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日
小時候聽長輩經(jīng)常說:“早起一日松?!痹捓铩八伞钡囊馑疾皇恰八沙凇倍恰拜p松”。后來看到類似的書面語說法:“一日之計在于晨?!盇型血的人尊重社會原則,講究秩序。我經(jīng)常引用民諺、俗語和格言詮釋抽象的意思。這充分證明我尊重傳統(tǒng)、尊重經(jīng)驗,愿意把傳統(tǒng)經(jīng)驗作為指南。所以長假第一天,我按照預謀,早早起身??钢z頭出門的時候,天還沒亮。到了土豆地,也沒猶豫,脫了外衣,挽起褲腳,揮鋤猛挖。露水紛紛飛濺,土豆接連出窩,不久就晾曬半地。起初我有急功近利的想法,想趁生猛,盡量多挖土豆。說不定不到天黑,就能挖完回家。
挖土豆是機械單調(diào)的勞作。一鋤頭下去,彎腰提起土豆蔓。根上綴著幾顆大土豆,再一鋤頭下去,彎腰提起土豆蔓,根上綴的卻是幾顆小土豆。第三鋤頭下去,彎腰提起土豆蔓,根上一顆土豆都沒有。詩歌寫過土豆嗎?如果寫過,肯定是又大又飽滿,現(xiàn)實的情況卻不盡如人意。但不管如何,只要有土豆蔓的地方,就要揮一鋤頭下去。只有挖開,才見分曉。據(jù)說今年是先雨后旱,虛張聲勢的土豆蔓莖下,空空如也的情形頻現(xiàn)。充滿失望的勞作分外疲倦。即使這樣,還要不斷高高舉起鋤頭,在空中劃一道弧線,深深嵌進干坼的黃土,然后彎腰提起藤蔓,然后驚喜或者沮喪。
太陽兩竿高的時候,從南邊小路上過來一伙人。男男女女,花里胡哨。原來他們是長假里的游客。他們看見我揮鋤勞作,哇哇驚叫;他們看見新鮮出土的土豆,哇哇驚叫;他們看見土豆地里的一條蚯蚓,更是哇哇驚叫??磥眢@奇和驚叫是這些人的本能。他們爭先恐后搶過我的鋤頭,想要試試挖土豆的滋味。第一個人一鋤頭下去,正好劈在土豆蔓中間,一顆碩大的土豆被腰斬,一半被撬出土,一半留在土里。第二個人一鋤頭下去,差點劈了自己的腳趾頭。第三個人倒是挖了幾窩,但弄得滿臉通紅,連聲說“累死我了,累死我了”,邊說邊扔了鋤頭,一窩蜂又簇擁著走了,沒過多久,就消失在地埂盡頭。
臨近中午,我的肩膀和胳膊酸痛起來。但回身后看,才挖了一小塊地方,而眼前還是一望無際的土豆田。我意識到,一天之內(nèi),挖完所有的土豆,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使今年的土豆挖完了,明年還有土豆要挖。明年的土豆挖完了,后年的土豆苗又長出來了。而且挖土豆是如此古老的勞作,恐怕幾千年都沒有改變。無數(shù)的先人一輩子挖土豆,挖著挖著就死了,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東西。他們的子孫接過鋤頭,繼續(xù)挖土豆。總而言之,一言以概之,挖土豆這樣的事情,是沒有盡頭的。挖土豆這樣的事情,實質(zhì)是時間問題。時間到了,就該吃干糧;時間到了,就該睡午覺。時間到了,大片的土豆地就會空空如也;時間到了,大片的曠野又會開滿土豆花。想到這里,我心情平靜,在地上鋪平比較干燥的土豆蔓,然后放平身體躺在上面。天上沒有片云,陽光有點刺眼。我把草帽蓋在臉上,很快睡著了。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我被烏鴉的叫聲驚醒。我掀開草帽,看見太陽有點偏西。一群烏鴉由東向西,飛過我的頭頂,很快消失在山頂一棵孤樹背后。辦公室工作的時日,每次看到20年前寫的《烏鴉》這首詩,我就想起陰沉沉的山凹地和烏云翻滾的天空。這次完全不同,我先看到了寂靜無聲的秋野,看到了藍幽幽的晴空,看到了偏西的太陽和匆匆的烏鴉,然后才想起《烏鴉》這首詩。事實上,我沒有多余的時間想詩歌的事情。太陽已經(jīng)偏西,我要把滿地的藤蔓歸攏,最重要的是,我要把上午挖出的土豆收拾:肥大的,瘦小的;白色的,紅色的;粗皮的,細皮的;光滑圓潤的,帶著結疤蟲眼的……大地的果實,每一枚都是努力的奉獻,都值得再三珍惜。我把它們分裝在彩色條紋的編織袋里,最后把編織袋扛到空地中間。毋庸置疑,長假第一天就這樣過去了。我長吁一口氣,放下挽起的褲腳,抖抖外衣上的泥土。我想稍憩片刻之后回家。于是我背靠著團聚的土豆,看蒼茫的殘陽落入群山懷抱,看暮色像血絲,一絲一絲滲透在清冽的空氣里。
