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璐丹
摘要:目的:研究行為護理在冠心病護理中的應用。方法:選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間收治的45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其中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形式,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為患者實施行為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在SDS和SAS評分方面,兩組患者護理前,各項評分無統(tǒng)計學意義,經(jīng)過護理后,兩組患者均得到改善,但是觀察組各項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對冠心病患者知曉程度上,觀察組患者提高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差異顯著,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冠心病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為患者實施行為護理,能夠極大提升患者預后,效果顯著,值得廣泛應用和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行為護理;冠心病;焦慮評分;抑郁評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04-158-002
當下,冠心病逐漸成為我國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這對于患者生理和心理均帶來一定影響,導致患者生活質(zhì)量以及臨床療效降低。針對這一疾病,實施有效臨床護理十分重要,能夠幫助患者提升臨床療效,而行為護理逐漸成為冠心病護理工作中代替?zhèn)鹘y(tǒng)護理方式的主要措施,可以促使護理工作質(zhì)量得到顯著提升。本研究為分析行為護理在冠心病護理中的應用,選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間收治的45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間收治的45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其中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形式,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為患者實施行為護理。患者年齡在48-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8±2.23)歲,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44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方式,主要是為患者進行統(tǒng)一健康宣教,同時為患者實施藥物護理和飲食干預。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為患者實施行為護理方式:①認知行為干預,冠心病患者中多為中老年人,患者個人經(jīng)歷、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對疾病認知程度上也有所不同,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該疾病的護理能力。護理人員結合不同患者特點,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方案,引導患者對自身疾病有一個科學的認知,提高患者認知水平,幫助患者糾正不合理理念,可以借助系統(tǒng)學習方式幫助患者改變異常行為,讓患者養(yǎng)成健康行為習慣,從而改善病情。引導患者靜坐、轉移注意力或者放松肌肉等,也可以借助刺激和松弛的方式,實現(xiàn)脫敏目的。為患者進行情緒干預,引導患者用理性觀點代替情緒化觀點。②疏導性心理護理,冠心病患者病程相對較長,長此以往導致患者身心承受較大痛苦,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抑郁情緒,這對于疾病的康復產(chǎn)生極大不利影響。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引導,幫助患者宣泄不良情緒,護理人員可以充當一個傾聽者,盡可能的滿足患者需求,引導患者積極面對疾病以及疾病的治療過程。幫助患者重樹信心,可以借助轉移注意力、放松療法等,改善患者不良情緒。
1.3評價指標 借助SDS和SAS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態(tài)進行對比。同時借助本院自制調(diào)查文獻,調(diào)查兩組患者對冠心病知識知曉程度。
1.4統(tǒng)計學分析研究數(shù)據(jù)利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x檢驗,計量采用t檢驗,計量指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SAS和SDS評分對比 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焦慮評分)和SDS(抑郁評分)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護理前,各項評分無統(tǒng)計學意義,經(jīng)過護理后,兩組患者均得到改善,但是觀察組各項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2.2兩組患者冠心病知識知曉程度對比觀察組在接受護理之前,有6例患者對冠心病知識有所知曉,經(jīng)過護理之后存在38例患者對冠心病知識知曉。對照組患者護理之前有5例知曉,經(jīng)過護理之后有23例患者知曉,觀察組患者提高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差異顯著,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冠心病屬于一種軀體疾病,同時也是一種心理疾病,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導致患者承受較大痛苦,從而多數(shù)患者出現(xiàn)抑郁、焦慮等情緒。但是在臨床上,對冠心病進行治療,往往更加注重生理上的改善,忽略了對患者的心理護理。相關研究顯示,患者如果有明顯的焦慮和抑郁情緒,會導致患者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增強,這時患者腎上腺素以及皮質(zhì)激素等的分泌出現(xiàn)異常,促使患者出現(xiàn)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現(xiàn)象,甚至有可能會導致患者猝死。對此,心理護理以及行為干預對患者具有重要意義。
患者多數(shù)為中老年人,其個體差異相對較大,對疾病的認知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對這些患者進行護理過程中面臨較大困難。為患者實施行為干預,同時輔以適當?shù)男睦碜o理,可以提升患者對疾病的科學認識,幫助患者建立信心,緩解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對患者病情的康復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顯示,對觀察組患者實施行為干預,患者經(jīng)過護理后,焦慮評分和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各項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接受護理之前,有6例患者對冠心病知識有所知曉,經(jīng)過護理之后存在38例患者對冠心病知識知曉。對照組患者護理之前有5例知曉,經(jīng)過護理之后有23例患者知曉,觀察組患者提高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針對冠心病患者的護理工作而言,為其實施行為干預十分重要,能夠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促進患者疾病康復,值得廣泛應用和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