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北京沙灘大院,與中宣部、《紅旗》雜志社在同一座大樓辦公的,還有中央政治研究室(以下簡稱政研室)。
延安時期建立
中央政治研究室于1941年在延安成立。在毛澤東身邊工作過的柴沫、史敬棠都曾在延安的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解放戰(zhàn)爭時,中共中央撤出延安,政研室停辦。
1954年,毛澤東指定陳伯達、田家英和胡喬木去杭州起草憲法。在起草工作告一段落時,毛澤東指名要陳伯達、田家英等人籌備成立新的政治研究室。
1955年,中央重建政治研究室。政研室實際上是直接為毛澤東服務(wù)的一個理論研究班子,主任是陳伯達,副主任是胡繩和田家英,日常工作由胡繩主持。
“神仙會”
實際上,《紅旗》雜志的創(chuàng)立是以政研室為組織和人員準備的,它的首任總編輯是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陳伯達,政研室兩位副主任胡繩和田家英都是《紅旗》編委。1959年,中宣部、《紅旗》和政研室三家聯(lián)合舉辦座談會,星期五召開,兩周一次,每次一個主題。主持會議的是康生、陳伯達、周揚、胡喬木。參會的是專家、學(xué)者和教授,名單報送胡繩和田家英批準。在這樣的會上,人們可以對學(xué)術(shù)理論問題自由發(fā)表意見,思想比較活躍,有人稱之為“神仙會”,以至有的與會者多年都懷念它。
改為馬列主義研究院
1963年前后,中蘇兩黨就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論戰(zhàn)。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根據(jù)中央書記處的意見,于1964年春決定將中央政治研究室改組為中央馬列主義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進行馬列主義和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理論的研究。
研究院成立后,按照陳伯達的意見,工作人員都下去,先是在北京通縣農(nóng)村搞“四清”,然后又在北京、天津兩地的一些工廠搞“四清”。1966年6月,陳伯達一聲令下,工作人員統(tǒng)統(tǒng)回院參加“文化大革命”運動。
1967年3月17日,陳伯達來馬列主義研究院接見全體工作人員并講話。不知誰將陳伯達講話的記錄整理外傳,闖了大禍。3月26日,陳伯達又來院召開大會,在會上說:“我打算向中央建議,馬列主義研究院可以關(guān)門?!?/p>
據(jù)陳伯達的秘書王文耀后來說:“一次會上,江青質(zhì)問陳伯達,你管的單位就那么干凈,一點問題沒有?康生在一旁陰陽怪氣地說,那當(dāng)然咯。弄得陳伯達很緊張。他唯恐江青、康生插手研究院,當(dāng)天晚上就給毛主席打報告,要求撤銷馬列主義研究院。沒想到主席看后就同意了,在報告上畫了圈?!?/p>
馬列主義研究院撤銷后,有的人分到解放軍報社和總政,有的去了《紅旗》雜志社,有的回到了5月新恢復(fù)的中央政治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