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花
摘 要:加強“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研究,積極探索適應現(xiàn)代信息技術發(fā)展要求的課堂教學新方法、新模式已成為一種趨勢。文章從分析當前高校思政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入手,靈活運用基于問題導向學習理論,提出構建思政活力課堂的重要路徑選擇--基于問題導向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并對自己所進行的探索嘗試進行反思總結。
關鍵詞:基于問題導向;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思政課
在中宣部、教育部印發(fā)的《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中提到,“改革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藝術,形成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課堂教學和網(wǎng)絡教學相互支撐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加強“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研究,積極探索適應現(xiàn)代信息技術發(fā)展要求的課堂教學新方法、新模式已成為一種趨勢。
一、當前高校思政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校思政課程教學,尤其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學,多年來,存在著學生主觀上產(chǎn)生難以釋懷的政治情結、教師思想上產(chǎn)生認清現(xiàn)實的出世心態(tài)、效果上滲透著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反對的趨勢。
第一,學生主觀上有份難以釋懷的政治情結。思政課內(nèi)容,中學時候有涉及一些、理論化程度高,面對這種課程多數(shù)學生會帶有不喜歡或者討厭的情緒,甚至成了學生思想上難以釋懷的政治情結。
第二,教師思想上有種認清現(xiàn)實的出世心態(tài)。一方面,受制于師德和師能等方面的因素,教師主動采取傳統(tǒng)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因為合班課人多等原因,課堂教學組織困難,教師被動選擇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師思想上呈現(xiàn)認清現(xiàn)實的出世心態(tài)。
第三,效果上滲透著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反對。學生考試成績普遍不理想,無法體現(xiàn)出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方面的提高。如此種種無不滲透著學生對傳統(tǒng)概論課教學模式的反對。
二、基于問題導向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新路徑
1.基于問題導向學習(PBL)
基于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 PBL)最初主要應用于醫(yī)學領域,強調(diào)學習要圍繞具體而復雜的任務和問題展開,要求學習者自己掌控學習活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反思式學習和群組學習,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這種教學理念和學習方式顯然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成才。遺憾的是目前多數(shù)思政課教師仍然停留在傳統(tǒng)教學方式,很難滿足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背景下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
在思政教學上,直接移植,難免會水土不服。結合思政教育的特點,并根據(jù)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的思維特點靈活運用基于問題導向的混合教學模式,成為形成思政活力課堂的重要路徑。于是,我們提出了基于問題導向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研究的課題。這里的問題既包括教師為學生設置的問題,也包括學生在學習準備過程中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既是學生在線上學習中的任務和導向,也是課堂教學中研討的主題。以問題為導向將線上線下、課內(nèi)課外、虛擬和實體課堂教學真正貫通起來,并在問題的不斷提出與解決中完成教學過程,實現(xiàn)教學目的。
2.基于問題導向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基本思路與主要內(nèi)容
形成以問題導向學習為基礎,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以線上網(wǎng)絡平臺應用為載體,有機融合課前教師導學和學生自主學習、課中教師精講研學和學生協(xié)同學習、課后教師促學和學生拓展學習三大板塊內(nèi)容的混合式教學體系,提高教學實效性,激活思政課教學全過程,構建過程性評價為主、總結性評價為輔的混合式評價體系,以服務學生的精神成長。
第一,教學內(nèi)容改革。主要的設計策略是對知識模塊進行提煉、重組,列出知識點與問題、任務清單,確定哪些知識內(nèi)容適合放在哪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并融合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拓展內(nèi)容。在此基礎上,建立混合教學模式下的課前、課堂與課后的完整教學內(nèi)容設計方案。
第二,教學組織授課方式改革。以課前準備、課堂互動、課后鞏固為一周課程的構成,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時域和場域上的限制,除了課堂上,學生可以在吃飯、坐公交等的任何閑暇時間都可以進行資源學習,老師也可以在等公交車的時間內(nèi)完成作業(yè)批改等工作,從而構造一個師生交互隨時隨地移動式+課堂主陣地混合教學模式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第三,學習效果評價方式改革。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2018年上半年思政課已全面顛覆傳統(tǒng)的“過程性評價*40%+結果性評價*60%=總評成績”作為學生本課程成績的計算公式,形成以注重學生學習行為習慣養(yǎng)成、素質成長考核體系的評價方式--“過程性評價*60%+結果性評價*40%=總評成績”。但這一評價方式尤其過程性評價沒有明確的指標、標準,需要制定、優(yōu)化。
三、基于問題導向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反思
第一,團隊建設是關鍵,教師必須成為積極的入世者。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上好思政課,關鍵在老師”。要喚回生機,讓思政課成為學生喜歡的基礎課,需要致力于基于問題導向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研究的團隊建設。建設這樣的團隊,教師必須積極入自我充電,提高自身教學能力,成為積極梳理、整合課堂教學的入世者。
第二,思政課課程的資源庫和活動庫構建是重點。線上的資源是開展混合式教學的前提,因為我們倡導的混合式教學就是希望把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通過微視頻等上線的形式進行前移,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帶著較好的知識基礎走進教室,從而充分保障課堂教學的質量。所以需要在教材進行模塊化處理的前提下,進一步精簡提煉每一模塊的核心知識點;以核心知識點為坐標,精心挑選或者制作如微課、課件、視頻、動畫、參考資料、鏈接等形成資源庫,預置各種合適的活動如問卷投票、頭腦風暴、討論、測驗、小組活動等形成活動庫。
第三,信息技術及平臺的搭建與應用是載體。信息技術是支撐課堂教學組織與實施的一個重要基礎,也是混合教學課堂設計的特色之一。思政課課程的資源庫和活動庫均需要依賴一定的信息技術平臺。目前思政課已有不少老師使用如云班課、雨課堂等平臺進行輔助教學。需要對不限于云班課、雨課堂的信息平臺應用進行功能挖掘與優(yōu)化運用。
參考文獻:
[1] 杜翔云.Anette Kolmos,Jette Egelund Holgaard.PBL:大學課程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29-35.
[2] Barrows H S, Tamblyn R M.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 ap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M].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1980.
[3] Wang X H, Wang J P, Wen F J, et 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blended learning model based flipped classroom and SPOC in higher university[J].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Practice, 2016(10): 99-104.
[4] 賀杰.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變式實踐與啟示[J]. 教學研究, 2016(2): 82-86.
[5] 王紅,趙蔚,孫立.翻轉課堂教學模型的設計——基于國內(nèi)外典型例分析[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3,(8):5-10.
基金項目:
*本文系紹興市課堂教改項目(課題編號:SXSKG201808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