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黃前才
學校:麻陽苗族自治縣板栗樹鄉(xiāng)江溪村小
黃前才,來自偏遠的麻陽苗族自治縣一個苗家貧困村落——江溪村。從1982年11月起,他在這所現(xiàn)如今只有一名教師、三個班級、六名學生的江溪村小,一干就是三十七年。
江溪村小說是一所學校,其實只不過幾間教室,學校沒有運動場所,學生沒有宿舍、沒有食堂,老師的辦公場所和住房是幾間磚混結(jié)構(gòu)的毛坯房拼湊而成。從村小去鄉(xiāng)政府和中心校差不多15里地,而且不通公路,要走曲曲折折的山路。由于條件艱苦,三十多年來,這里的老師來了又去,走馬燈似的。
1989年,是黃前才教書生涯最難忘的一年。他準備張羅自己的婚事。當時,他和未婚妻討論最多的是工作調(diào)動問題。但是,他的確舍不得那群與他朝夕相處的孩子。他把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告訴了未婚妻,最終得到了她的理解。1989年秋季開學,在縣城教書的她主動放棄了城郊的優(yōu)越條件,來到他的身邊。
江溪村小學生全是走讀,孩子們來學校,附近的一條小溪是必經(jīng)之地,溪面上沒有大橋,連木橋也沒有,只有十五根硬梆梆、間隔半米寬的直立石柱(當?shù)厝朔Q“跳巖”)聳立在水中央。剛工作時,他就曾冒著生命危險救過因過跳巖而落水的十多個學生。他思考著,怎樣才能避免這類安全事故呢?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漲水期間,守候溪邊,堅持護送學生。為了掌握過溪的要領(lǐng),他反復練習跨跳巖:邁多寬?抬多高?身體怎樣傾斜才保住重心在后面又能支撐平衡?一次又一次,他終于克服了膽怯而畏懼的心理。這一做就是三十多年。有個叫蘭杰的學生曾經(jīng)給他寫信,信中這樣說到:“河水很兇,抓緊您的雙肩,在您結(jié)實的背上很安全?!?/p>
學生段少平,身體殘疾行走不便,母親去世,父親身體羸弱,不想送孩子上學。他得知后馬上進行家訪,反復勸說,最終達成協(xié)議,早上家長送,放學老師送。他的這一建議讓孩子和家長的眼睛頓時濕潤了。在教學之余,他考慮最多的就是如何逐步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在缺資金的情況下,他最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動手。為了硬化學校的操坪,他發(fā)動教師和高年級學生把大石頭砸碎,把地鏟平,從溪里掏來卵石,借村民的工具夯實,再從溪里淘來細沙,一擔一擔地挑到土坪,帶領(lǐng)老師從三十里外的縣城將5噸多水泥挑了回來。他的腳板打起了很多水泡,當?shù)卮迕穸紕袼岸际浅試壹Z的,干嘛還要這么霸蠻!”妻子更是心疼,用針把水泡一個個挑破,再把腳浸進熱水,痛得他齜牙咧嘴。
三十多年來,他就是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下,送走了一個個冬寒夏暑。有人問他:黃老師你這樣做,難道不覺得苦嗎?他也常常這樣拷問自己。但每每想到自己的苦能換來學生的甘甜,心里總覺得暖融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