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松
【摘 要】為了提高初中生的寫作水平,寫出景物的特點,本文總結(jié)了寫作的技巧:巧用感官,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種角度寫出景物的特點;巧用聯(lián)想,通過想象聯(lián)想、虛實相間、動靜結(jié)合;巧用時空,通過時間和地點寫出景物的特點;巧用修辭,描寫景物要注意練字練句,把握語言的準確性,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巧用情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經(jīng)過長期的寫作訓練,學會巧寫景物,能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景物特點;技巧;巧用感官;巧用聯(lián)想;巧用修辭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36-0079-02
“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對寫作的一個要求,也是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大自然的神奇在于孕育萬物卻各不相同:同樣是山,泰山雄、華山險、黃山奇、峨眉秀;同樣是花,牡丹富貴、菊花傲骨、蓮花高潔、蘭花素雅……你也許曾無數(shù)次為之傾倒,卻遺憾不能擁有一支生花妙筆將它們盡情抒寫。那么,怎樣寫出景物的特點呢?筆者探究了其中技巧[1]。
一、巧用感官,多種角度寫出景物特點
朱自清的《春》中,通過視覺寫春草“嫩嫩的,綠綠的”,寫春花“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寫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通過聽覺寫蜜蜂“嗡嗡地鬧著”,寫鳥兒“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zhuǎn)的曲子”;通過觸覺寫春草“軟綿綿的”,寫春風“吹面不寒”,“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通過嗅覺寫“花里帶著甜味兒”,“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朱自清通過多種角度去描寫春景,巧妙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點并細膩描寫,給人以如臨其境的印象,使其真切地感受到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機[2]。
學生作品片段:
“烏黑的柏油路不再寂寞也不再孤獨,因為有秋葉的陪伴;它那單一的顏色也變成了陽光一般燦爛的金色,因為有秋葉的渲染,成為了秋日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劉牧易《秋色》
二、巧用聯(lián)想,展開想象
聯(lián)想是由一種事物的某一特征想到另一種事物,想象是在現(xiàn)實形象的基礎上,通過大腦的回憶、加工和新的綜合創(chuàng)造出新的形象。在描寫靜態(tài)景物時,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將景物寫活,達到虛實相間、動靜結(jié)合的效果[3]。
散文《春》中描寫春花有這樣的句子:“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弊髡哂裳矍暗奶一ā⑿踊?、梨花聯(lián)想到未來的桃兒、杏兒、梨兒,為了襯托春花的美,描寫了動態(tài)的蜜蜂和蝴蝶,虛與實、動與靜相互映襯,彼此烘托,畫面五彩繽紛,立體感很強,寫出了春花繁多、艷麗、香甜的特征。
學生作品片段:
“目不轉(zhuǎn)睛的看著月亮,眼前忽然出現(xiàn)了幻覺。金黃的月亮上好像涌動著一條金色的河流,漸漸變成一尊農(nóng)人的雕像熠熠生輝,他身邊的麥浪又推波涌起,又變成了遼闊的大?!?/p>
——黃顯然《西湖秋月》
三、巧用時空,寫出景物特點
(一)時間地點不同,景物不同
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四篇課文,寫出了一年四季的不同特點。春天,桃花、杏花、梨花“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夏天,“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熱風浮動著,飄過田野,吹送著已熟了的麥子的香味”;秋天,“蘆篷上滿載著白霜”;冬天,“最妙的是下點小雪”,矮松“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而同是冬天,濟南與倫敦、北京又不同,無風聲、無重霧,溫晴,山色清秀、水光晶瑩,“真得算個寶地”。
(二)同一景物因時間、地點不同,特征不同
如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楊萬里寫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通過描寫六月西湖的美麗景色,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林子方的思念之情。而在他的另一首詩《小池》里, 楊萬里寫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時令還未到盛夏,荷葉剛剛從水面露出一個尖尖角,作者運用豐富、新穎的想象和擬人的手法,細膩地描寫了小池周邊初夏自然景物的特征和變化。
學生作品片段:
“香山的紅葉最負盛名,為了這五彩斑斕的秋景,我們不顧“十一”的巨大人流,毅然向香山進發(fā)??傻搅松介T口,我仿佛被當頭澆了一盆涼水:只見漫山遍野郁郁蔥蔥,竟見不到一棵紅葉的樹!”
——張藝能《香山紅葉》
四、巧用修辭,運用多種修辭方法
(一)語言的準確性
如“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痹娙隧n愈對早春的草色描寫十分準確:從遠處望,地面上浮起一層淺淺的綠色;從近處看,綠色并不鮮明,而是若隱若現(xiàn),似有似無。這早春景物的特征,詩人把握得多么準確。
(二)寫好景物,要學會運用多種修辭方法
如朱自清在《春》中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的排比、比喻寫出了春雨的細密、閃亮、綿長的特點。最后三段,作者一口氣連用排比、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總寫了春天的新、美、力。老舍在《濟南的冬天》這樣來描繪雪后美景:“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fā)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辟N切的比喻,生動的擬人,形象地繪出了雪覆蓋下的山的
美妙。
五、巧用情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景物還具有感情特征,這是因為景物因人的主觀感情色彩而千差萬別。同樣的景物,在不同人眼里,會有不同的感受。即使在同一個人眼里,境遇不同,心情不同,感受也前后有別。景物描寫分為兩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一種境界就是要將客觀景物如實地再現(xiàn)出來。就像西方的油畫,強調(diào)逼真和寫實,注重客觀再現(xiàn)。
第二重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把自身所要抒發(fā)的感情、表達的心情寄寓在景物中,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fā)內(nèi)心的感情,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文段一: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文段二:四顧廓然,湖光滿眼。環(huán)湖的山黯青著,湖水也翠得很愴然。水底看見暗云浮動,湖岸上的秋葉,一叢叢的紅意迎人,幾座樓臺在遠處。旋轉(zhuǎn)的次第入望。
——冰心《往事(二)之六》
兩段文字同是寫秋,卻各有不同,文段一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文段二愁云慘淡,湖水凄然。為什么會有這種差異?
兩位作者的心境不同。毛澤東寫作《沁園春.長沙》時是一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熱血青年,詞藻壯麗絢爛、富有生機的秋景正是他豪情壯志的體現(xiàn);冰心寫文段二時正在美國留學,遠在異國他鄉(xiāng)又適逢中秋前夕,孤獨的她思念故鄉(xiāng)。所以,在她的筆下,山是“黯青的”,而“湖水也翠得很凄然”。
六、結(jié)語
綜上所述,寫出景物的特點,不僅要抓住景物的特點,更要了解寫景的多種技巧。巧妙運用感官、聯(lián)想、時空、修辭、情感,在長期的寫作實踐中不斷積累、反復訓練,學會巧寫景物,逐步提高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余光中.左手的繆斯[M].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1997.
[3]王國維.人間詞話[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