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永清
在香港回歸問題上,中英之間曾有過一個“蜜月期”,雙方合作順利,遇到意見不同,可以考慮對方的立場,交換看法,達成一些共識。但1989年后,英國的當權人士錯誤估計形勢,認為過去與中國簽署的香港問題協(xié)議,英方讓步過多,吃了虧,想趁機“翻案”。中英雙方圍繞香港政制改革問題,開展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外交斗爭。
1992年,以梅杰首相為首的英國保守黨政府派彭定康接替衛(wèi)奕信出任末代港督,從而在香港問題上走上了同中國不合作甚至進一步對抗的道路。1992年10月,彭定康作第一次施政報告,公布了他的政改方案。表面上,這個方案仍然要維持行政主導制,實際上卻要急劇改變政制,迅速提高立法機構的地位和權力。
中方冷靜分析形勢,做好了兩種準備:一方面表達堅定的立場,進行必要的斗爭,爭取維護雙方合作的基礎;另一方面為最終可能出現的政制不銜接的情況,做好“另起爐灶”的準備。
對于彭定康的不合作甚至對抗,鄧小平指出必須進行堅決的斗爭。他說:“香港的情況我很清楚,就是一句話,對英國人一點也軟不得。對他們背信棄義的做法,必須堅決頂住,決不能讓步。如果他們一意孤行,我們就要另起爐灶?!彼俅翁岢觥拔以?982年見撒切爾夫人時,提到必要時在另外的時間、采取另外的方式收回香港的講話,今天仍然有效”。他強調要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包括軍事方面的準備工作。在會見一些香港知名人士時,鄧小平敏銳地指出:“英國人這種訛詐的方式和主張,是嚇不倒中國人的,中國人在主權問題上不會放過一分一毫,更不用說一寸?!?/p>
1994年2月和6月,英方把其政改方案陸續(xù)交香港立法局通過。對此,中方立即采取了針鋒相對的措施。為了避免在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成立初期出現法律真空,確保香港的平穩(wěn)過渡,中方不得不“另起爐灶”。
1994年8月31日,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9次會議認為,港英最后一屆立法局、市政局和區(qū)域市政局、區(qū)議會應于1997年6月30日終止。會議決定:由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籌備委員會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第一屆政府和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負責籌備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的有關事宜,規(guī)定特別行政區(qū)第一屆立法會的具體產生辦法,組建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第一屆立法會。
1996年3月,香港特區(qū)籌委會第2次全體會議作出成立臨時立法會的決定,并且在12月21日選舉產生了由60人組成的香港特區(qū)臨時立法會。1997年6月30日前,籌委會組成了有廣泛代表性的全部由港人組成的推選委員會,依法由推選委員會選出董建華出任第一屆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行政長官。特區(qū)的終審法庭也成立了。至此,實現香港順利回歸的一切準備工作全部完成。
(摘自《廣安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