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11月,愛因斯坦赴日本巡回演講,入住一家大酒店后,侍者送上一份電報,內容是通知愛因斯坦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愛因斯坦身上沒帶零錢,一時付不出小費,情急之下,掏岀紙筆,給侍者寫下了一段話,叮囑他:一定要把這張紙片收好,將來會值大錢的。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問:搞錯了吧,1921年的諾貝爾獎,怎么在1922年公布呢?
沒有搞錯。1921年,關于諾貝爾物理學獎,事前爭議巨大,五花八門的意見蜂擁而至,導致評審委員集體罷工,甩手不干了。爭議的主角,就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實際上,在1922年9月的時候,獲獎者是誰,就已成定局。評審委員會主席阿雷尼烏斯聽說愛因斯坦年底將巡游亞洲,曾經極力勸阻,盛邀他出席12月的頒獎典禮。這不是暗示,已經是明示了,可愛因斯坦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早在1910年,“諾獎”得主提名就已經有愛因斯坦了,但無果。之后近十年間,幾乎每年都有人提名他,卻年年被拒。這種滋味,對愛因斯坦來說,肯定不好受。
當時,物理學獎五位評委中,有三位是實驗物理學家,他們認為,精密測量是物理學的最高目標。至于理論物理學,會不會太像認識論了?因而,說到愛因斯坦,是不是更像一位哲學家?
1922年,情況發(fā)生重大變化,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委會迎來了一位新人,物理學家奧森。他是愛因斯坦的堅定支持者,但他同時也完全理解評委們的擔心:萬一相對論果然站不住腳,他們會和“諾獎”一道蒙羞。
面對這種膠著僵持的局面,奧森妙計涌上心頭:用“發(fā)現光電效應定律”的理由,將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愛因斯坦。
這一招,實在太精明了,既保證了愛因斯坦可以進“諾獎”殿堂,又規(guī)避了相對論可能存在的風險。皆大歡喜的消息傳出,除了兩個人,全世界一片歡騰。
不開心的兩個人之一,是愛因斯坦。他認為,這是一個黑色幽默,因為你們對我最重要的工作視而不見,卻對我很次要的成果大加褒獎。
第二個不開心的人,當然是愛因斯坦的死敵勒納德。同樣作為一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他的研究領域正是光電效應!他拼死反對愛因斯坦,反對相對論,結果到頭來,卻讓愛因斯坦鉆到他的一畝三分地里獲得了“諾獎”!
但不管誰生氣也沒有用,“諾獎”三萬多美元獎金,還是穩(wěn)穩(wěn)落入了愛因斯坦的口袋。對于開頭那個小故事,愛因斯坦的筆跡內容是:“平靜謙卑的一生,比起追逐成功以及因此所伴隨的持續(xù)不安,要帶來更多的幸福。”而且,據說這張紙片,后來在以色列,拍賣出了130萬美元,是愛因斯坦所獲諾貝爾獎金的四十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