第二日
長假第二天劈木頭。劈木頭是男人的活。過去的男人,多多少少都劈過木頭。在崇尚力量的美國,藝術家愛劈木頭的不在少數(shù)?;萏芈?、海明威應該都曾劈過木頭。即使人們沒有見過,他們本質(zhì)上都是劈木頭的人。歐洲的藝術家大都擅長情感??ǚ蚩ā⒗餇柨撕推蒸斔固囟疾幌衽绢^的人。梵高寧肯割自己的耳朵玩,也不會到屋外猛劈一陣木頭。至于王爾德之流,不僅不會劈木頭,說不定還會對劈木頭嗤之以鼻。倒是那些失敗的江湖豪杰,隱居在森林小屋,有可能每天出來劈劈木頭,發(fā)泄自己內(nèi)在的不平之氣。中國人從孟軻先生起就崇尚勞心而鄙薄勞力。劈木頭即使姿勢再好,也似乎不值得夸贊,所以藝術作品里,上朝跪拜的多,喝茶養(yǎng)心的多,游山玩水的多,佯裝酒醉的多,就是罕見掄斧劈木頭的形象。
直到安徽農(nóng)家之子查海生,才把劈木頭列為高貴生活的一個選項。他說:“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蔽易鹁床楹I赐ǚQ的海子,但我不是海蜇絲。長假第二天,我不是因為要創(chuàng)造幸福才去劈木頭的。只是輪到我劈木頭了,我不得不劈木頭了,于是我就劈木頭了。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簡單。我不會把簡單的事情弄得復雜,好像劈木頭這事情有多么了不起。雖然總體看來,因為煤和電廣泛應用于生活,加之森林減少環(huán)境保護的原因,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如今劈木頭的人少了。但也并未完全絕跡。如今偶爾能從照片或者電影里看到劈木頭的人和他劈開的木頭。當然,這都是一些劈完木頭就要去推動情節(jié)的人。他們斧頭下的,往往也都是漂亮的圓木截。這些圓木截被劈開后,往往會被扔進豪宅里寬大的壁爐。
長假第二天,我劈的絕不是清一色的性感圓木截?!@種木頭比較好劈:把一截豎在墩上,舉起斧頭,在橫截面上輕輕比畫,然后猛然高舉,使勁落下,“咣當”一聲,圓木一分為二。然后再一半一半豎起,再比畫,再高舉,再落下,圓木截一分為四。要是拍照片或者拍電影,這已經(jīng)可以了。但沒有人為我準備好一截一截的圓木截,讓我瀟灑揮斧,讓我盡情表演。我面對的是各式各樣的木頭,有枯枝敗葉,有榆木疙瘩,有死頑根子,還有外強中干的朽樹干子……樹葉連著樹枝,樹枝連著樹干,樹干接著樹根。我抖掉樹葉,剁掉樹枝。把它們整理成兩堆,樹葉冬天燒炕,樹枝可以引火?,F(xiàn)在用得上鋸子了。先把簡單的樹干與難纏的樹根分開。然后再把赤戳戳的樹干鋸成小截。這時候,就可以拿起斧頭,真正開始劈木頭了。
長假第二天,我劈木頭。不是為了拍張照片,或者一段錄像。甚至沒有圍觀者。我獨自劈木頭,劈了整整一天時間。后背滲出的汗水濕了衣服,額頭上滲出的汗水滴在眼鏡片上,瞬間視線朦朧。開始的時候,斧把有點光滑,使不上勁道,我不得不朝手心吐點唾沫。后來手心也出汗了。汗水使手掌滯澀,很快磨出了血泡。雖然出現(xiàn)了這些情況,事情仍然簡單,就是說我要繼續(xù)忍著疼痛和疲倦,揮著斧子劈木頭。中午的時候,孩子把飯菜和茶水放在另一個墩上,自己斜靠著一根木頭看著。我坐下吃東西的時候,他沒接過斧頭,也沒有說:“爸爸,讓我試試?!彼皖^玩起了手機。這是正?,F(xiàn)象。我卻隱隱有些失落,但說不清楚因何而來。我也有點孤獨,想著不如繼續(xù)干活。一旦揮斧劈柴,心里就不會擱著其他了。我粗粗地估計了一下,以這樣的速度,黃昏的時候,我會劈完一地木頭,而且會把它們碼放整齊。好的劈柴手一定要把劈好的木頭碼齊,難道不是嗎?
