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秋芬
分享是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xiàn)出與他人共同占有的某種物品,擁有某種情感的利他行為,這種行為能減少幼兒的自我為中心行為,從而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樂意與人分享的孩子,能感受別人的情感,沒有獨霸心理,在同伴有困難時會給予幫助,從小形成這樣良好的品質(zhì),為幼兒今后成長為有道德的人尊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閱讀、分享、快樂
正文:
成都彭州有位幼兒教師在調(diào)查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七成以上的幼兒很“自私”不愿意與別人一起分享自己的物品,其余的幼兒即使與人分享也是以“利己”為目的的,Ugurel—semin的研究表明在與對方分享5—15顆堅果時,“吝嗇”傾向在4—6歲達到高峰,這個研究與土耳其開展的一項早期研究不謀而合,即要求每一個被試者都要與其不認識的同齡兒童分享奇數(shù)個好東西,結(jié)果67%的4—6歲兒童選擇自私性的分配方式。從以上研究不難得出在幼兒園開展分享活動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托、小班的幼兒中開展分享活動尤為重要。
例如:分享閱讀是一種成人和兒童都不以學習為外顯目的,在愉快、親密的氣氛中共同閱讀圖書的類似有效的活動。它開始以成人為兒童朗讀為主,然后逐步提高幼兒對閱讀活動的參與水平,最終過渡到幼兒能獨立、自主閱讀。
我們的開展關于閱讀的三大主題:我最愛的繪本、愛讀一起來、童星繪本劇場
具體分為以下4個階段行進:
第一階段
也是我們的項目生成階段,主題活動框架的逐漸形成,在這個階段幼兒進行自我采風,我們相應開展了親子閱讀打卡活動和親子diy制作繪本封面的活動,家長每天陪伴孩子進行20分鐘的親子閱讀,并以照片的形式,在微信群中打卡。
第二階段
分發(fā)“我喜愛的繪本”的調(diào)查問卷,親子共同完成調(diào)查問卷,尋找班級幼兒最喜愛的繪本,根據(jù)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在圖書角投放相應的故事繪本,并創(chuàng)設獨立的“圖書分享區(qū)”。運用教師推薦繪本的形式,生成教學活動和游戲活動。
第三階段
1.家園合作,充分利用微信群,利用家長沙龍活動,探討如何進行“分享閱讀”活動并交流家長的閱讀經(jīng)驗。
2.開展“小小故事王”活動,請星寶們上臺表演,提高幼兒講故事的能力。加深了幼兒對繪本內(nèi)容的理解,升華了情感體驗,為幼兒后期的創(chuàng)編表演奠定了一定的經(jīng)驗基礎
第四階段
策略引導,嘗試表演:幼兒對《鱷魚怕怕,牙醫(yī)怕怕》繪本十分感興趣,在區(qū)域活動時,小朋友也會翻閱《鱷魚怕怕,牙醫(yī)怕怕》繪本圖片,對圖片中鱷魚害怕的動作和表情進行夸張的表演。抓住孩子的興趣點,我們使用一系列的策略
創(chuàng)編:在精讀《鱷魚怕怕,牙醫(yī)怕怕》繪本的過程中,我們結(jié)合孩子的興趣和經(jīng)驗,生成一系列有關“牙”的活動。如“我第一次看牙的經(jīng)歷”、“我的牙齒”、“刷牙歌”等在孩子們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觀察到,孩子對于牙齒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了。
案例:一天小朋友們在飯后漱口時,一些小朋友對著鏡子在觀察自己的牙齒,一些小朋友還開始觀察同伴的牙齒來,淘淘用手指著泡泡的牙齒哈哈大笑著說:“泡泡,牙蟲在你嘴巴里笑哈哈了!”泡泡露出了害怕的神情,旁邊的小朋友也開始模仿起來。
我們把孩子們生活中的一些對話,表演,親子的故事創(chuàng)編的成果進行了文本的整合,生成我們班的體驗劇《牙蟲不見了》。
通過一個學期的分享閱讀活動的進行孩子們對同伴之間的分享行為更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動了。我們根據(jù)《給幼兒教師一把鑰匙》的書中給出的策略,同時根據(jù)我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實施分享教育的策略:
一、分享情緒,關心他人
我園小班的孩子年齡都在3—4歲,該年齡段的幼兒通常以觀察和模仿來學習的,因此在平時,我們老師要以身作則,做個有心人,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有意義的事講給幼兒分享,讓孩子們一起感受快樂,一起感受憂傷,從而讓幼兒將自己開心或不開心的事講給大家聽。
二、通過合作感受分享的意義
在當今社會“421”結(jié)構的家庭模式中,孩子形成了唯我獨尊、自私霸道等不良的行為習慣,因此要讓孩子體驗分享的意義,就要讓孩子先學會合作。為了讓幼兒能更好的感受合作,體驗分享的意義,我和搭班老師經(jīng)常討論,通過討論我們不僅在游戲中設置了合作和分享的環(huán)節(jié),在生活和教育活動中我們也設置了合作和分享的環(huán)節(jié)。
三、營造分享快樂的氛圍
如,在開學初,我們創(chuàng)設了“寶寶的一家”主題墻,讓孩子們每人帶一張全家福到幼兒園張貼,平時,孩子們可以在那兒講述自己家的故事,向同伴介紹自己的爸爸媽媽,以此來獲得分享的快樂,滿足幼兒情感的需要。
四、為幼兒架設分享的橋梁
為了能讓孩子更好的體驗分享快樂,我們積極的為幼兒的分享活動架設“橋梁”,為此我們在每周四開展了“分享日”,在分享的時候,孩子們很快樂,一句“你分享,我分享,分享真快樂,”成了小朋友的口頭語。
五、家園共育,為幼兒提供良好品質(zhì)的搖籃
如:設立家長園地,粘貼相關內(nèi)容的教養(yǎng)心得,向家長宣傳“幼兒合作與分享品質(zhì)養(yǎng)成”的重要性及“怎樣培養(yǎng)孩子關心他人”“如何學會合作、學會分享”等;組織家長觀摩幼兒園的半日活動,從中分享教師先進的教育觀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經(jīng)驗。
幼兒合作與分享的品質(zhì)的形成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使“分享”成為一種習慣,不僅需要老師做大量的工作,更要家庭、社會的配合支持,才能促進幼兒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
《給幼兒教師的一把鑰匙》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