理念的人們聚在了一起,這一集體矛盾影響了文藝界的團結以及正在進行的全面敵對斗爭。
為了糾正文藝界的非無產(chǎn)階級思想,正確處理文藝界的根本問題,毛澤東經(jīng)過深入探究為之后的文藝座談會做了充分的準備。1942年5月2日,延安文藝座談會第一次大會在楊家?guī)X召開,毛澤東在大會上講話指出:“我們要戰(zhàn)勝敵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槍的軍隊,但是僅僅有這種的軍隊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有文化的軍隊。為了這個目的,應該解決文藝工作者的立場問題、態(tài)度問題、工作對象問題、工作問題和學習問題?!弊詈?,毛澤東為這次的會議作出了最后的結論:“文藝要與工農(nóng)兵群眾相結合,今天,中國政治的第一根本問題就是抗日,因此黨的文藝工作者首先應該在抗日這一點上和黨外的一切文學藝術家都團結起來?!?/p>
延安文藝座談會后,各抗日根據(jù)地相繼傳達并且深刻感悟了會議精神,文藝界各位作家、藝術家對此進行了自我反省與自我批評,此后,文藝創(chuàng)作的題材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1945年中共七大準備召開之際,蘇聯(lián)紅軍向德國進行了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勝利的曙光已經(jīng)來臨,院長周揚的指示下,劇作家賀敬之與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眾多學者們對1940年流傳在晉察翼邊區(qū)附近“白毛仙姑”的民間故事傳說進行了無數(shù)次資料收集,集中探討,學者們又對傳說內容進行了修飾和適量改動,最后創(chuàng)造出《白毛女》劇本。隨后由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主任張庚擔任起組織緊鑼密鼓的排練的任務。就在排練進行到火熱階段時,女主角林白卻病倒了,張庚在急躁不安中卻意外發(fā)現(xiàn)了工作團中的金嗓子農(nóng)村女娃,也就是后來扮演女主角喜兒的王昆。終于,1945年4月23日,黨的“七大”在延安召開,歌劇《白毛女》在延安楊家?guī)X的中央禮堂正式舉行了首場演出?!栋酌穼⒕哂袧饬业睦寺髁x精神和共產(chǎn)黨的階級斗爭理論完美結合,成為解放區(qū)文藝標志物,不但迅速風靡了各個解放區(qū),而且在國統(tǒng)區(qū)進行了演出,廣受贊譽。
2. 歌劇《白毛女》的排演史
1945年4月23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屆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4月28日晚,中央黨校禮堂燈火通明,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歌劇《白毛女》在這里迎來了第一次的演出。女主角喜兒的扮演者王昆用她那清涼又凄美的歌聲,把人們帶入了那個滿天飛雪的冬天,回到了窮苦的楊白勞的家中。觀眾席上,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與1400多名代表完全陷入了這個“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回人”的故事中。王昆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對后來的中國民族歌劇的發(fā)展,有著深刻的影響。
1948年4月11日,日聯(lián)大文工團在石家莊表演《白毛女》,女主角喜兒由華北聯(lián)合大學文藝工作團的郭蘭英飾演。她的嗓音、動作都恰到好處的體現(xiàn)出了喜兒的情感。表演過程中,郭蘭英將自己的經(jīng)歷與喜兒的經(jīng)歷相結合,越唱越氣憤,頓時淚如泉涌,不由的失聲痛哭起來,唱詞也變成了斷斷續(xù)續(xù)的道白。臺下一片寂靜,所有的觀眾都被她的真摯情感所感動。郭蘭英將傳統(tǒng)戲曲中的大量唱法、舞蹈表演與《白毛女》相結合,從而將《白毛女》的演出水平提高到了更民族化更、大眾化的階段。
