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日報》刊發(fā)了一篇“跟隨農民工去討薪”的來信調查——2017年3月,100多名農民工開始在四川宜賓市高縣“龍灣國際”樓盤工地上施工,兩年多來,由于工程承包商在工資卡上做手腳,農民工至今沒有拿到600多萬元的工資;即便是2019年1月開發(fā)商直接對接農民工所在的勞務公司后,農民工也只領到過一次工資,又被拖欠了幾百萬元。
記者記錄、還原了跟隨農民工討薪的過程,其間,欠薪主體工程承包商和開發(fā)商的態(tài)度、做法,本應幫助農民工討薪的當地住建、人社等職能部門的說辭和作為,一一被呈現。不得不套用一句2019年流行語——“農民工太難了”。承包商在工資卡上做手腳、開發(fā)商簽協議時不蓋章、職能部門“踢皮球”,即便獲得了權威媒體的幫助,農民工依然沒拿到被拖欠的工資。
上述事件中,相關監(jiān)管部門的態(tài)度讓人遺憾和無語。在農民工登門詢問討薪進展時,被告知“你們報的工資表需要修改”“手頭上的事情太多了”“去找行業(yè)主管部門,或者去法院起訴”——真是打得一手好太極,踢得一腳好皮球!這無論如何不是職能部門應有的工作態(tài)度。
給農民工工資建立專戶、工資實名制發(fā)放、對欠薪企業(yè)實行聯合懲戒、建立農民工工資預儲金制度、嚴厲打擊惡意欠薪犯罪……近年來,為治理欠薪、幫助農民工討薪,從中央到地方、從行政到司法,一直在努力,不斷建立健全也積極創(chuàng)新著各種制度和手段。治理欠薪千萬條,難抵“變通”這一條。上述事件提醒相關部門,推出好的制度、政策保障農民工的權益自是必須,但永遠不能低估一些人玩變通、把“好經”念歪的能量。農民工的弱勢地位決定了相關職能部門必須竭盡全力地為其撐腰,不能因為制度出臺了、文件下發(fā)了,便認為沒啥事了,而要看看那些好制度出了“中南海”之后,走了多遠?有沒有走到迫切期盼它們的人群中?半路上是不是出現了“攔路虎”?
“到2020年,形成制度完備、責任落實、監(jiān)管有力的治理格局,使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得到根本遏制,努力實現基本無拖欠。” 這是國務院提出的明確要求。2020年,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