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蓮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對話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4-0108-01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對話式學習模式,引發(fā)學生思考,促進學生體驗,引導學生探究,提升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
1.圍繞標題,進行預測性對話
蘇聯(lián)著名文藝學家巴赫金曾說過:“世界是敞開的,是自由的,一切都在前頭,而且永遠都在前?!闭Z文閱讀教學中要真正貫徹對話策略,可從閱讀文本的題目開始,讓學生就題目展開聯(lián)想,推測文本內(nèi)容。這種預測性對話不僅能夠設(shè)置懸念,激發(fā)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而且能夠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高中語文教材中選有一些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guān)的經(jīng)典之作,在閱讀鑒賞這些作品之前,引導學生圍繞題目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預測,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激情。
2.整體感知,進行參與性對話
語文閱讀教學如果離開了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進行抽象的概括和分析,學生得到的只是干巴巴的幾條筋,對閱讀理解和寫作都沒什么大用處。法國作家左拉說,在讀者面前,不是一束印著黑字的白紙,而是一個人,一個讀者可以聽到他的頭腦和心靈,在字里行間跳躍著的人。閱讀課上我們不要把飽滿的整段閱讀的興致割裂得支離破碎,閱讀必須以整體把握文本內(nèi)容為前提。
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空出閱讀全文的時間,要給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nèi)容的機會。整體感知能夠給不同基礎(chǔ)、不同背景的學生創(chuàng)造和他人分享的機會。也許在重點、難點的研習中,有部分學生很少有發(fā)言的機會,但對文本的整體閱讀,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參與到對話交流中。學生總有自己對文本的認知,只要是他們自己的獨特體驗,只要是他們自己的獨立思考,都是可貴的。讓他們說出自己對文本的認識、感悟、理解或者質(zhì)疑,是提升閱讀能力的必要步驟和環(huán)節(jié)。
3.立足文本,進行體驗式對話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還習慣于設(shè)置一些問題,以問題為導引,對文本進行賞析。這樣做體現(xiàn)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但同時,我們也習慣于將思考或討論的“答案”呈現(xiàn)給學生。這樣,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問題的結(jié)論上。曾聽過一位教師的公開課《林黛玉進賈府》,在讓學生對王熙鳳這個人物形象的特點進行討論交流時,教師時不時地要進行提醒、提示,并將王熙鳳的性格特點統(tǒng)一為“八面玲瓏、見風使舵等”。這樣貌似給了學生對話交流的機會,但始終有一根線牽在教師手里。汲取這個教訓,我在講授這一課時運用了小組合作對話形式,運用點評式讀書法,對王熙鳳這個形象進行點評。只在交流前提醒學生注意作者對人物的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神態(tài)描寫和心理描寫。學生從自己的認識角度點評王熙鳳,能夠從多方面展開對王熙鳳這個人物形象的鑒賞,既關(guān)注了她的優(yōu)點,也注意了她的缺點。從點評情況來看,學生經(jīng)過小組合作,對王熙鳳有了全面的認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對文學作品的鑒賞水平都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料,教師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學生不會欣賞或欣賞不到位的問題,更沒必要非要給學生“參考答案”,只要是從文本中得來的合情合理的,都是正確的。
文本解讀應是學生學習的主動建構(gòu)意義的過程,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對文本的閱讀理解,只有在學生的主動體驗下才有價值。而對話使得學生間思維的火花互相碰撞,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4.總結(jié)拓展,進行探究式對話
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認知、思想是不同的,閱讀所理解的程度也會不同。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理解會有個性化的認識,所以閱讀教學要有探究環(huán)節(jié)。把全文綜合起來,融會貫通,并根據(jù)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況探究文章的成因,以使對文章有更透徹的把握。如,在學習《鴻門宴》時,讓學生討論交流自己如何看待項羽和劉邦,在交流討論后,保留自己的觀點,哪怕是觀點間有沖突也沒有關(guān)系。通過設(shè)置對某一歷史人物事件,或某種文化傳統(tǒng)的相關(guān)問題,不斷的訓練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學會對“文本內(nèi)容是什么”、“怎么樣”進行判斷后,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認識能力將會得到提高。
5.“對話時”閱讀教學中應注意的事項
教師在對話過程中是參與者,而不是指揮者??梢砸龑В荒芤?guī)定對話的內(nèi)容,更不能規(guī)定對話的結(jié)論。如果對話偏離了正常的軌道,教師應從旁指引,使之回歸到對話之路上來。應避免一個誤區(qū),就是積極參與對話并不是一定要活躍地發(fā)言,認真地傾聽和思考也是參與對話的積極方式。教師還可以通過對話了解學生對文本的認知,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思路,甚至在于學生對話中拓展了自己看問題的視角。
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說,沒有一種方式比師生之間的對話更能提高溝通能力,更能啟發(fā)思維技能。對話的目的在于改變課堂教學中師生的角色,打破教師獨語,想方設(shè)法把學生從被動中解放出來,釋放學生的潛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挖掘語文學科的創(chuàng)造因素,借著對話的過程,擴展學生生命體驗的廣度和深度,培養(yǎng)“整體的人”。
參考文獻
[1]行良彥.對話式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
[2]何麗仙.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對話策略[J].閱讀與作文,2015(10)
[3]張偉航.對話·參與·經(jīng)驗[J].教學與管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