1985年,為紀念中國新歌劇的奠基之作《白毛女》誕生40周年,中國歌劇舞劇院決定重新編排《白毛女》。女主角的扮演者選擇了彭麗媛中央音樂學院的一名學生。經(jīng)過對角色的刻苦揣摩與練習,最終彭麗媛以真摯的表演,樸素的臺風,明亮又清潤的嗓音,將喜兒生動的展現(xiàn)給了所有觀眾。用她那如歌如泣、催人淚下的表演,征服了在場所有的觀眾。而彭麗媛本人也因“喜兒”這個角色榮獲第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2015年,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歌劇《白毛女》誕生70周年,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的精神指導下,中國歌劇舞劇院決定重新編排歌劇《白毛女》,女主角喜兒由雷佳扮演。這一次的編排是一次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過程,將表演舞臺的舞美效果與現(xiàn)代3D效果技術相結合,經(jīng)過所有導演、編劇、演員、技術人員以及幕后人員的不懈努力,最終的3D舞臺藝術片《白毛女》在北京舉行了全國首映。這次歷史文化與科學發(fā)展的結合,成為了中國藝術寶庫中的無價之寶。
隨著時代發(fā)展,科學進步,經(jīng)典的藝術作品也開始相繼進行以傳承和創(chuàng)新為主的編排,本文將以傳承和創(chuàng)新為根據(jù),重點對年代背景和社會狀況差異巨大的王昆主演版和雷佳主演版《白毛女》進行分析。王昆版因為所處時代的特點,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有所制約,作品內容有一定的政治傾向,而2015年雷佳版會放入一些現(xiàn)代思想,通過部分適應于現(xiàn)在人的思想觀念從而將觀眾帶入到故事中去,在舞臺效果方面也隨著經(jīng)濟科技的發(fā)展使用了更好的表現(xiàn)方式。
3. 3D舞臺藝術片歌劇《白毛女》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白毛女》的意義不僅是凄美的故事本身,更多的是那個紅色時代所特有的紅色精神。所以任何年代編排的《白毛女》,永遠不會變的就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不同人物之間的情感的表現(xiàn),每代演員們通過他們清透的歌聲、發(fā)自內心的表演,塑造了一個個鮮明的人物角色。故事情節(jié)的編制再加上故事敘事的動力,環(huán)環(huán)相扣帶動著觀眾的情緒,故事內容設計的成功也是《白毛女》這部經(jīng)典著作受歡迎的原因的一部分。在原作者賀敬之同志的共同參與過程中,雷佳版的新版《白毛女》將歌劇時長從王昆版的四個半小時減至兩個半小時不到。在不改變故事情感基礎的情況下,將部分長篇的臺詞、瑣碎的對白、現(xiàn)代人難以產(chǎn)生共鳴的部分刪除,王昆版劇情更多是為政治制度而鋪墊,而雷佳版則以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為紐扣,將故事重點放在與現(xiàn)代社會情感相交的部分,即使是年輕的觀眾也能夠將情感代入,以此產(chǎn)生共鳴。
第一代“白毛女”王昆,我國最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從一個農(nóng)村家庭長大,對民間音樂有很深的了解,如:西河大鼓、評劇和河北梆子。對音樂的興趣使她參加了很多村里的演出活動,每次表演都使她對音樂的素養(yǎng)以及感悟有所提高,為她之后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她的傳統(tǒng)民族唱法具有顯著的特征,她主要以真聲演唱,伴有少量的假聲,音色清脆、甜美;在共鳴的運用方面,她以口腔共鳴為主,伴有少許的鼻腔共鳴,聲音明亮靠前;在咬字方面較為清晰、民間藝術韻味豐富。歌劇《白毛女》中的大多唱段也是通過借鑒民間歌曲曲調制作而成,而王昆對這些地方民歌的曲調相當熟悉,所以她在歌劇《白毛女》的演唱中將“喜兒”的角色演繹的唯妙唯俏。
新版“喜兒”扮演者雷佳老師是湖南人,從小學習的是花鼓戲,考入中國音樂學院后演唱技藝更是有了明顯的提高。雷佳老師用自己甜美的歌聲演繹“喜兒”的天真浪漫,符合角色年齡又易被觀眾接受。但是在情感爆發(fā)強烈的部分如“恨似高山愁似海”這一經(jīng)典唱段時,雷佳老師借鑒了美聲的發(fā)音方式,運用胸腹聯(lián)合呼吸法,氣息連貫又充足,隨著情緒的爆發(fā)、音域的提高,帶動觀眾的情緒也達到高潮。
