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認識一袋空氣》是一年級《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的第七課,也是單元的最后一課,本單元重點培養(yǎng)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和簡單的方法觀察并描述事物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本課在回顧本單元學習的方法和內(nèi)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空氣進行初步探究,發(fā)展學生在認識物體方面的能力,讓學生用已經(jīng)學過的研究方法以及科學詞匯,從不同方面描述空氣的特征。
本課設計思路是:引入環(huán)節(jié)是充滿趣味性的“猜一猜”游戲,不僅引導學生主動用各種感官觀察物體,并用各種科學詞匯進行描述,而且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接下來的“收集一袋空氣”的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空氣,將空氣與木塊比較,讓學生總結(jié)出空氣的特點,并理解空氣沒有固定的形狀。
本課的難點是讓一年級學生理解空氣可以流動,我們一方面引導學生將空氣與水做對比,另一方面通過利用身邊的材料制作空氣玩具,不僅巧妙地突破了難點,而且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猜一猜”的游戲?qū)?/p>
師:講臺上有10個同樣的紙袋,請大家在不打開袋子的前提下,用各種感官仔細觀察這個袋子,猜猜里面是什么東西?
(教師出示牛皮紙袋,紙袋里面有一個木塊和一個充滿空氣的、鼓鼓的保鮮袋,保鮮袋里面有一個蘋果,保鮮袋口用橡皮筋扎緊,牛皮紙袋外面涂了一些風油精。)
師:游戲開始!各組長將紙袋遞給每個組員仔細觀察。
(在此過程中,學生主動通過看、聞、摸、聽等多種方法觀察紙袋。)
師:紙袋里面是什么東西呢?你是怎么猜的?
生:熱水袋!
生:我摸到軟軟的東西,搖一搖還聽到了聲音。
生:一瓶藥膏!我聞到了藥膏的氣味,還摸到一個硬硬的罐子。
生:小立方體!我摸到了它的形狀。
師:同學們真棒!看來大家用了各種方法來觀察這個紙袋,猜出的東西也是五花八門,怎樣才知道咱們猜得對不對?
生:打開看。
師:現(xiàn)在我們打開紙袋,看看里面有什么東西。
(紙袋里面的東西:蘋果、塑料袋、木塊、空氣。)
師:(指著充滿空氣的鼓鼓的塑料袋)你怎么知道里面有空氣?
生:因為它鼓鼓的。
師:原來塑料袋鼓鼓的是因為里面有空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認識一袋空氣》一課。
設計意圖:教師引入“猜一猜”游戲,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另一方面以游戲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對前面所學的觀察方法進行了鞏固,并且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課要探討的主題:認識一袋空氣。
收集一袋空氣并觀察空氣的特點
師:這個袋子里面有空氣嗎?為什么?
(教師隨手從嶄新的保鮮袋卷上扯下一只保鮮袋。)
生:沒有空氣,因為它癟癟的。
師:誰能讓這只袋子變得有空氣?還有其他方法嗎?
(學生上臺演示怎樣收集一袋空氣。)
師:請大家觀察這兩袋空氣,你們覺得空氣是什么樣的?
生:無色、透明。
生:無味、很輕。
生:看不見、摸不著。
師:空氣還有其他特點嗎?請看這個木塊是什么形狀?這個蘋果呢?它們有固定的形狀嗎?
生:木塊是正方體的,蘋果是圓圓的,它們有固定的形狀。
師:(隨手拿起一個裝有空氣的袋子)那空氣呢?
生:空氣裝在袋子里就是袋子的形狀。
生:空氣裝到什么形狀的容器里就是什么形狀。
生:空氣沒有固定的形狀。
師:誰能做個實驗證明空氣有沒有固定的形狀?
(學生上臺演示,通過改變裝空氣的塑料袋的形狀來改變空氣的形狀,以此證明空氣沒有固定的形狀。)
設計意圖:教師不直接向?qū)W生示范如何收集一袋空氣,而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及動手能力。教師通過讓學生用各種感官仔細觀察一袋空氣,總結(jié)出空氣的多種特點;通過與木塊做對比,幫助學生理解“空氣沒有固定的形狀”這一教學難點。
利用身邊的材料制作并介紹空氣玩具
師:同學們,除了具有這些特點外,其實空氣還很好玩呢!下面我們來制作空氣玩具。
在開始制作前,請思考一個問題:水的流動我們能看見,那我們看不見的空氣會流動嗎?
生:空氣會流動!
師:你們能做個空氣玩具證明空氣是否會流動嗎?現(xiàn)在開始制作。
(學生制作空氣玩具。)
師:制作時間到!請大家把材料歸位,并把做好的空氣玩具交到講臺上。剛才我發(fā)現(xiàn)這位同學做了一個很好玩的空氣玩具,請你給大家介紹一下。
生:我們是用“氣球+礦泉水瓶”,只要用力擠壓礦泉水瓶,原本癟癟的氣球立即變大,再放開手,瓶子恢復原狀,氣球又變得癟癟的。
師:你通過這個空氣玩具主要發(fā)現(xiàn)了空氣的什么特點?
