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勇
拉丁語原本是意大利中部拉提姆地方(Latium,意大利文為Lazio)的方言,后隨羅馬帝國勢力擴張和基督教傳播而流傳于歐洲,20世紀以前拉丁語在國際上是一種比較通行的語言。
清雍正七年(1729年)十月,時任內(nèi)閣大學士的和碩莊親王允祿傳下一道雍正帝的諭旨,要在宮廷內(nèi)部設立西洋學館,由法國傳教士巴多明任館長,從“內(nèi)務府官員人等子弟內(nèi),有情愿學習西洋人字語者,揀選十數(shù)人”學習拉丁語。
這是清王朝開國一百年來從未有之事,也與當時以儒家經(jīng)典為主要內(nèi)容的整個教育系統(tǒng)毫無關聯(lián)。是什么原因促使當時的統(tǒng)治者做出這樣一個破天荒的決定呢? 實際上,這與當時中俄外交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
清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二十五日,中國與俄國根據(jù)先前所達成一系列協(xié)議,在恰克圖(彼時屬于清朝烏里雅蘇臺將軍轄區(qū))簽訂了一個集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于一體的總條約,即《中俄恰克圖界約》。該條約分滿文、俄文、拉丁文三種文本,內(nèi)容共有十一條,其中第十一條明確規(guī)定:“條約文本,俄國用俄文,兼用拉丁文;中國用滿文,兼用俄文、拉丁文。”條約除分別用兩國各自的文字外,還用了當時國際上較為通用的官方語言——拉丁文。
在與俄國進行談判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外交翻譯人才,清政府處處掣肘,而不得不依賴于當時在宮廷內(nèi)部服務的西洋傳教士作翻譯。外交翻譯人才的缺乏,是清政府在宮廷內(nèi)部開始外語教育的最初動因。
當時耶酥會傳教士費賴之在其《在華耶酥會士列傳及書目》一書中曾提到:“中、俄兩團往來公文函件常由多明(巴多明)翻澤。中國為辦理中俄交涉,設置一翻譯館,招收滿人子弟,研究拉丁文字,命多明主館事。中國政府計劃設置翻譯館,時在一七二九年”。
宮廷中拉丁語教學能夠得以實施,還與17—18世紀西方耶酥會傳教士大批來華有很大關系。這些進入宮廷的傳教士,大都具有一技之長,且熟貫中西文化,郎士寧、南懷仁就是其中代表。他們利用自己的技能為清廷服務,試圖達到其傳教的目的,客觀上這些早期的傳教士為中西方文化交流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巴多明(Dominique parrenin)是其中的佼佼者,他1665年9月1日出生于法國貝桑松教區(qū)的大呂西埃(Grand Russey)鎮(zhèn)。1698年11月4日被耶酥會派遣來到中國,旋被康熙帝召到北京,并在此度過了他的后半生。由于他學識淵博、處世靈活,在當時的中國人和西方傳教士中都有著較高的威望。榮振華著《在華耶酥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中引用了一封佚名的《致耶穌會總會長的信》,其中說道:“巴多明神父辦事異常靈巧,講漢話和韃靼話流利得令人難以置信?;实?、王公和官吏們都熟悉他、愛戴他和尊重他。北京和廣州都尊重其遺物。這應歸功于巴多明神父的勤勉、著作和熟忱。大家異口同聲地稱他為歐洲人中的豪杰和教區(qū)的柱石?!?/p>
西洋學館(拉丁文翻譯館)建立之后,在教學上具有幾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在招生范圍上,其限于內(nèi)務府官員子弟。按照清朝舊制,內(nèi)務府源于清廷上三旗包衣,其內(nèi)部組成人員皆為皇家世代的奴仆,子孫后代的身份不得有變。由于奴仆身份,內(nèi)務府出身官員品級多數(shù)不高,但由于同皇帝關系密切,其往往被皇帝派委要差,如織造、海關、稅務等職司。歷代相習,內(nèi)務府官員被皇帝的信任和重視程度有時甚至超過外官。因此,雍正帝從一開始就令在內(nèi)務府官員子弟內(nèi)選人就讀西洋學館,學習拉丁文字,是符合統(tǒng)治者的一貫思維的。
第二個特點是在學生和教師的飯食等待遇上,雍正令參照內(nèi)務府咸安宮官學的例子,由宮廷內(nèi)部解決。咸安宮官學也是同年早些時候由內(nèi)務府在宮內(nèi)為三旗子弟開辦的官學機構,除了教學內(nèi)容異于西洋學館外,其余如招生范圍,學生的待遇等基本相同,即學生的學費、教師的薪資、師生的飯食等一律由宮廷提供。
西洋學館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公辦學校。由于具有臨時性質(zhì),初始時,學制和學生人數(shù)都未定,直到七年后第一批學生畢業(yè),才定學制為每五年開設一期,人數(shù)為每期招收學生10名。
據(jù)檔案記載,該館從雍正七年(1729年)建立到乾隆八年(1743年)十二月裁汰,共歷時15年,其間共招收了3批學生。在此期間,巴多明于乾隆六年(1741年)九月二十九日在北京去世,此后由宋君榮主持館事,直到該館被裁汰。
第一批學生20人,學制7年,共畢業(yè)13人,皆被授予筆貼式、庫使、庫守、拜唐阿等文職。其中萬保等6人尤為勤奮,被列為優(yōu)等,除授官外,還令在館幫助巴多明進行拉丁文教學。另有7人因資質(zhì)愚鈍,學無進益,中途陸續(xù)被斥退。第二批和第三批學生皆為10人,其中第二批共畢業(yè)7人,第三批只學習了3年,西洋學館便被裁汰。
莊親王允祿在奏請裁撤該館的奏折中向乾隆帝表示,自開設西洋學館以來,學成補官者已有20余人,且20人皆能會話與書寫。當初設立西洋學館的初衷,即是為了國家偶有大事,需要翻譯人才之故,現(xiàn)在既然已有拉丁語人才20人,足已夠用,只需令西洋人宋君榮等不時“教演”。西洋學館不用再行招生繼續(xù)學習,免得浪費“錢糧”。允祿的奏請得到乾隆帝允準。
正如允祿自己所言,設立翻譯館本來是備偶有委用,并沒有打算長期開設。且閉關鎖國政策致使這些內(nèi)務府子弟畢業(yè)后多未從事外交事務,即使學有所成亦無用武之地。
作者系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