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東
【摘要】 ?初中數學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整合應遵循五原則,根據數學教學中的實踐經驗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整合,并非強調所有的數學內容都適合計算機輔助教學,它只可巧用,不能濫用。
【關鍵詞】 ?信息技術 整合
【中圖分類號】 ?G633.67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4-023-02
信息技術不僅引起教學方法與手段的變革,也對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理論、教育模式等都將引起更深層次的變革,因此,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成了教學改革的一個突破口。本人結合對中學教學的實踐來談談幾點認識和做法。
一、初中數學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整合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應遵循數學學習的發(fā)現(xiàn)、探索的教學過程的原則
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應強調利用信息技術把數學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展示給學生,強凋對數學知識的探索;強調對數學知識應用;強調對數學知識的遷移。其目的是使學生的數學學習始終處于發(fā)現(xiàn)問題、用數學的方式提出問題、探尋解決方法、解決問題的自主的、動態(tài)的過程中,養(yǎng)成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學習習慣,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二)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應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原則
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是從自己的認知基礎出發(fā)依自己的思維方式理解數學的。從這個意義上看,數學是無法灌輸的,是難以講授的,只能依靠學生的主動參與才能學好。因此,在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的整合中,我們要設身處地的為所有學生著想,結合不同程度學生的基礎、能力,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從數學教學中尋找切入點,創(chuàng)設具有豐富性、挑戰(zhàn)性和開放性的教學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更為寬廣、有彈性且具有創(chuàng)意的學習空間,使得以學生為中心、基于資源及交流討論的全新教學方法得以實施。
(三)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應遵循知識學習和創(chuàng)新精神相結合的原則
《新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把知識學習與創(chuàng)新精神相結合,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而信息技術提供了這樣的平臺:它為數學教學的開放性,為學生的自主性、研究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由于有了這種支持,使得學生在學習相同數學知識時,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與方法對其進行研究,對已有的知識從多角度去思考與再認識,從而產生新的知識。
(四)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應遵循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基本認知工具原則
信息技術的教育已經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擬教育者,或是練習機器這樣一個相對被動的角色。在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中,應讓學生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數學知識所需信息、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就象使用鉛筆、橡皮那樣自然,而且應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終身受用的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的認知工具。
(五)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應遵循優(yōu)勢互補的原則
整合不是否定過去,而是要融會貫通,要把計算機與傳統(tǒng)教學完美地整合在一起。正確理解和處理好“傳統(tǒng)教學與計算機手段”的作用和關系。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該取長補短,把傳統(tǒng)教學與計算機輔助教學完美結合起來。
二、基于以上初中數學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整合應遵循的原則,根據數學教學中的實踐經驗,下面談一談初中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幾點嘗試作法
(一)巧借信息技術的交互性,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
人機交互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初中數學復習課或習題課,特別適合人機交互的學習環(huán)境,因為初中數學教師完全有能力制作這類課件,從前置知識復習,精選例題講解,到鞏固練習作業(yè),每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可以設置成不同的層次,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性地進入相應層次,當然還有機會進入高一層次。這種交互性所提供多種的主動參與活動,就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使學生能真正體現(xiàn)出學習主體作用。
(二)巧借信息技術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樣性,有利于學生對數學如識的獲取與保持
1.化無形為有形。初中數學理性知識成分太重,傳統(tǒng)的教學只片面強調邏輯思維訓練,缺乏充分的圖形支持,缺乏供學生探索的環(huán)境,于是只能靠學生的死記和教師的說教了。比如,初三幾何“點的軌跡”,學生最終會知道“軌跡”是一些直線或射線,但學生對“軌跡”是毫無想像力的;《幾何畫板》能有效地解決這一間題,它顯示的“點”一步步地動態(tài)有形地組成直線或射線,旁邊還能顯示軌跡中“點”的條件,這種動態(tài)的有形的圖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遠遠超出老師把軌跡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化抽象為直觀。初中數學的概念教學是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幾乎被動地從教師那里接受數學概念,只有靠強化記憶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質特征。初三代數“函數”,就是一個典型的概念教學,關鍵是讓學生對“對于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值與它對應”,有一個明晰直觀的印象。運用多媒體的直觀特性,分別顯示解析式y(tǒng)=x+1,《數學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氣晝夜變化圖象,用聲音、動畫等形式直觀地顯示“對于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值與它對應”,最后播放三峽大壩一期蓄水時的錄像,引導學生把水位設為y,時間設為x,就形成了y與x的函數關系。不僅引起學生的自豪感,而且對函數概念理解非常透徹。
3.化靜止為運動。運動的幾何圖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腦視覺神經元,產生強烈的印象。初中幾何《圓》這一章,各知識點都是動態(tài)鏈接的,許多圖形的位置發(fā)生變化,圖形間蘊藏的規(guī)律和結論是不變的。用課件動態(tài)揭示知識的形成過程。有些題目,不經意用鼠標移動一個點,圖形變化了。
(三)巧借信息技術的豐富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發(fā)現(xiàn)式學習
信息技術的豐富資源,能為數學教學提供并展示各種所需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能創(chuàng)設、模擬各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為所有學生提供探索復雜問題、多角度理解數學思想的機會,開闊學生數學探索的視野。豐富的信息資源,開拓了視野,激活了思維,增強了想像,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xiàn)實的探索中去。
當然,初中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并非強調所有的數學內容都適合計算機輔助教學,它只可巧用,不能濫用。就如《數學課程標準》所指出的,我們不提倡用計算機上的模擬實驗來代替學生能夠從事的實踐活動;我們不提倡計算機演示來代替學生的直觀想像,來代替學生對數學規(guī)律的探索。我們今天的數學課堂教學,應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思維訓練為核心,以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基礎,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討,主動創(chuàng)新,獲得知識技能上的提高,滿足興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數學素質和信息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