第三日
長假第三天,我整天數(shù)山羊。就像老中文系出身的許多人一樣,我也害怕數(shù)字。所以這天過得特別辛苦。但沒有什么可抱怨的。生活就是這樣。一生里總有那么一回兩回,要遇上最不擅長的事情。而且大多數(shù)時候,都不能刨根究底,或者后悔抱怨,覺得當初還有另外的選擇。其實退到當初,除了盲從仍然不知道怎么辦。我想長假再長,它遵循的還是生活的規(guī)律,呈現(xiàn)的還是老樣子。正因為如此,我并未像幼兒園的小朋友那樣,提出諸如“哪里來的這么多山羊?為什么讓我,而不是馬海軼數(shù)山羊?為什么不能數(shù)性格比較穩(wěn)定的綿羊,而只能數(shù)這好動的山羊?”等等問題。我想起許多埋頭苦干的先輩,也想起自己經(jīng)常拿來教育孩子的信條:“把握當下,做好事情?!蔽覜]有多想,只是一門心思想把山羊數(shù)清楚。
我小時候放過羊。凡是放過羊的人都知道,山羊不同于綿羊。綿羊溫順審慎,經(jīng)常在平緩安全的地方啃草,而山羊潑皮膽大,總爬到又陡峭又危險的地方炫耀。有時候,山羊好像雜技演員,在懸崖上跳舞。放過羊的人都知道,要是不遇上《狼圖騰》電影里那種特殊情況,綿羊總是循規(guī)蹈矩,跟著牧羊人走;而山羊輕率冒進,常把牧羊人領到歧路。凡是放過羊的人都凝視過羊臉,凡是凝視過羊臉的人都知道,綿羊相貌平和,目光里流露著犧牲者的無辜和無畏。當你與綿羊目光相對時,它不會回避也不會閃爍。而山羊兩支犄角一撮小胡子,天生一張師爺?shù)哪槨.斈闩c它目光相對時,它會不停眨眼以掩飾明顯的狡猾。鄉(xiāng)下人所說的“羊中的山羊”,其實指的就是愛耍小聰明的家伙。鄉(xiāng)下人簡單,對山羊的惡感僅止于此。但在西方文化里,山羊不僅是小聰明了,而是更邪惡的象征。《動物農(nóng)場》里的白山羊穆瑞爾倒沒什么突出的表現(xiàn),但莎劇中把奧瑟羅稱為“黑山羊”就沒那么簡單了。至少不是恭維之詞。據(jù)說放蕩的山林之神潘恩就是山羊的樣子。新近加拿大電影《未成年之欲》中邪教組織獻給撒旦的祭品就是一只白山羊。而在最后審判的時候,綿羊聚集在上帝的右手邊,而山羊卻只能在上帝的左手邊。我其實不想深入思考。說這么多,只是說明山羊不是安靜地站在那里,讓我把它數(shù)清楚的動物。
小時候我是放過羊的。凡是放過羊的人都知道怎樣數(shù)羊。羊兒出圈的時候沒必要數(shù),羊兒散布山坡上吃草的時候不好數(shù),羊兒因為天熱擰做一團時沒法數(shù)。夜幕降臨,羊兒在曠野里奔波一天,歸來時疲倦而安詳,它們自覺排隊入圈,這時牧羊人站在門口,就可以一只一只從容數(shù)清。但長假第三天,我數(shù)山羊,不能等到傍晚,我必須從早上就開始。我從前放羊數(shù)羊的經(jīng)驗似乎用不上。當年我放的不過是二三十只羊,其中大多數(shù)是將來聚集上帝右手邊的綿羊,僅有幾只是要去上帝左手邊的山羊。當時我放的羊兒,無論山羊還是綿羊,都有自己的名字。不過不需要點名,只須站在高處瞥兩眼,就能知道我的羊兒是否都在。而長假第三天,我不是放羊的,而是數(shù)羊的,我數(shù)的不是綿羊,而是清一色的山羊。我面對的不是幾十只,或者幾百只,而是龐大的未知數(shù)。
所以長假第三天,我所做的,可謂是一件頗具挑戰(zhàn)性的事情。早上起床,簡單洗漱。用很短的時間,整理了一下思路,制訂了一個計劃。之后立即從白山羊數(shù)起。好不容易數(shù)到吃干糧時,數(shù)字已經(jīng)大得驚人。就在我低頭喝水的工夫,羊群騷動,一群沒數(shù)的白山羊沖到業(yè)已數(shù)過的白山羊中,一早上的工作完全白費。干糧之后,我又從黑山羊數(shù)起。一口氣數(shù)到中午。肚子開始叫喚,眼前直冒金星,但我發(fā)現(xiàn)不能停下來,除非我把所有的黑山羊數(shù)完。因為我的眼睛離開羊群,就會重復早上的悲劇。于是我忍著饑餓,繼續(xù)數(shù)下去。直到下午4點三刻,才將黑山羊數(shù)完。我擔心把數(shù)字弄錯,一邊不斷念叨,一邊想寫在紙上。一心兩用,必生麻煩,等找到紙筆時,果然不知道幾萬幾千幾百幾十幾了。這時沒有氣憤和沮喪是不正常的,但對我這樣的人來說,出于絕望放棄同樣是不正常的。如果放棄,長假第三天就會戛然而止,就會像一只玉玦,永遠有一個小缺口。我吃了兩片面包,喝了一杯果汁,振作精神,繼續(xù)開數(shù)。這一次,我從灰山羊數(shù)起。我發(fā)現(xiàn),在黑山羊和白山羊中間,灰山羊更為醒目。當然,灰山羊還沒有數(shù)完,夜幕已經(jīng)降臨,山羊群隱沒在無邊的夜色之中??粗鴿M天繁星,我突然意識到,數(shù)山羊就像數(shù)星星,以為能數(shù)清楚,其實根本數(shù)不清楚。數(shù)山羊也像數(shù)欲望,本以為就這么多了,其實隱秘之處還藏著許多。我想,重要的是,長假第三天,我用心數(shù)過了。然后,這一天結束了。
