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玲
《葉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張中行寫的一篇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談文論語集》。這篇課文主要內容是敘寫張中行與葉圣陶之間發(fā)生的事,其內容主要包含5個部分:第一、敘寫本文的緣由;第二、葉圣陶的品德;第三,葉圣陶先生“待人厚”;第四、葉圣陶“律己嚴”;第五,感悟葉圣陶先生的良苦用心等幾個部分。通過這幾件事情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葉圣陶的敬仰之情。
一、教學效果
課堂設計“趣”味橫生。雖然在文章語言方面,顯得非常平易,然而,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主要圍繞“趣”進行開展,這樣在課程教學進行中非常有條理。從開始導入時的情景激趣,到目標引趣、識人入趣、字詞知趣,這些教學設計產生了良好效果,其化解了學生對文章的畏難疑慮,通過此種措施,引導學生深入文章。最后在小結環(huán)節(jié),又對整堂課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得課堂在情趣、理趣、知識、能力提升等方面獲得良好效果,整體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把握文章內涵。張中行先生的文章,字里行間深刻體現(xiàn)了葉圣陶先生的語言特點,語言文字不但平易,而且簡潔。似乎在情感表現(xiàn)上沒有深入,但是,經(jīng)過細細品味,文章雖然不寫情感,但是在細節(jié)處表現(xiàn)出真情,尤其是開頭段的“雙層的悲哀”,讀后使人潸然淚下。最后一節(jié),“葉圣陶先生,人,往矣”,標點符號的停頓又蘊含了無盡的緬懷之情。這就是為什么本課通過誦讀的形式,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讓學生體會到葉圣陶的高尚道德,讓學生們在一篇簡單的文章中感受到這一設計,尤其是教師閱讀的示范,使班級活躍而有趣。整個授課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仔細品讀文章,觀察作者的內心。讓學生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提升自身意識。在教學中,我努力在學生和作者與文本之間建立橋梁,以便他們能夠逐漸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了解作者并從中吸取有益于他們生活的教訓。
教師在授課之間,需要對文本進行深入的理解。我們經(jīng)常說:“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教師在課堂上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引導學生的發(fā)展,其主要精力主要集中到備課、查資料、設計問題等方面。教師只有對文章進行細讀與深入思考,才能在課堂之上進行引導,負責便無法點評學生的答案。
二、教學收獲
1、整體感知文意,明確本文的主要內容
了解學生的準備工作,確定學生在準備過程中遇到困難的領域,并在接下來的教育中找到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在課堂上重新閱讀和計時,嘗試5分鐘之內完成課文。稍微閱讀一下,就能更全面地概括文本的主要內容。還可以用提問來概括文章的含義。例如:本文記述葉圣陶先生哪些事跡?表現(xiàn)他怎樣的品德?使全班同學都可以進行歸納總結。
2、深化學習,理解本文以小見大、敘議結合的寫法
通過上面學生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感知和概括,學生會在心目中形成對葉圣陶的看法,形成一些感想。此時,教師可以進行引導,去評價葉圣陶。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文中進行標注,談談自己的看法?;蛘邔ξ恼逻M行改動,刪除評價性語言,讓學生進行學習,比較兩者之間的不同,使學生感受議論性語言的作用,讓學生在此前提下進行歸納,以便使領會到議論性語言的作用。
3、引導學生品味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的特點
結合“思考探究”,教給學生品讀的方法,如通過增刪移換的比較閱讀,使學生對本文平實又蘊藉豐富的語言特點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例如作者在第一段說“心里立即罩上雙層的悲哀”,這“雙層的悲哀”在這里具有什么含義呢?可以由學生來找,也可由教師提出讓學生來感悟、思考、討論,形成結論。學生可各抒己見,教師點撥要精準到位。結合學生預習中的難以理解的部分,重點理解文章中語言特點,體會其中的含蓄、內涵,使學生能夠進一步領會文意。
4、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語言特點,為學生修改作文做準備
結合本課進行的“思考探究”等環(huán)節(jié),使學生能夠進一步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并且使學生將此作為標準,對其所寫的文章進行初步修改。此外,教師也可以換一種方式,挑選相關的文章讓大家進行修改,最后,教師進行點評。
5、通過擴大閱讀量,拓展延伸,鞏固學法
在擴大閱讀方面,可以讓學生閱讀呂叔湘的《懷念圣陶先生》,規(guī)定學生的閱讀時間,要求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完成閱讀,按要求完成閱讀概要。如果學生具備良好的閱讀基礎,可以與本課進行比較。
三、不足之處
第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有一些緊張,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學生在某種程度上是緊張的,這與正常情況下的教育狀況有差別,這可能會限制學生的思想。
第二、必須加強調動課堂的能力。當學生們的思維不活躍的時候,要學會合理設置問題,問題的設置需要適合學生發(fā)展水平。在整個課程中,分析了送客人和寫回信的事件,其他的事件涉及不足。
第三、語言需要進一步精煉。語言不精細,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高,主要在于閱讀不足。
四、改進措施
在課堂授課過程中,閱讀方法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閱讀狀況和水平設計。教師向學生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導,使他們在閱讀了文章后能夠提出見解。確保學生學習閱讀、交流和分享閱讀感受。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有效地使用非正規(guī)材料,以便更好地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從而提高他們的知識和閱讀能力。
在課堂授課過程中,還可以結合閱讀和寫作,通過此種辦法提高學生的敘述寫作水平。在選材切近、敘議結合、語言平易質樸等方面獲得啟示,并進行寫作嘗試和練習,在完成習作后還要進行修改,使本文讀寫方面的特點和啟示能指導學生的讀寫實踐。
在平時,自己會閱讀豐富課外知識,提高自身語言能力,提升自己閱讀量,加強自身語言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