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璐 徐廣琦 劉昱辰
摘 要:攝影與旅游相得益彰、互惠互利,攝影旅游已悄然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傳統(tǒng)的以觀光、游覽為主的旅游產品已不能滿足日益變化的市場需求,攝影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特種旅游產品,符合旅游市場的發(fā)展趨勢,應當予以重視。在探討攝影旅游本身的概念、特點分類的同時,更需要研究發(fā)展攝影旅游的意義及存在的問題,并給出相應的發(fā)展對策。
關鍵詞:攝影旅游;概念;問題;對策
一、攝影旅游的概念、特點和分類
(一)攝影旅游的概念
關于攝影旅游的概念,目前還沒有公認的定義。吳必虎(2001)認為,攝影旅游是指旅游者前往自然景觀獨特、民族風情濃厚的地區(qū)旅行,并拍攝自己作品的旅游方式。攝影與旅游,相伴而生、相得益彰,攝影與旅游之間的密切聯系來源于兩者的依托對象是同一的。山水風光、文物古跡、民俗風情等旅游資源在討論攝影旅游的概念時,必須把握好這兩者的關系,突出特色,同時應該區(qū)分“攝影旅游”與“旅游攝影”的區(qū)別,即“攝影”與“旅游”在旅游目的的確定和旅游過程中孰輕孰重的關系。攝影旅游是一種以攝影為目的的旅游活動,沒有攝影的目的即沒有旅游過程的實現,攝影的地點與對象也不僅限于自然景觀獨特、民族風情濃厚的地區(qū);而旅游攝影的目的是旅游,并且是唯一的目的,攝影是伴隨旅游而產生的。旅游,可以說是因地域與文化上的距離感而引發(fā)的一種對美的訴求;攝影,作為一種視覺表達方式,實質是人們在自然與人文、懷舊與崇新、傳承與變遷等多層面上進行的影像討論。而旅游過程中拍攝到的圖片就成為旅游體驗交流的最佳共通語言。
(二)攝影旅游的特點
攝影旅游屬于特色旅游產品或專項旅游產品,與其他旅游相比具有自己的特點。第一,參與性強,符合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趨勢。每位攝影旅游者都可以在旅游過程中親身體驗采點、選擇角度、調整設備、收獲照片等的喜悅;第二,富有文化內涵,這也是攝影旅游具有長遠發(fā)展前景的基礎。通過鏡頭,可以觀察社會變遷,體會歷史沉淀,體驗民俗風情;第三,專業(yè)性明顯,旅游者需具備一定的攝影素養(yǎng),才能充分體驗攝影旅游,相關管理部門和服務人員只有了解攝影,才能科學發(fā)展攝影旅游;第四,綜合性突出,攝影旅游易與愛國主義教育、旅游專業(yè)教學和與其他旅游方式結合。此外,攝影旅游還具備無淡旺季之分,安全性高,成本較低,輔助科學考察等特點。
(三)攝影旅游的分類
根據旅游組織方式不同,攝影旅游可分為散客攝影旅游、團體攝影旅游和活動性攝影旅游;根據攝影主題不同,則可細分為熱帶風光攝影旅游、野生動植物攝影旅游、同鄉(xiāng)會—祭祖攝影旅游、紅色攝影旅游、山水攝影旅游、文化攝影旅游等等。
散客攝影旅游,或稱自助攝影旅游,是由攝影旅游者自行安排行程,零星現付各項費用的旅游形式。其優(yōu)點是靈活自由,選擇性強,便于獨立進行攝影作品的創(chuàng)作。但是價格相對昂貴,安全性不如團體攝影旅游高。散客攝影旅游并不意味著完全不依靠旅行社,也不意味著只能是單個攝影旅游者,現在多是家庭或朋友結伴出游,商量決定旅游日程、線路等,然后再尋求旅行社關于機票、旅館等的幫助。我國規(guī)定散客旅游的人數為9人以下,攝影旅游作為一種新興旅游產品,亦應遵從此規(guī)定。
團體攝影旅游,或稱集體攝影旅游,一種形式是完全依托旅游經營部門,攝影旅游者按其相關服務項目作出出游抉擇;另一種形式是由旅游類網站、攝影愛好者自發(fā)組織的團體或旅游管理部門牽頭組織的攝影旅游,其行程可集體商討,或事先規(guī)定好,然后報名參加。優(yōu)點是日程、線路、住宿、參觀節(jié)目均按計劃進行,收費比單獨出游低,安全性高,行程針對性強,便于攝影技術與經驗的交流。缺點是自由度較低,靈活性較弱。
活動性攝影旅游主要是指在攝影旅游地開展攝影節(jié)、攝影賽事的旅游。由主辦方在攝影旅游地安排攝影節(jié)、攝影比賽相關準備,攝影旅游者以散客、集體報名參加或攝影愛好者組織的方式參加的一種旅游。據統(tǒng)計,目前全國每年有約400個各類攝影比賽,平均每天1.09個,更有業(yè)內人士估計每年粉墨登場的各類影展影賽在千次以上。目前,活動性攝影旅游正在以蒸蒸日上的趨勢快速發(fā)展。