生:空氣會流動!因為用力擠壓礦泉水瓶時,瓶子里的空氣會跑到氣球里面,所以氣球會變大,這證明了空氣會流動。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繼續(xù)介紹你們的空氣玩具,想一想,還發(fā)現(xiàn)了空氣的什么特點?
(學生分別上臺介紹空氣玩具,如用塑料袋和紙巾筒做的降落傘、打氣筒、用氣球做的空氣推進器、用塑料袋做的響炮等。當學生介紹時,教師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同時根據(jù)具體作品適當引導他們對作品進行評價或改進。)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材料制作空氣玩具的活動,借助“礦泉水瓶+氣球”組合突破本節(jié)課的難點——空氣可流動。學生在動手制作并玩空氣玩具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空氣的認識,訓練了語言表達、科學思維和動手能力。
教學反思
1.鼓勵學生動手做,不僅巧妙地突破了教學難點,還點燃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
本課的難點是空氣的流動性,空氣本身看不見、摸不著,這給一年級的教學帶來了困難。起初,我準備了扇子和風車,讓學生通過用扇子扇風以及讓風車轉(zhuǎn)起來的方式感受空氣的流動。在試教過程中發(fā)現(xiàn),雖然一年級的學生會用這種方式來證明空氣的流動,但是他們只知道有風,卻說不清風和空氣的關系,對于空氣是否可以流動還是很迷糊。
經(jīng)請教教研組的肖老師,我們決定將動手做的理念融入低年級的課堂教學:設計一個動手制作空氣玩具的活動,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又能讓他們在制作和玩空氣玩具的過程中加深對空氣的認識,還能借助這個環(huán)節(jié)突破教學難點。
經(jīng)過仔細篩選、嘗試,我們終于找到了理想的制作材料:礦泉水瓶、氣球、塑料袋、紙巾筒。在試教中,大多數(shù)學生很容易想到把氣球和礦泉水瓶組合起來,只要將氣球套在礦泉水瓶口,然后用力擠壓瓶身,原本癟癟的氣球就會變大,一旦松開手,瓶子恢復原狀,氣球也很快變癟。學生通過這個簡單的小玩具直觀地感受到空氣會流動,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更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學生的作品創(chuàng)意無限,展示環(huán)節(jié)精彩紛呈:有的學生用塑料袋和紙巾筒做成降落傘,發(fā)現(xiàn)空氣能產(chǎn)生阻力,在展示時臺下學生提議將塑料袋口擴大,當場改進后發(fā)現(xiàn)降落速度果然變慢,效果更佳;有的把長紙筒插在塑料袋里制成打氣筒,演示如何用嘴“打氣”;有的甚至直接用吹大的氣球做成簡單有趣的玩具,并取名為“空氣推進器”,只要將擰緊的氣球口松開,氣球就立刻在空中來回飛舞,創(chuàng)作者甚至還能說出它的工作原理??磥?,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已經(jīng)被點燃。
2.低年級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宜過碎,宜盡量整合為長時間的大活動
我將本課前后試講了五六次,本以為已經(jīng)比較成熟,結(jié)果在一次展示時由于制作活動只給了6分鐘,部分學生沒有來得及完成,有的學生雖然制作出了空氣玩具,但由于玩得不盡興很不情愿上交作品。這也直接導致在作品展示環(huán)節(jié)中,形式大于內(nèi)涵,學生缺乏在制作、玩空氣玩具過程中對空氣特點的思考或新發(fā)現(xiàn)。
天河區(qū)教研員雷老師認為,教學環(huán)節(jié)過碎以及前面的環(huán)節(jié)花費時間太多,導致后面的制作、玩空氣玩具時間太緊,這是問題誘因。我進一步反思:原本設計這些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收集一袋空氣”的活動主要目的無非有兩個:一是讓學生思考并尋找哪里有空氣,二是收集一袋空氣便于學生觀察其特點。然而,通過多次的試教,我發(fā)現(xiàn),即使沒有收集一袋空氣的活動,學生憑常識照樣能說出空氣無色、無味、透明等特點,所以改進時,我把找空氣和收集空氣環(huán)節(jié)簡化為讓學生上臺演示如何收集一袋空氣,然后把制作、玩、介紹空氣玩具的過程整合成20分鐘的大活動,這樣學生就有充足的時間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再次試教發(fā)現(xiàn),這種方式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課堂增添了活力,并且讓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更加緊湊。由于在制作空氣玩具環(huán)節(jié)留出了充足的時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非常投入,他們主動交流和分享各自的玩具。學生的作品非常驚艷,他們還能緊緊圍繞空氣的特點暢談自己的發(fā)現(xiàn),整節(jié)課的重點更加突出。這讓我明白:低年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適當簡單一些,給重點活動留出充足的時間,課堂才會更精彩。
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qū)天府路小學(5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