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睿麗
曾經(jīng)有一個獵人,他在進(jìn)山打獵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只幼虎。他小心翼翼地將它帶回了家,用煮得極爛的肉和牛奶喂養(yǎng)。小老虎漸漸長大了,他們形影不離,但獵人與它共處時,總會帶著一桿槍。這頭虎,就是我們的情緒,而理智,便是這桿槍。
情緒是一頭獸,你若不以理智束縛,未來的某一天,它就可能撕裂你的皮肉,咬斷你的喉管。不僅如此,它還會殃及他人。如公交車墜江事件,兩人的一時沖動,葬送了十五條人命。這是慘痛的悲劇,也是用血凝成的警鐘。醒醒吧!你們的獸尚在身旁,用理智的槍桿子,才能馴服它。這樣的事情,不是首次出現(xiàn)在大眾的視野中?!耙荒凶訛閳髲?fù)社會將車開入廣場”“一女子持刀沖入幼兒園砍傷十余名兒童”,這是另類的“百家爭鳴”,這樣的新聞層出不窮的社會,是病態(tài)的萬花筒,映出的是情緒失控的丑惡嘴臉。
情緒也只是一頭獸,量它力大無窮,也終只是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dá)。我們的先輩,其實早就悟出了馴服之道。從最早時禹控制著對家人的思念之情,“三過家門而不入”,到藺相如面對廉頗的嫉恨從容不迫,再到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他們都有著一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逍遙氣節(jié)。其處事之自若及對情緒的高度自控是我們難以望其項背的,“千載誰堪伯仲間”。
在情緒被挑撥和鼓動時,做到心靜如水,不僅能化解一些窘境,更能體現(xiàn)我們的修養(yǎng)。試想,若魯迅先生面對迫害時,氣得在大街上罵娘,跳著腳摔鍋砸盤子,難道不是太可笑了嗎?說不定,摔的碎渣子,還會扎了自己或路人的腳呢?馴服好自己的情緒,才能體現(xiàn)我們作為中國人的素養(yǎng),關(guān)上門,這都是家丑,要是讓這獸咬到國外去,那才是真的丟人。
情緒是獸,我們要以繩束之。用理智的槍、涵養(yǎng)的刀,將它控于手心之間。人生的漫漫長河中,我們在斗爭,在與情緒作殊死搏斗。若是人沒了對于情緒的控制,那又和獸有什么區(qū)別?不過是個放任自流的渣滓罷了??刂坪们榫w,我們便掌控了一半的人生。
【作者系湖南省岳陽市十四中高二1701班學(xué)生,指導(dǎo)老師:胡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