第四日
大家或多或少帶著傷生活。有人是身體受傷,有人是心靈受傷,也有人身心俱傷。我是心里有傷的人。小時候愛看書卻沒有書,心靈被扭曲,扭曲其實也是傷害。此后只要有機會,就要把形形色色的書弄到家里。起初經(jīng)濟窘迫,有節(jié)制地淘些舊書削價書,后來手頭略微寬裕,就成捆地買新書。經(jīng)年累月之后,家里自然書滿為患:書房里大小高矮都是書柜,客廳里也立了兩個架子,后來臥室里也增加一個。即使如此,沙發(fā)上,茶幾上,床頭柜上,窗臺上,陽臺上,甚至衛(wèi)生間馬桶旁的塑料凳上,凡是能擱下書的地方,保準都是書。這無處不在的書,弄得家里人煩,我自己有時也煩。但最煩的應該是搬家工人。以往的搬家歷史證明,搬家工人最煩孔夫子。他們進得屋來,掃視四周??吹叫∩桨愕臅?,先是感嘆,接著譏諷,接著抱怨,接著加價。我平時吝嗇無比,但對搬家工人格外大方。因為我承認他們遇上這么多死沉的破書,是一件倒霉的事情。
長假第四天,我立志清理書籍。最好能清出三分之一,至少五分之一。我起先想把最舊最破的書清掉。一旦按此方針實施,立即發(fā)現(xiàn)問題。非但舊書并不一定就是沒有價值的書,而且有些舊書,陪伴我的時間甚至早過老婆?!肚膀?qū)》破得沒有封皮了,但在20世紀70年代就是我的書了。還有一本《真正的人》,每看到它的模樣,20世紀80年代某個清晨的黎明就浮現(xiàn)在我腦海。1984年從山里去蘭州的時候,我?guī)У哪莾杀緯€在,當然很舊很破了。但現(xiàn)在要把它們?nèi)舆M垃圾堆,似乎又有些不忍。1988年畢業(yè)離開蘭州的時候,我裝了一紙箱書。這些書陪我坐火車,坐長途班車,這些書陪我沿著洮河,穿越大峽谷,進入漳岷地區(qū)。我在縣城的旅店里孤獨聽雨的時候,是這些書安慰了我?,F(xiàn)在要把它們清掉,就像粗糙的人、沒智商的人,漫不經(jīng)心把自己往昔的一段經(jīng)歷和回憶刪除。你看我像粗糙而且沒智商的人么?
看來我清書的標準小有問題,于是著手制訂新的方針。我想起鄉(xiāng)下的俗語:“有錢不置半年閑?!庇需b于此,我應該清掉那些半年以來或者半年以內(nèi)不看的書。既然半年以來都沒看過,今后半年也不會看,留著它干啥?我為自己制訂的新標準洋洋得意,打開書柜門,卻發(fā)現(xiàn)這樣一來,我大概要扔掉99%的書。據(jù)官方通訊社消息,2013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zhì)圖書閱讀量為4.77本。不怕你們笑話,半年以來,我沒讀一本書。今后半年,也極有可能沒機會讀書。如今連《參考消息》《新聞聯(lián)播》都沒耐心看了,哪有心思正兒八經(jīng)看完一本書?上班很忙,下班很累。空余時間,少部分吃喝拉撒,多部分低頭刷屏?,F(xiàn)在的問題是,瀏覽圈里標題算不算讀書?讀書都互聯(lián)網(wǎng)+了,留著紙本書籍干啥?就在要徹底解決之前,突然想到,現(xiàn)在不讀,并不代表將來也不讀。10年之后退休,那時候不讀書又如何消遣殘生?說到讀書,像回事的還是捧一本真書念。手機讀書,相當于用屁吹蠟燭。
就這樣,長假第四天,我拿起一本書,撣去上面的灰塵,想想它對我過往的意義,想想它對我未來的用處,總是下不了決心,只好放回老地方。再拿起一本,再撣去上面的灰塵,再掂量一番,還是下不了決心,又放回老地方。清到中午,才有5本書被扔在門廳地上。午飯時我的目光老往門廳里溜。原來1987年6月國際文化出版公司的《人性的弱點》竟然被拋棄了。對我而言,那其實是有故事、有背景、有意義的一本書。當時與我戀愛的女孩分手時送我這本書,扉頁上寫著生離死別的贈言:“認識你自己?!彼@然希望我認識到自己的弱點,改過自新,成為一個有用之人。如今自我認識尚未完成,我卻要把“圣經(jīng)”拋棄,多么冷酷、多么糊涂??!想到這里,人性蘇醒,顧不得一口菜還在嘴里,趕緊過去,把這本珍貴的書搶救回來。擦凈封面,撫平邊角,收到一個莊重的位置。接著吃飯,我的目光忍不住還往門廳里溜,原來《牛虻》也是被拋棄的4本書之一。我對這本書被自己清掉感到震驚。我有一萬個留下它的理由:它是為數(shù)不多的家傳書籍之一,它是《牛虻》的第一個中譯本,它是此生看的第一本洋書,蒙泰尼里是我認識的第一個教父,瓊瑪是我愛上的第一個女孩,從此書我第一次知道,一個人既可以名為亞瑟,也可以名為列瓦雷士……我找不到哪怕一個需要清掉它的理由。如此重要而且有意義的一本書,怎么能夠隨手清掉?在我現(xiàn)有的書里,即使清掉無論哪一本,也不能清掉這一本??!我在極端悔恨里,趕忙從塵埃里捧起《牛虻》,擦凈封面,撫平邊角,收到一個更莊重的地方。
