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顏明
關鍵詞:英語;對話教學;常見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3-0176-01
譯林新版《英語》在江蘇已使用多年,教師對各板塊的功能和教法已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教師已總結出了較為成熟的教學模式。然而,在部分課堂中,教師對Story time板塊中的對話處理得還不夠完善。下面筆者結合自己觀摩的一節(jié)三下Unit 8 We’re twins! Story time公開課,談談關于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思考。
1.鋪墊句型時機械操練,缺乏交際性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和學習語言。真實的情境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身臨其境,主動參與學習。越是貼近學生生活、內(nèi)容和方式越真實的學習活動越能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上述教學片段中,師生、生生間的對話都是明知故問的“偽交際”,缺乏真實性,導致學生參與積極性低下。在進入Story time板塊的文本之前,教師有必要對文本中的重點句型進行適當鋪墊。教師應創(chuàng)設真實有效的情境,促進學生在真實、有意義的交流中初步感知語言知識。
要實現(xiàn)真實、有意義的交際,教師可充分利用圖片、聲音、動畫等媒體創(chuàng)設信息溝,激活學生好奇心,發(fā)散學生思維,促使學生在真實交際中自然習得語言知識。針對本課,教師可作如下調(diào)整:
教師只呈現(xiàn)人物圖片的某些部分,提問:“Who’s he?”,鼓勵學生用“He’s ??”猜測人物。接下來,分別采取Listen and guess和Touch and guess的游戲方式,引導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利用句型“Who’s he/she?”及其回答“He’s/She’s ??”進行聽音猜人、觸摸猜人的游戲。這樣,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視覺、聽覺、觸覺上的信息溝,實現(xiàn)了真實交際,使原本枯燥機械的句型操練富有交流意義,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感知和內(nèi)化目標語言,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
2.突破難點時越俎代庖,缺乏啟發(fā)性
教師在處理twins的發(fā)音和含義這一難點時,認為直接告訴學生既省時又省力,將知識強加給學生,忽視了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剝奪了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jīng)驗自主探索的權利,導致學生無法內(nèi)化新知,學了就忘。學生只是在被動地接受,沒有參與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突破教學難點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采取啟發(fā)誘導的方式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幫助學生跨越最近發(fā)展區(qū),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切勿將結論直接告訴學生。正如本杰明?富蘭克林所說:“Tell me and I’ll forget; Teach me and I’ll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ll learn.”
就本課而言,在學生找出相應句子“We are twins.”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故事插圖、結合自身生活經(jīng)驗的方式,在故事語境中理解該句的含義。針對twins的發(fā)音,教師應大膽放手,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舊知,依次呈現(xiàn)in—win—twin—twins,引導學生通過自然拼讀法,自己讀出該詞。這樣授之以漁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真正掌握學習方法,難點也就輕松擊破了。
3.朗讀表演時流于形式,缺乏遞進性
在跟讀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求學生模仿語音語調(diào),卻沒給予相關指導,導致學生朗讀語音語調(diào)單一平淡。跟讀、分角色朗讀之后,直接進入表演環(huán)節(jié),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難度跳躍較大。缺乏相應活動加以緩沖,導致學生表演時心理負擔較重,語言輸出情況較差。
在跟讀課文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利用箭頭、著重號等可視化語音符號在相應單詞和句子上進行標注,以符號為支架幫助學生正確讀出升調(diào)、降調(diào)、重讀和連讀等。針對較難讀的句子,還可采取PK讀的方式,激發(fā)學生朗讀興趣。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讀出人物的心情和語氣,如:Mike看到雙胞胎姐妹后的疑惑與驚訝、雙胞胎姐妹介紹自己時的自豪和喜悅等。在小組反饋朗讀后,教師可將課文中的部分句子隱去,以圖片為支架,讓學生借助提示先在組內(nèi)說一說,再進行全班交流。在這樣層層遞進的朗讀活動中,教師通過搭建學習支架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活動難度呈螺旋式上升,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這時,學生進行表演對話便水到渠成了。
4.課堂評價時標準籠統(tǒng),缺乏客觀性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教育部,2012)提出,小學的評價應采用接近真實語用,有利于學生體驗和成長的活動方式進行。案例中,教師的評價話語和評價形式單一,無法真正激發(fā)學生表演的積極性。此外,當一組學生上臺表演時,臺下仍有不少學生還在討論自己小組的表演,而教師卻未作相應干涉,導致課堂秩序較為混亂。
在組織學生朗讀或表演之前,教師都應呈現(xiàn)具體的評價標準,使學生有明確的目標,激發(fā)他們的朗讀或表演的潛能。例如,在學生進行小組表演前,教師呈現(xiàn)如下評價標準:能正確表演課文,得一顆星;能正確表演課文,并加入動作,得兩顆星;能生動表演課文,有感情、有動作,得三顆星。在評價標準的指引下,學生表演時更有方向性。在學生進行小組展示時,教師及時給出以下溫馨提示,督促其他學生認真觀看,取長補短:1.觀眾們要認真觀看哦!隨意說話的小組將被扣星。2.每組表演后,將邀請觀眾們點評。借助量化的評價標準,將師評、自評、他評相結合,使評價更具體、更客觀,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認真聆聽的好習慣。
當然,小學英語對話教學還存在其他問題。這里,筆者僅選取較為突出的幾例以敘之,希望借此引起英語教師更多關注及思考,不斷優(yōu)化教學設計,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朱浦.與英語新課程同行叢書:教學問題思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