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如何抓好計算教學,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讓看似枯燥的計算課也充滿活力、綻放光彩呢?
設計并用好“導學案”,既能幫助學生理清預習主線,對預習提供一定的指導,能讓預習更具目的性和時效性。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小數(shù)加減法”時,筆者就在導學案中預設了兩個整數(shù)加減法題目。引導學生根據(jù)教材情景圖按要求完成:根據(jù)教材情景圖提出至少三個一步計算的加減法問題,列出算式并解答。最后提問:通過自學,我還有什么問題?這樣,通過課前預習,利用整數(shù)加減法和之前學過的一位小數(shù)加減法的已有經(jīng)驗,學生基本掃清了小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障礙。
教師在計算教學中,應當巧妙地設置情境,提高計算教學的趣味性。如筆者在教學三年級筆算乘法估算時,并沒有從教材例題入手,而是首先提問:三個好朋友星期天去電影院看《功夫熊貓》,帶120元錢夠嗎?這樣的情境,學生喜聞樂見,很接地氣。在我提出問題不久,絕大部分學生都意識到我的題目不完整,還差票價這一信息。然后我故作恍然大悟:謝謝大家提醒,對了,票價是35元。學生積極投入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有用連加來計算的,也有用估算的。在此基礎上順勢教學乘法估算就水到渠成了。估算完畢,學生對“帶120元就夠了”這個結論毫無異議。接著我又問:剛才的票價是3D放映廳的票價,小明一家三口打算看4D,票價是42元,他們花120元能看上嗎?通過前后兩個題目對比,學生自己就能明白算法。得出算法結論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果用生硬的說理,或許大多數(shù)孩子根本無法理解,但用熟悉的生活情境,很多學生都能理解取值范圍對估算結果的影響。這個題目學完,再來學習書上例題,學生就輕松自如了。
理清了算理,才更容易記住算法。如筆者在教學三年級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筆算乘法時,充分利用教材主題圖,讓學生理解:第一層和第二層乘得的積分別表示什么?第二層結果為什么要錯開對位?最后的結果是什么意思?算理與算法本是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而理清算理更能幫助學生形成計算技能。重算法必須重算理,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實現(xiàn)算理與算法的融會貫通。
怎樣才能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錯誤并自覺改正錯誤?筆者通常是讓他們對組內同學或是家長講自己是怎樣做的,錯在哪里,正確做法是怎樣的。在講解過程中,學生自然也就明白自己的問題所在。錯誤是最好的生成資源。對于一些典型錯題,我會抄下來分享給全班,讓大家分析: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了,計算也更細心了。
計算教學過程中,教師善用身邊的教學資源,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就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讓學生主動體驗學習過程,主動深入地思考與探究,看似枯燥無味的計算課也就“靈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