長假第四天,我清理書籍。清了多半天,才清出5本書。因為其中兩本完全屬于誤操作,所以仍然收起。因為兩次離開飯桌,攪動灰塵,受到飯友批評,認為完全不懂餐桌禮儀。重新入座后,萬分克制,目光再未往門廳那邊游移。飯后繼續(xù)清理,直到黃昏。家人外出回家,看見家里比早時更亂,十分不解,不明白我在整理還是添亂。當?shù)弥宄龅倪€是3本書時,嘲笑我是逗著自己玩。我有點不服氣,決心再做努力,清出若干來,讓他們看看。這次我想既不劃線,也不定標準,來一個決絕的辦法。一念之間,想用抓鬮的辦法解決。但再念之間,覺得在家人眼皮子底下,一個人舉行抓鬮儀式,有點滑稽,有點可笑。于是決定用盲審的清法:瞇上眼睛,伸手出去,摸到哪本就清掉它。第一次瞇眼,伸手出去,摸到一本。睜眼看是艾麗斯·門羅的《恨,友誼,追求,愛情,婚姻》,心想書名提煉的都是人生關鍵,扔掉這些玩意兒,人生還有什么意義?第二次瞇眼,伸手出去,摸到一本。睜眼看是《魯迅全集》第11卷,收的是先生的書信及兩地書。心想把這個扔了,還不如把自己扔了。第三次瞇眼,伸手出去,摸到一本,睜眼看是馬丁的《365個碎片》。心想把這個扔了,可真的把自己扔了。俗語說,“再一再二不再三”,我都再三了。三次順手摸到的都不能扔,我還能演什么戲?算了,算了吧。既然99%的書都沒清掉,清掉3本書又有什么意義?我三步并作兩步,奔到門廳,把躺在地上的三本書撈起,趕緊藏到某個書柜的最里邊。
第五日
長假第五天,讓我砌墻吧。人類有很長的砌墻歷史。祖先最早住在山洞里,就像野獸一樣。后來他們從洞里出來,再也不想回去了。為了給“家”字的屋頂找到支撐,他們學習砌墻。教科書告訴我,人與禽獸的區(qū)別在于人會運用語言,會制造和使用工具。我說人與禽獸的區(qū)別在于人懂得如何砌墻。野獸至今還住山洞,但人住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房子是由結實的墻支撐的。墻給人遮擋風雨和猛獸,墻給人帶來安全、隱秘和無限的想象,墻給人帶來了溫暖的家。與西方人相較,中國人尤其鐘情于墻,他們在房子的周圍砌墻,形成院子;在眾多的院子周圍砌墻,形成城郭;在城郭的北邊砌墻,砌成萬里長城。長城的英文意思是“偉大的墻”。
長假第五天,你們在外奔波,而我要砌墻。天空不如往日晴朗,地上只是一層薄霜。這是甩開膀子大干的季節(jié)。磚塊和土坯已經(jīng)備好,碼在近旁,宛如圖書館的排排卷冊。我把水泥和沙子按照比例摻和,加水攪拌。做這些的時候,想起從前沒有洋灰的時候,河谷地帶的人們用石頭砌墻,那些墻非常美觀而且堅固。而在黃土高原,人們用濕土筑墻。然后用草泥把墻面裱得光滑,新和的草泥性子太剛,裱墻就會開裂。所以和好之后,要漚上一年半載。等墻砌好干透,刨開黑黝黝的泥堆,重新灑上清水,赤腳反復踩踏,草泥變得柔韌綿長。用這樣的草泥裱的墻面,潔白又光滑,鑲嵌其中的草屑形成天然的圖案,墻面散發(fā)著經(jīng)久的墨香。
遐想之間,水泥沙子已經(jīng)和好,灰桶就在跟前,瓦刀和灰刀也都就位,可以挽起袖子大干了。我找來幾根竹簽做標桿,插在打好的地基四周,拉了吊線,系上鉛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瞄瞄正斜,諸法妥切,堪稱完美。我拿起一塊磚,深吸一口氣,在北面中央鄭重放下。只有開始,沒有結束,接著而來的是第二塊、第三塊……無數(shù)的磚塊沿著吊線,像兩翼無限擴展。人類砌墻的歷史證明,墻根端直,墻頭也端直,墻根歪斜,墻頭也歪斜。因此我非常專注于墻根的七層紅磚。努力把它們砌得正而且直。七層紅磚砌好之后,接著用上了土坯。土坯又大又結實,雖然有些沉重,但也痛快淋漓。隨著墻體不斷增高,手法愈加嫻熟,速度也快了起來。中午的時候,中段就有一人來高。
下午重新開工,首先需要腳手架。沒人幫忙,我只好挨家挨戶去找材料。年輕人都走了,留下走不動的老人。他們盡管和氣,卻愛莫能助。只是有氣無力地說:“需要什么,盡管拿吧?!蔽乙灰坏乐x之后,拿了繩索、木板和椽檁。我想借到連接扣件,但最終空手而歸。按照慣例,借東西要寫借條,但這些老人不約而同擺擺手,意思是說可以免了。即使這樣,借東西還是花費了不少時間。東西齊備之后,我急忙搭架,因為關系安危,我格外操心,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不敢馬虎。這又花費了不少時間。腳手架終于搭好,太陽還有兩竿高低。我借喝茶小憩片刻,給腳手架上轉(zhuǎn)放了足夠多的洋灰和土塊之后,我上到高處,繼續(xù)工作。隨著時間推移,墻在不斷增高,墻在不斷延長。我想,要是不斷砌下去,長足以連接今古,高足以接近雄心。