每一個歌劇演員除了要具有聲樂藝術的功底外,還必須要具有一定的戲劇表演能力,要能夠理解角色,成為角色。雷佳版所有演員以及工作人員為了靠近角色、深入角色生活,整個劇組30余人奔赴“白毛女”原型地—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北冶鄉(xiāng)河坊村生活。新編劇本由原作者賀敬之同志親自把關,著名歌劇表演藝術家王昆、郭蘭英以及彭麗媛,也就 前三代的“喜兒”分別擔任這次編排的藝術顧問以及藝術指導??梢哉f雷佳版的“喜兒”不僅是新技術與民族藝術的結合,更是幾代人表演藝術的傳承,“薪火相傳”的體現(xiàn)。
《白毛女》之前,中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歌劇,對歌劇的具體結構是模糊的,所以在《白毛女》的創(chuàng)作初期就曾提出借鑒西方歌劇藝術的形式,與中國民族藝術為基礎,保留地方民歌的韻味以此建立中國的歌劇體系。王昆版以河北民歌《小白菜》為“喜兒”的主題,以民間樂器伴奏為主,旋律注重民族性,為為了使唱腔真實并貼近人民的生活,大部分曲調中還加有很多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秦腔等戲曲形式。而雷佳版《白毛女》為了突出現(xiàn)代音樂風格性與多樣性,用伴奏音樂渲染劇情氛圍,帶動觀眾情緒,在伴奏樂器上加入了部分西洋樂器與傳統(tǒng)民族樂器相配合。唱段運用熟悉的旋律加上更加輝煌有氣勢有情感的伴奏音樂,使戲劇沖突性更強。
雷佳版《白毛女》最大的創(chuàng)新就是歷史經(jīng)典舞臺與科學技術的結合,不僅是歌劇《白毛女》,而是3D舞臺藝術片歌劇《白毛女》,這次的歌劇不僅是“舞臺藝術片”的新起點,也是中國藝術文化發(fā)展的新階段。3D技術與舞臺劇的融合是漫長的,特技效果費時費力還費錢,工作人員對場景以及設備進行了無數(shù)次的調試,只為能讓所有觀眾感受到耳目一新的效果,最終經(jīng)過事實證明在特效的“幫忙”下,每個片段將可以展示出更全面、更精細的內容,比如第四幕其中一個場景,做盡壞事的黃世仁出現(xiàn)了幻覺,他看到了九個“喜兒”圍在他的身邊哭喊著自己的悲慘,特效再加上演員們精湛的演技,雖然表現(xiàn)手法夸張,但卻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這一幕也成為了片段的亮點,震撼到了所有的觀眾。
4. 結語
四代《白毛女》的時代背景、演員的藝術經(jīng)歷和人生觀念以及不同時代人民大眾的審美需求都存在著差異,然而一代代的藝術家們以及歌劇幕后工作者默默付出,經(jīng)過長時間的準備工作和排練演出,最終將一部部優(yōu)秀的作品展現(xiàn)給所有觀眾,促進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fā)展,為我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故事內容發(fā)生的時代早已遠去,可是故事精神卻流傳至今?!栋酌分阅軌虺綍r代真正做到“經(jīng)典永流傳”,不僅因為它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更因為它能夠因時而變的藝術魅力。從1945年到2015年,每次的新編復演都受到了民眾熱烈的歡迎,這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來自人民、回報人民的藝術理念才是《白毛女》這種多次新編的藝術經(jīng)典,能夠歷久彌新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高國濤.四代“喜兒”在歌劇《白毛女》中的藝術特征研究[D]哈爾濱大學.2014.
[2]滿新穎.新版《白毛女》的藝術特色及“第四代白毛女”雷佳的表演特色[C] 2013
[3]李媛.歌劇《白毛女》六代“喜兒”的藝術特征及其對中國歌劇發(fā)展的啟示[J].2015
[4]司斯.2015年版歌劇《白毛女》研究[J].2017
[5]蔣寧.論民族歌劇白毛女中喜兒的藝術形象塑造初探[D] 2018
[6]高國濤.四代喜兒在格局白毛女中的藝術特征研究[J].2014
作者簡介:李孟霓 湖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2016級學生;指導教師:韓莎 湖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