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高考生今年以538分成績,投檔北京大學貧困地區(qū)國家專項計劃,幾乎“撿漏”成功,但北大以其高考成績過低,表示要退回該生檔案。此事引起關注后,北大方面回應稱,招生辦公室的退檔理由不成立,北大將按程序申請補錄河南已退檔的考生。爭議之外,這場風波應引發(fā)更多的理性思考。
遵守規(guī)則更重要——相比高校行使招生自主權而言,高校遵守高考招生錄取規(guī)則更為重要。被三次退檔的河南貧困生,相較北大其他生源來說,成績確實不夠理想,但他的高考成績超過了河南一本線,符合國家專項計劃招生錄取條件。如果北大事先沒有明確具體降分幅度,那就應當嚴格執(zhí)行國家專項計劃的降分標準進行錄取。
退檔也情有可原——毋庸諱言,這補錄的學生能夠成功,不排除有“試一下”乃至“賭一把”的拼運氣成分。此舉并不違規(guī),但與第二志愿的考生分數(shù)相差130多分,也是不爭的事實,對他們并不公平。進入北大之后,高手如云,學校擔心該生跟不上進度,退檔也情有可原。
專項計劃須精準——國家制定專項計劃,充分考慮到地區(qū)發(fā)展之間的不平衡、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初心是好的。但從這場風波中可以看出,其規(guī)則制定尚待完善。目前來看,用一本線去設定執(zhí)行國家專項計劃不夠精準。未來應該查漏補缺,提升政策的精準性,由此來確保“擇優(yōu)錄取”的公平原則,進而實現(xiàn)更廣泛意義上的教育公平與社會公平。(綜合《南方日報》《新華每日電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