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穎
摘 ?要:語文不單單是簡單的文字符號,也不是單一的文字敘述,而是一種具有詩性的描述方式。何為詩性?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詩性一詞,它是一種悖常性的思維方式,思維的悖常在詩歌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它不受邏輯思維、定勢思維或者是職業(yè)思維的束縛,運用想象力將主觀情感過渡到客觀事物上,讓客觀事物變成自己情感的一個載體,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心物融合的境界。如何在初中語文課中呼喚詩性的回歸,是初中語文教師應該著重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詩性;語文課;策略
在語文課的日常教學中,教師常會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思考,或是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對課文的背景或是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所處的環(huán)境進行發(fā)散幻想。初中語文的教材中,每篇課文都是通過精心挑選的,課文中薈萃了藝術、人生、社會、以及自然中的美好事物,為學生的想象力提供了幻想基礎,也為美育提供了形象生動的審美對象,很具有審美價值。所以,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通過課文,引導學生進行詩性的思考,促使學生在學習中感知美、理解美、創(chuàng)造美。
一、語文中的詩性
關于詩性,我國古代的古典詩詞可謂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其中有無數作品都可以作為詩性的典范。古人在進行創(chuàng)作的時候,文風精煉且富有想象力,所以他們的作品即便是到如今,依舊能讓后人感嘆不已。唐宋時期,詩歌文化達到了歷史的巔峰,在那個年代出現了很多驚才絕艷的文人,比如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他們留下了太多的名篇佳作,被后輩視為精神財富。詩性大多體現在詩詞之中,它是李白的“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是馮樹良的“橫笛吹鳥落,牛角掛夕陽”,是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也是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我們對于詩歌文化的傳承,不應該只是文學的傳承,更應該將其中的文化底蘊進行深入了解,并融入到我們的思維中。倘若詩性沒有運用到語文教學中,那么我們所學的語文就會失去它原本的魅力,所以我們不能以一種應試思維來學習語文。我們常常提到的“詩性語文”,就是鼓勵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著重開發(fā)學生的“詩性思維”,并引導學生將這種思維運用到日常學習和生活中。
二、如何將詩性思維運用到語文教學中
(一)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耐心引導
初中生的年紀較小,尚不能體會到語文中的“詩性”,所以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去感悟,去體會教材中文章里的詩性。也要教會學生如何去鑒賞文章,理解詩詞中的常識,了解作品創(chuàng)作的年代和背景,并在課余生活中通過課外閱讀,熟讀大量的名著和文學佳作,以豐富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
在日常學習中,學生除了背誦教材中的詩歌和范文,還要在課外對一部分名著進行熟讀和摘抄,在背誦中豐富積累,在摘抄中感悟文章中的美。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名家賞析的文章和著作,感受他們的學識與氣度,感悟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和文學境界,為自我提升打好基礎。除此之外,還要引導學生掌握詩詞中的常識,比如詩詞的意象、情感以及風格和表現手法,讓學生在閱讀中有自己的感悟。
(二)熟讀經典,品味佳作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并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量,只有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才能逐漸感悟到文學作品中的詩性。比如曹雪芹的《紅樓夢》,書中的詩詞以及作者的幻想,都是詩性的體現?!疤一ê熗鈻|風軟,桃花簾內晨妝懶”是曹雪芹在書中所寫的《桃花行》中的一句,這一句詩富含想象力,仿佛一幅畫卷浮現在人們的腦海。古典詩詞中的靈性,是詩詞特有的鮮活氣脈,也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優(yōu)雅風韻。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中,對文學著作里的名詞佳句進行賞析,探究其中的含義,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初中的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不應該拘泥于課文內容,應該以一種發(fā)散性的思維對教材進行講解。比如課文作者所寫的其他文章選取幾篇分享給學生,之后把作者的這幾篇文章進行對比,觀察其中作者的思維方式以及文風,讓學生體會感悟文章中的美好。
(三)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
教師在鼓勵學生課外閱讀的同時,也要及時對學生的閱讀成果進行考核。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做好摘抄筆記,記錄下文章中的名言警句,以及描寫優(yōu)美的段落,并時常對自己所閱讀的文章和著作進行評價和總結,不能一味地閱讀,也要有所思考。教師應該組織學生開展“佳作鑒賞”一類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平時閱讀的文章,也可以讓學生聊一聊自己喜歡的作者,并針對此作者的文筆和詩性思維進行討論和研究。文學素養(yǎng)的積累離不開學生日常中的閱讀,它是不可傳遞的,只能靠學生通過自身實踐進行培養(yǎng)。因此,教師要拓展學生學習詩詞的渠道,開展豐富多彩的詩性學習活動,才能讓學生在無形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與文學素養(yǎng)。
(四)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展開聯想
中國古典美學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感悟生活中的詩性,文學藝術從根本上來講,并不是一種為藝術而藝術的存在,而是解決人生價值和對其中的意義進行思考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帶領學生感悟文章中的詩性,沉浸于詩詞中的意境,喚醒自己的想象力,拂去心中的煩惱,感悟平凡人生中的美好。
例如,在閱讀中,我們可以明白“山高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的清新脫俗,可以體會“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的唯美凄清,在詩詞歌賦中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感悟作者心中所想,想象作者目中所見,從而體會到字里行間的美感與詩性。
結束語:
簡而言之,我們所說的詩性,是一種沉醉的狀態(tài),也是一種充滿幻想的思維方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感悟詩性,學會詩性,才能體會語文的魅力。所以教師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進行詩性的思考,將詩性運用在語文學習中,才能有效提高對文章的鑒賞水平,并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所以,詩性不僅僅是一種思維的方式,也不僅僅是我們腦中天馬行空的幻想,它可以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凈化,讓我們積極向上;它也是一種和諧,促使師生共同對文章中的知識和美好的進行求索。
參考文獻:
[1]郭天虎.探討初中語文課堂導入的有效方法[J].學周刊,2019(31):104.
[2]王玉泉.在初中語文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10):70.
[3]張靜.基于詩性的古詩詞審美教學芻議[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1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