二、發(fā)展攝影旅游的意義
(一)吸引海內外攝影人的視線,帶來豐富的客源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攝影愛好者的數量迅速增長。攝影旅游地通過設計、開發(fā)攝影旅游項目,吸引著攝影人的視線。攝影愛好者本身就是一定數量的旅游者,基數有限但其年出游次數相當可觀。攝影旅游者通常結伴出游或攜帶家屬,無形之中豐富了客源。攝影節(jié)、攝影賽事的開展,會帶來一批數量可觀的客源,除了眾多攝影參賽者,還有主辦方工作人員、媒體朋友等。此外,旅游者的親身訴說,激發(fā)周圍親朋好友的出游欲望,產生一定的潛在客源。
(二)形象宣傳功能,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攝影旅游者在旅游結束后對照照片進行欣賞與回味,能夠鞏固攝影旅游地在心中的形象與地位。攝影旅游者向親朋好友的介紹、攝影作品通過媒體向大眾展示的過程,都是對攝影旅游地形象的初步塑造。2018年,海外旅游者通過親友介紹、廣播電視、報刊這三種媒介了解中國旅游情況的比重是55.7%,“口碑+媒體報道”的傳播方式與旅游者媒介的選擇是一致的。攝影旅游者通過向親朋好友口頭敘述旅游見聞、展示攝影作品,向周圍的人群宣傳了攝影旅游地形象.廣播電視、報刊雜志以及互聯網等大眾傳媒刊登、轉載旅游地照片,在更大范圍推廣了攝影旅游地形象。照片是一種無語言、國度障礙的傳播媒介,具有從抽象到具體的宣傳效果,有利于擴大地方的知名度與影響力,當照片塑造與宣傳的某種形象符合心目中的旅游要求與期望時,潛在旅游者就會變?yōu)檎嬲穆糜握?。通過攝影節(jié)、攝影賽事提高舉辦地知名度的案例很多,如法國小城蓬皮尼昂,就因舉辦了國際攝影節(jié)而提高了知名度,促進了當地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我國的平遙和麗水被旅游者所熟悉更要歸功于攝影節(jié)和攝影賽事的舉辦。
(三)發(fā)現旅游資源,為旅游資源的評價與科學規(guī)劃提供基礎
攝影旅游可幫助人們發(fā)現更多、更美、更珍奇的旅游資源,經典的例子就是美國最著名的黃石國家公園。在1870年和1877年,美國西部著名攝影家杰克遜曾八次隨政府的地理勘探隊進行勘探攝影,政府議員根據其在偏僻的黃石地區(qū)拍下的大量風光照片,于1972年決定在那里開辟美國第一個國家公園。無獨有偶,國內也有許多旅游地是通過攝影作品而被挖掘出來的。武陵源的“一舉成名天下”,吉林霧凇島“夜看霧,晨看掛,正午賞落花”的名聲和黑龍江雙峰林場“中國雪鄉(xiāng)、雪景之源”的聲譽,都是由攝影人所成就。這些地方,之前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攝影人的發(fā)現與宣傳促使其被開發(fā)為旅游資源,吸引了源源不斷前來觀光探險的游客。
三、結論
總之隨著產品競爭和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旅游產品的形式也在不斷地增減改變。傳統(tǒng)的旅游產品以觀光游覽為主,形式單一,格式化嚴重,吸引力逐漸減弱。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穩(wěn)定發(fā)展,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旅游者的旅游閱歷得到豐富、需求層次得到升華,傳統(tǒng)的旅游方式已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隨著旅游市場細分、體驗時代的到來,需要設計、開發(fā)具有參與性、綜合性、差別化的新型旅游產品。作為一種新興、特種旅游產品,攝影旅游應得到更多的關注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紹先等主編,攝影技術與藝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
[2]黃啟智主編,淺析旅游攝影[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