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璐瑤
摘要:漢字的識記不僅影響了學生的語文學科學習,還會影響學生的表達與交際。特別是當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學生不認識的字太多,將會使學生無法進行自主學習,甚至影響學生的閱讀寫作。而運用傳統(tǒng)漢字文化不僅能讓學生更好的識記漢字,還能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本文主要是從識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傳統(tǒng)漢字文化對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促進性作用等方面進行討論的。
關(guān)鍵詞:漢字文化;語文;學生
對于很多小學階段的學生們來說,中華文字過于博大精深,所以很多學生總是有些字不會寫,或者混淆了一些形近字。而識字方面的難度也極大的增加了學生們語文學習的難度,很多學生都出現(xiàn)了錯別字的問題。而兩個相像的字卻往往意義想去甚遠,所以學生們必須要牢記這些漢字,從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錯誤。同時也只有學生們學習好了基礎(chǔ)的漢字,學生們才能進行更高難度的學習,從而更好的學習語文這門學科。
一、識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相似字較多,學生易混淆
很多時候雖然孩子們認真的記憶了那些生字,但是往往卻又會因為學習了這個生字的形近字而出現(xiàn)混淆的情況。如“裁”、“載”、“栽”這三個字,很多學生就會出現(xiàn)混淆,從而把“裁縫”寫成“栽縫”,或者將“裁衣”寫成“載衣”。而且這三個字都是動詞,所連接的都是名詞,因而學生們也更加容易弄錯。特別是“載”和“栽”,這兩個字的讀音還非常相似,所以這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而運用了錯誤的字,也會造成學生無法較好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從而鬧不少的笑話。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過小,總是寫錯別字也會損害他們的自信心,從而讓學生們自我懷疑。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生理解能力也不夠也會讓學生們無法叫好的區(qū)分這些生字。
(二)漢字數(shù)量多,學生難以記憶
除了形近字較多,學生們?nèi)菀壮霈F(xiàn)混淆之外,還存在著一個問題,那便是漢字的數(shù)量太多,學生們難以記憶。即使是成年的教師也不敢夸口說自己認識所有的漢字,所以學生們也很難掌握較多的漢字。但是如果掌握的漢字較少不僅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閱讀活動,還會影響學生的寫作活動。即使是學生想要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但是他們不會寫的字太多,這樣也會讓學生們難以創(chuàng)作出優(yōu)美的文章。而且掌握的漢字較少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語文學習,從而不利于學生的成長發(fā)育。但是學生們也不可能花所有的時間去記憶漢字,所有往往掌握漢字的多少也就拉開了學生之間的差距。因而學生們需要有一個好的辦法,從而能夠快速的記憶漢字,并且真正的理解掌握這些漢字。
二、傳統(tǒng)漢字文化對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促進性作用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識字,教師可以引入傳統(tǒng)的漢字文化,通過普及漢字文化,從而使學生更好的學習發(fā)展。漢字的文化伴隨著中華歷史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同時也融匯了不少先輩們的心血,因而學生們也能夠借助先輩的心血從而更好的進行識字學習。而且傳統(tǒng)漢字文化不僅包含了漢字的變化,還包括了漢字的產(chǎn)生原因。通過學習漢字的產(chǎn)生原因,理解造字規(guī)則,學生們也能更好的理解漢字表達的意思,從而不會再出現(xiàn)混淆漢字的問題。同時學生們也能更好的根據(jù)造字法去區(qū)分不同的漢字,從而降低他們的學習難度。而且傳統(tǒng)漢字文化中也包含了許多關(guān)于漢字的小故事,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加喜歡學習漢字,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三、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運用傳統(tǒng)漢字文化的具體措施
(一)結(jié)合傳統(tǒng)造字法進行識字教學
同時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時也可以加入傳統(tǒng)造字法的知識。如在學習“牛”、“羊”等字時,教師便可以讓學生看看甲骨文的“?!薄ⅰ把颉?。這樣學生們便會發(fā)現(xiàn)最早的“?!?、“羊”等漢字與這些動物都是非常相似的,所以學生們在書寫時也會因為注意到牛和羊長相的不同而注意到這兩個漢字的不同。而且在學習表示和水有關(guān)的漢字時,教師也可以先展示“水”的象形文字,然后讓學生們看看“江”、“河”等有關(guān)水的漢字象形文有什么相似之處。通過比較學生們便會發(fā)現(xiàn)與水有關(guān)的漢字都會有一樣的偏旁,從而也就避免了學生們將“湖水”寫成“胡水”。而學生再看到和“江”、“河”一樣偏旁的字時,即使學生們不認識,但是學生們也會知道這個字肯定和水有關(guān)。
(二)通過偏旁區(qū)分進行漢字分類
而且利用偏旁也能夠很好的區(qū)分漢字,找出漢字的不同。如“裁”、“栽”、“載”這三個字,它們非常的相似,從而也導致了學生們特備容易弄混。所以教師在進行這三個字的教學時,就要注意讓學生們區(qū)分它們。像“裁”里面有個衣字,那么這個字表示的動作肯定與衣服有關(guān),所以這個字便是“裁縫”的“裁”。同樣“栽”和“載”這兩個字中有“木”和“車”,那么它們所表示的動作肯定也與植物和汽車有關(guān)系,所以便能夠很好的找出哪個是“栽樹”,那個是“載物”的意思了。漢字雖然千變?nèi)f化,但是它也有著自己的規(guī)律,只要學生們掌握了一定的規(guī)律,那么學生們學習漢字也會變的非常容易。學生們也能更加便捷的記憶這些漢字了,從而避免錯別字的出現(xiàn)。
(三)圖片與文字合理搭配,促進學生理解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自制力不夠,所以學習時也難免會注意力不集中。而漢字的識記也非常乏味所以教師們需要改進教學方法,讓教學活動變得豐富多彩,從而使學生們喜歡上漢字識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在學習“體”和“休”的時候,教師可以講解一下兩個字的組成。像“休”就是由一個單人旁和一個“木”字組成,就可以理解為是一個人靠在一顆樹上。而人靠在樹上肯定是為了休息,所以這個字便是“休”。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還可以用一張人靠在樹上的圖來表示這個“休”字。在講解了這一個漢字之后,教師還可以找出更多的這類型的漢字,然后用圖片表示,讓學生用猜謎語的方式去猜是哪些字。這樣學生們也會更有學習興趣,從而能夠更加認真的進行識字記憶活動。
四、結(jié)論
漢字是語文學科的基礎(chǔ),如果不能較好的學習漢字,那么學生也無法促進自身語文學習能力的發(fā)展。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識記漢字,教師可以在識字教學中加入傳統(tǒng)漢字文化,通過對漢字的形成教學,加強學生的記憶。傳統(tǒng)漢字文化中也融匯了先輩的知識,加入這些傳統(tǒng)漢字文化學習后,不僅能讓學生更好的進行漢字學習活動,還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同時傳統(tǒng)漢字文化也會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科的精彩神奇之處,這樣學生們不但會喜歡上漢字的識記,還會激發(fā)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得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孫麗芳.淺談傳統(tǒng)文化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9(26):166-167.
[2]王亞鳳.論傳統(tǒng)文化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滲透[J].學周刊,2019(21):85.
[3]陳蘭玉.傳統(tǒng)文化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滲透的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2):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