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林飛
摘? 要:課程標準指出“把現(xiàn)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樹立了數學課程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融合的觀念,明確了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作用的認識。慶幸的是,從教以來有機會深入地接觸信息和數學兩門學科的教學。從一開始的“信息遭遇數學”,然后慢慢的“信息走近數學”,再到現(xiàn)在的“信息走進數學”,這其中經歷了各種滋味,想來動筆寫一番,分別從三個角度闡述,遂成此文。
關鍵詞:信息;數學教學
一、從“信息”走進“數學”的敲門磚——思想覺悟
教學中時刻提醒自己,“你的解題思路和過程,學生聽懂了嗎?是他們這個階段能接受的嗎?”暫且不說初、高中的解題思路,單是小學,解同樣的題,低段基本是順著推(也就是湊),而等到了高段學過了方程,很多時候就可以逆著思考,把未知數代入等式,當成已知數來求解問題。所以,不是授學生以魚,而是授學生以漁。而如果沒有小學階段整體的知識體系,不明確知識的前后順序和聯(lián)系,是無法做到的。為此,我翻閱了小學全冊12本教材和教參,摘抄、畫知識導圖,把各年級段的知識點理順。什么年段的題目,可以利用哪些已學的方法和策略來解,和后面的哪部分內容又有緊密的聯(lián)系,都做到心中有數。
二、從“信息”走進“數學”的萬能鎖——信息技術支撐
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對數學教學的輔助是毋庸置疑的。對各類信息教學技術的關注,無疑給我在數學教學上更多的輔助,從而建立了更多的信心。不局限用ppt或是flash的課件上課,應用“普羅米修斯”白板軟件的相關功能,使學生對直觀理解數理大有幫助。同時,借助白板,操作時能實現(xiàn)人機互動,而不再像以往使用ppt,純粹用鼠標來控制進度。這大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提高了他們的聽課效率。
三、從“信息”走進“數學”的保障傘——數學本體知識的思考
(一)該年段的知識,對大多數學生來說,要掌握到哪個程度?
在三上最后一個單元,安排了小數的學習。這是學生小學階段第一次接觸小數的相關內容。因為學生對數位、計數單位等的認識還很模糊,教材以學生熟悉的元、角、分為背景,幫助學生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后續(xù)再借助常用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理解,給學生認識小數提供了很好的現(xiàn)實背景。
在涉及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教學時,仍然先建立在元、角、分的基礎上,轉換成幾元幾角或是全部轉換成角為單位進行計算;在學生熟悉后,滲入位值原理,直接借助豎式計算小數加減,原理是把相同單位的數加在一起,相鄰兩個單位間都是十進關系,打通了由整數加減法向小數加減法遷移的通道。
在教學中不特意給出“一位、兩位小數”這樣的概念,也不抽象出“10個0.1是1”這樣的結論。因為在后續(xù)的四年級下冊和五年級上冊安排了對小數的再認識,至此脫離人民幣和長度單位的背景,讓學生探索并掌握計數單位、小數的性質、小數乘除法及混合運算等知識。而如果之前沒有對體系有足夠的了解,就有可能在教學時拿捏不好分寸,不自覺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設置了更多不必要的瓶頸,最終是事倍功半。
(二)怎樣修成課堂有效提問的藝術?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課堂提問是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的基本控制手段。皮亞杰說 “在邏輯——數學領域,兒童只對他親身經歷的事物才有真正的理解?!?有效的提問能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力。俞正強老師教授的一課《分數的基本認識》,很好的詮釋了這個觀點。
首先在黑板上出示兩個圓餅,提問“你是什么時候知道‘2個’這個數量的?”接著出示一個圓餅;再然后出示兩個半圓餅拼湊成的一個圓餅,提問“你什么時候吃過這樣的半個餅?”引出本課要關注的一半表示形式,進一步引出分數。
在上面環(huán)節(jié)的基礎上,繼續(xù)提問“半個餅是怎么來的?” 有學生回答:如果有2個人,只有1個餅,要切成2塊。俞老師能馬上抓住時機,再次提問“這里是切成2塊?還是2半?”引導學生理解“如果是2塊,可能是1塊大半個,1塊小半個”描述上要盡量準確。又進一步提問“如果說切成2塊,可以加上什么詞來說,就是分成一半的?”引出“平均分”關鍵詞。然后小結“一個餅平均分成2塊,拿出其中的一塊,用數學來記錄,就是,這樣的數出現(xiàn)了,怎么讀?”引入分數的讀寫,再開展后續(xù)
、
等更多分數的教學。
四、結束語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轉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過渡階段,小學數學必須在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而現(xiàn)代信息技術正是這樣一座橋梁。在數學教學中,讓“信息”走進“數學”,兩者合理地進行整合,這是信息時代的要求,也是創(chuàng)新教育的要求。今后的教學,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自當不懈努力,“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