長假第五天,我砌了一天墻。雖然太陽已經(jīng)落山,但因為北方的秋空格外清爽遼遠,所以黑暗延宕,姍姍來遲,我也就乘機多砌了一會兒。后來夜幕真的降臨,眼光漸漸模糊,完全看不見準確的位置。我只好停止,先用瓦刀刮去灰刀上的泥漿,再用灰刀刮去瓦刀上的泥漿。我沒有立即從腳手架上下來,而是坐在高處,仰首浩淼的蒼穹,燦爛的星星閃爍著向我昭示永渺的真理。但渺小而無知的我,卻聽不懂星辰的言語。我俯首張望,我砌的新墻,在夜色里堅定而沉默地生長?;蛟S有朋友要問:“你為什么要砌墻?你在哪里砌墻?”我無法回答。因為我不需要隔離,不需要宮殿,更不需要占領。如果你們看不見我砌的墻,那么,我就會說,我們每個人生來都在砌墻,如果不是在廣闊的陸地,那就在神圣的心靈。即使再簡陋的心靈里,也有一道藩籬,藩籬也是墻啊!或許我們?nèi)绱藞?zhí)著地在永恒的時空砌墻,為的是能在墻的附近,找見生命短暫的自我。
第六日
長假第六天。睡到自然醒,拉開窗簾,預報的霧霾如期而至。據(jù)說霧霾有毒,這天我就不出門,準備寫信了。20世紀90年代出生的朋友,聽我說寫信,理所當然以為我要寫電子郵件。其實我說的是,就像從前那樣寫信:坐在木紋清晰的小桌邊,鋪開喜歡的暗灰色方格稿紙,用習慣的自來水筆,把大小事和心里話一字一句寫在上邊。署名之后再看一遍,把信紙小心疊好,裝在信封里,貼上生肖郵票,投進墨綠色郵筒,讓郵差把它帶向遠方。那種信是這樣開頭的:“大札拜讀。所附報樣亦妥收。您不吝華辭,褒獎再三,我不勝惶恐。作為一名中學教員,我遠未達到‘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境界?!蹦欠N信是這樣結尾的:“也想念你。只是再見恐怕很難。把那份心事放下又掂起,掂起又放下,如是再三,日已西沉。黃昏就得回家。人生又是怎樣的短暫?!?/p>
說實話,很長時間沒有寫信了。從前可不是這樣。那時幾乎每周,甚至每天都要抽出一點時間寫信。有的寫給親人親戚,有的寫給朋友同事,還有的寫給陌生人。有一次,我給流氓成性的領導寫了一封信。另一次,給借錢不還的騙子寫了一封信,而且寫得才華橫溢,得意非凡。那時電話稀罕,成百上千乃至數(shù)萬人共用一部電話。遇上聯(lián)絡的事情,總是說:“寫一封信去吧。”自從買了那個愛立信手機之后,寫信日漸稀少了。當然,起先還給鄉(xiāng)下寫,后來鄉(xiāng)下也裝了固定電話。每隔一段,打電話過去,直戳戳問一句:“都好嗎?”那邊應答:“都好,都好?!本退闶锹?lián)系并且問候過了。等到短信、微信橫空出世,不要說寫信,就連電話也極少打了,其中原委你自然是懂的。
雖說都是聯(lián)系與問候,其實寫信與打電話完全不同。信件只有一小部分結尾說明是“匆草”,而每通電話幾乎都是“匆致”。因為電話就是簡捷的發(fā)明,電話的關鍵是按時計費,所以總是受制于時間。電影鏡頭證明,越是有錢的成功人士,越有可能邊走邊打電話。在那種情形下,只有簡單明了的命令、承諾或者要求,簡單的敘事都不可能,更不用說從容的抒情。寫信則隨意多了,不僅可以邊想邊寫,而且允許修改甚至劃去某幾行。文字的神奇之處,在于它的實際含義往往大于我們的想象。即使字典上的中性詞,放在信里就有了立場和感情。電話的普及消滅了抒情。按照用進廢退理論,今天的人們不是不想抒情,而是失去了抒情的機會和能力。這是只有霧霾、段子和微信的時代,這是悲哀的時代。在這悲哀的時代,留存下來的信件都是紀念品,少數(shù)甚至成為價值不菲的文物,而有意存留的電話錄音大都成為證據(jù)。在講究證據(jù)的時代,人們表達就像穿越雷區(qū)。
我曾努力回想,最后一封信是什么時候?qū)懙?,寄給了誰,往往一無所獲。對于像我這樣寫了多年信,而且事事追求完整的人來說,這不可謂不是遺憾。長假第六天,我要用從前的方式寫信度過。我假設這是最后的書信,是明確而美好的總結。在放假的日子里,在彌漫的玫瑰茶清香里,懷著平靜柔軟的心情寫信,不需要過多的思慮。我可以從身邊環(huán)境隨意寫開:“此刻許多人都在返程,據(jù)說他們在堵車的時候遛狗和做操。而我在家里給你寫信。我的屋子有一個很大的窗戶,天氣晴朗的時候,往南一直可以看到20公里以外的地方,目光盡頭是孤獨的中央電視塔。往西可以看見西邊頤和園的萬壽山和更遠的西山。而今天,外面是濃重的霧霾,只能看到樓下一兩百米的街道。街道兩旁高大的楊樹耷拉著腦袋,就像病了一樣。我想如果這些樹有肺,如果每一片樹葉都有一葉小肺,那么這些肺已經(jīng)變成黑色的石頭。”
我喝了幾口茶水,想了想,繼續(xù)寫道:“這場霧霾之后就是一場大風。大風之后,秋就涼了。秋風里金屬成分多了。大自然神情肅穆,說話少了。那天送孩子經(jīng)過上地橋,風擋玻璃里的景象變得陌生,天空和浮云有些蒼老。上地橋也在猶疑:‘我是不是另外的一個什么橋?’我看見一群鳥兒往西飛。我有點詫異,回首四顧。秋風在耳邊低語:‘我不吹你的皮膚,我吹骨頭?!睂懙竭@里,心情悲涼,但我也不想掩飾:“我今早醒來的時候想,秋涼了,我鋪開的紙上還沒有一個字。要是現(xiàn)在不寫,明年也不會再寫。我必須抓住時機,必須完成。”
