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豪
摘 要:從文藝作品延伸出對人工智能和人性的思考,引發(fā)讀者對于科技、理智和情感之間的關系探討。
關鍵詞:人工智能;格里森
起初看《機械姬》,完全是沖著格里森去的。
如你所見,小格里森從《哈利波特》的比爾韋斯萊開始,戲路越來越寬,接到的每個片都堪稱殿堂級。
從《時空戀旅人》《黑鏡2》到這次的《機械姬》,在我心底,格里森已經成為了和馬丁弗里曼一樣極具親和力的科幻、奇幻演藝圈大觸。加上二者的長相都很萌,在這個看臉的世界里,無疑在他們面前還有好多條路可走,可宅可腐,可直可彎。等等等等。
《黑鏡2》里,小格里森扮演了一個機器人,替代女主人公意外橫死的老公,機械感十足卻以假亂真,讓女主人公幾度回春。所以,當看到《機械姬》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黑鏡2》。
與《黑鏡2》格里森飾演的那個光看起來就完全沒有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人相比,《機械姬》對人工智能、人性的探討則更為深入,細致,當然,也只是相對而言。
電影開頭簡略的描述了一下格里森所飾演的程序員因為中了頭獎,得以去伊薩克所飾演的老板的莊園度假一周。在莊園里,老板向程序員展示了自己正在設計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愛娃,并邀請格里森對愛娃進行圖靈測試,這個過程中,愛娃和格里森互生愛意。就在格里森甚至都開始質疑自己也是一個機器人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了老板一些不為人知的事情,比如他能夠全權決定已經有了人工智能的機器人的生死。
這些讓格里森痛恨不已,因此他決定幫機器人們逃脫老板的控制,最終,當他改掉了門禁的程序。有了人工智能卻沒有感情的愛娃,卻冷酷的把他關在了那個伊甸園。
該片有很多精巧的設計,比如把老板映射成上帝,格里森被映射為叛徒猶大,機器人美艷如天使,而他們一起共度的七日更像是上帝造人的七日。
比如質疑感情尤其是愛情存在的意義,關于在科技和理智面前,對感情這種人類獨有的情緒波動提出疑問。
關于電影的論述不想過多贅述,因為我不懂科技,關于圖靈測試的相關了解也僅限于只看過《模仿游戲》,知道他是驗證機器人是否具有人工智能的測試,以及還知道蘋果的Logo是從圖靈嘴里得到的靈感。
這里還想探索的是歐美世界對于科技高速發(fā)展的恐慌。
老實說,在看過一篇知乎日報上提供的數(shù)據(jù)之前,我沒感到恐慌,頂多就是面對紙質書終究會退出歷史舞臺而感到難過,但看過那篇數(shù)據(jù)之后,就忍不住有了擔憂。
科技發(fā)展在21世紀已經突破地球歷史上的一個奇點。
對,沒錯,地球歷史。
比如說,五萬年前跟三萬年前的科技水平,其實在我們看來相差并不大,無非就是石碗變成陶碗,燒煮食物代替風餐露宿。
但拿今天的科技水平跟五年前的科技水平相比,就是天差地別。
打個比方說,五年前,我連安卓都沒聽過,覺得智能機就應該是塞班,最牛的手機是諾基亞5230。而五年后,諾基亞已經被收購,全世界最牛逼的手機制造廠商在短短幾年內被新的智能系統(tǒng)打垮收購,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事情。而世界上所有的手機都已經被漫天的無線連接在一起,這更是從前想都不敢想情形。
這個時代很棒,這個時代也讓人恐懼。
當然,科技還在高速的發(fā)展著,就在我們睡著醒來的分分秒秒間。手機已經可以替代電腦幾乎所有的功能,個人電腦開始變的像從前的工作站,手機上的基礎客服機器人甚至已經達到很高的智能水平……
資本世界對于科技高速發(fā)展的恐慌真的是杞人憂天嗎?
我不太敢想,只希望他們所擔心的那些,晚一點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