“我的房間有兩個門,一個通向客廳,現(xiàn)在關著。一個通向衛(wèi)生間,此時半掩,東邊小窗里進來的一綹亮光鍍在把手上,金屬和光讓我清晰。我的小桌子放在窗子的附近。桌子上有幾本書,最上面的是《愛與黑暗的故事》。‘愛與黑暗’是一個象征或者暗示嗎?我想給你說的是,中斷聯(lián)系的這些年,我就在愛與黑暗中掙扎……”接下來就不會停頓,可以流暢地寫下去了:“……一切都變了。大部分時間,我什么也不想?,F(xiàn)實如此乏味,狗屁生活不值一想。只是埋頭向前走。偶爾也會停下來看看。偶爾懷多而感激。有一次,聽交通臺廣播的服務節(jié)目。他們正在為喪偶的孫師傅尋找伴侶。孫師傅是普通的出租車司機,妻子得了不治之癥,延宕了數(shù)年,孫師傅既要服侍妻子,又要撫育幼子,還要照看父母。千辛萬苦,無悔無怨。直到妻子三年前去世,直到兒子去年上大學。當聲音甜美的播音員說‘現(xiàn)在孫師傅要開始新生活了’的時候,我突然淚如泉涌,不能自禁。有時候,我會低頭回想,但思緒無一例外飛向過去。心之所系即為家,過去多么美好啊……”
我就這樣寫著,仿佛一直要寫下去,寫盡自己的經(jīng)歷、辛酸和幸福。寫到黃昏,寫到深夜。寫好的信整齊地疊放在桌子一角。但我不能判斷,這是否是我寫過的最長的信。海軼兄可以作證,我曾經(jīng)寫過72頁紙的信。自習結束后的孩子小心推開一半的門,在門縫里做了一個要去睡覺的姿勢。樓下馬路上,一聲尖利的摩托引擎響過之后,夜聲逐漸細膩起來。在越來越明顯的靜寂中,我突然意識到,長假第六天,我寫的這封長信命運莫測。它不知道要被寄到何方,被何人送達,被何人閱讀。從前送信的人瘋了,等信的人死了,沒死的也老了,老得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見。剩下滿房間、滿教室、滿車廂、滿世界刷屏的人?!按笮滹h飄找世界,身邊沒有人”。現(xiàn)在,一封長信擱在木紋清晰的桌上,只是我標在兩個年代之間的休止符,只是我對無限過往的深切追悼,只是失眠之夜我給自己寫的搖籃曲。
第七日
《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記載:第一天神創(chuàng)造了光。第二天神創(chuàng)造了空氣。第三天神創(chuàng)造了陸地、花草樹木、蔬菜水果。第四天神創(chuàng)造了太陽、月亮、星星。第五天神創(chuàng)造了魚、鳥。第六天神造了地上的牲畜、昆蟲、野獸和人。經(jīng)過六天時間,“天地萬物都造齊了?!薄妒ソ?jīng)》接著寫道:“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jīng)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的工,安息了?!北倍菲咝?,村莊七座,我的長假也是七天。第一天我挖土豆。第二天我劈木頭。第三天我數(shù)山羊。第四天我清理書籍。第五天我砌墻。第六天我寫長信。雖然這些卑微的勞動不能與神偉大的創(chuàng)造相比,但第七日,我也歇了。我與神保持一致。
《圣經(jīng)》沒有描述神的第七天如何度過。他是否要像凡人,在星期天早晨多睡一會兒懶覺?!妒ソ?jīng)》甚至沒有提到,神是不是有睡眠這種需要。我的第七天早晨起床很晚,但沒有晚過年輕人,他們周末夜里聚會娛樂,星期天往往睡到中午12點。事實上我6點醒過一次,躡手躡腳下地,拉開窗簾看了外面,霧霾依舊。于是又回到被窩。我不知道神睡覺有無睡夢。我在回籠覺里,夢見站在曠野,看見一棵樹成千上萬的葉子,就像成千上萬的蠶,迅速吃掉了天空的白云。隨后不知從何而來的大風,逼迫樹和葉子嘔吐。而被樹葉重新吐出的云彩又黑又厚,轉(zhuǎn)眼遮蔽了天空。形勢發(fā)展迅速,我隨后就被雷聲和霹靂驚醒。
《圣經(jīng)》沒有說明,神在安息之日,是否要像寺院的鎦金佛,低垂善目,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靜靜打坐一天。我想如果能這樣安歇自然非常理想。但我們這些凡人不能夠。我挖的那些土豆,我劈的那些木頭,我寫著山羊數(shù)目的紙張,以及沒有收信人的長信與日常生活東西混在一起,到處亂七八糟。我要是不把這些東西簡單整理,我就無法安心休息。不知道神是否有廚房里忙碌的老婆,是否有準備高考的孩子,不知午餐開始之前,神是不是要被派往小區(qū)北門去買冬瓜和香菜。反正這些我都有。不知神的星期天午餐是什么?我的午餐是排骨冬瓜湯。為了能有尊嚴地坐到餐桌邊,我得做多少自己并不愿意的事情?。∽屓藶榱艘蝗杖?,終生勞碌,不得停歇,這個安排體現(xiàn)的到底是神的詼諧幽默還是濫用權力?
神當然是全知全能的,不需要為了求知讀書。我好奇的是,神是否會看那些消遣的書?比如那些讓人咯咯笑出聲來的漫畫書,那些匯集了古今奇聞異事的故事書。反正我總要用看書打發(fā)消閑的時光。長假第七日。我先讀了一會兒《簡單的思想》這本書,讀到第11頁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這本書所說的思想和談論思想的方式,都不簡單。閱讀本書絕對是勞動而不是休息。于是我又翻開《我不是來演講的》這本書。馬爾克斯掌握把思想變得簡單的魔術。有一次演講,他是這樣開頭的:“首先,請原諒我坐著說話。因為如果我站著,恐怕會嚇得兩腿發(fā)軟,癱倒在地。真的!”另一次演講,他是這樣開頭的:“我曾發(fā)誓絕不做兩件事:領獎和演講。今天,我硬著頭皮,頭一回連破兩例。在座的都是朋友,請大家在精神上支持我,幫我度過這個難挨的下午?!蔽覒阎p松好奇的心情讀下去。我覺得馬爾克斯所有的開頭都很精彩。當然包括文學史上最偉大的開頭:“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奧雷利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長假第七日的下午霧霾依舊濃重。從形狀推斷,“霧霾”這兩個字相當古老,只是不知道霧霾這種東西,是否屬于神在前六天里創(chuàng)造的事物。我好奇神午睡醒來,推開天上宮闕的窗子,俯視中華,看不見北京城時的心情。我一邊想象神,一邊在玻璃窗后,看了一會兒霧霾。心不在焉、心有旁騖了片刻,然后想要喝點什么。記得以前見許多同道寫“苦咖啡”,覺得憂郁之人,面前一杯苦咖啡,很派頭,很洋氣,很布爾喬亞,總之很酷。等到有機會親自實踐,才發(fā)現(xiàn)苦咖啡實在苦,需要皺著眉頭才能勉強咽下去。遠不如加糖加牛奶的好喝。所以還是喝茶吧。不知道神想喝茶時是否要親自操作。反正我從燒水洗茶具開始。等到泡好茶水,倒在玻璃杯里,呷上一口,深覺最早把紅茶水形容“紅湯”的那個人,感覺能力非同尋常,說不定還是一個詩人。海地作家馬·奧賽爾小說《不朽的女人》中的那個妓女說:“詩歌不是要讓人理解的,感覺到就夠了。感覺到流淚,或者嘔吐。”“紅湯”也如詩歌,也是感覺,仿佛血色殘陽、滾滾熱浪和強大的泥石流。
我唯一能肯定的是神在安息之日不會看電影,因為那時候電影還沒有發(fā)明。而我每個像樣的休息日,不能沒有一部或者更多的電影。我的享受從挑選電影開始?!蹲铋L的旅程》《愛情限時戀未盡》《如晴天似雨天》《切膚之歌》,每一部電影的名字都是誘惑。但我最終被瑞典人亞歷桑德羅-泰雷斯·肯寧表現(xiàn)女同的作品《伴隨著每次心跳》征服。與其說它講了米婭和弗麗達相愛的故事,不如說表現(xiàn)了她們曲折的心路??催@部電影時,我想起了另兩部電影:《越過群山》和《阿黛爾的生活》,三部電影就像三姐妹。只有沒有愛過的人才會抱怨米婭與弗麗達進展太快。致命之愛從來就不是按照流程亦步亦趨的。誰要是抱怨林黛玉與賈寶玉一見如故,顯得唐突,那他簡直沒有資格談論藝術與愛情。米婭和弗麗達都在電影里提到“強烈感覺”。感覺就是宿命,感覺就像閃電,閃電怎樣迅疾都不為過。米婭與提姆的7年,抵不住與弗麗達瞬間的四目交匯?!栋殡S著每次心跳》表明:生活需要轉(zhuǎn)變,轉(zhuǎn)變改變生活。當我沉浸電影里的時候,從高不可攀的蒼穹深不可測的溝壑,廣大的宇宙一點一點黑了下來,夜晚降臨了。雖然看不見天上的星星,但我仍然感到,神也會嫉妒凡俗之人點亮燈盞時的幸福。
作者簡介:馬丁,1965年生,職員,作家,現(xiàn)居北京。作品見于《葵》《敦煌》《天涯》《詩刊》《青海湖》及《光明日報》等報刊。有作品入編《有個地方你從未去過:中外名詩101首選讀》《1991年以來的中國詩歌》等詩選集。著有隨筆集《365個碎片》。
責任編輯 范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