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長譽
隨著翻譯實踐的開展,無論是在口譯實踐,乃至在筆譯實踐中口語體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書面語是語法結構嚴謹,思維邏輯嚴謹,用詞較為考究的表達方式。較之書面語,口語有時則呈現出語法結構較為松散,思維邏輯較為隨意,用詞更為親切自然等特點??谡Z體包括帶有地域特色的發(fā)音強調、方言、較為自然的日常用語等語言方式。
口語體和書面語有以下區(qū)別。第一,口語是第一性的,書面語是第二性的,先有口語再有書面語。 第二,由于使用條件不同,口語和書面語也會出現一些差異??谡Z是聽和說的語言,所以要求快,講求效率,用詞范圍相對較窄,句子比較短,結構比較簡單,有重復、脫節(jié)、顛倒等現象,還會出現一些嗯、呃之類的語氣詞。第三、書面語是寫和看的語言,可以有足夠的時間供人進行推敲和琢磨。人們只能聽到同時代的人說話,聽不到早一時期的人說話??墒侨藗儾粌H能看到同時代的書面語,也能看到早一時期的書面語,能夠模仿一個時期的書面語寫文章,因而口語中消失的詞語和句式,往往在書面語里繼續(xù)保留。
雖然書面語能以文字這一載體傳承人類文明,但是較之書面語,口語顯然更為歷史悠久,因此要對語言的活化石,即口語體,引起足夠的重視。書面語完全脫離口語是違背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的反常現象,因此作為合格的譯員,既要加強對雙語的書面語的駕馭能力,又要加強對雙語的口語體的駕馭能力,爭取重建“巴別塔”。
翻譯是用一種語言(目的語)再現另一種語言(出發(fā)語)的語言實踐活動。翻譯按實踐可以分為筆譯,口譯和機械翻譯等。 筆譯即用書面語的形式,對兩種或多種語言進行轉化的翻譯實踐活動。不同于筆譯,口譯是通過一種特殊形式的翻譯傳播行為來進行并完成不通語言的雙方或多方的交談。簡言之口譯就是通過口頭表達的方式完成翻譯的實踐活動。
在筆譯實踐中,譯者認為口語體有兩點重要意義。
第一,將原著中的人物形象鮮明的飽滿的再現給譯著受眾,讓譯著讀者群品味到原著的活的靈魂。尤其在文學翻譯時,對于作品中能夠體現人物性格的方言,土語等口語體的巧妙處理,能夠將人物形象刻畫地更為飽滿。例如,在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峰《紅樓夢》這部文學著作中,有這樣一處。寶玉路謁北靜王時,北靜王贈一手串,后寶玉轉送黛玉時,黛玉冷笑道:“什么臭男人拿過的東西,我不稀罕”。 此處,“稀罕”就是屬于口語體。曹雪芹在行文著書時運用了很多方言,這些口語體如果能恰當翻譯會更能飽滿人物形象。
第二,增強譯著的可讀性,趣味性。在將原著靈魂再現的過程中,各種翻譯技巧都十分重要,但是包括生活化的語言特色在內的口語體的得當翻譯,能夠拉近讀者和譯著的距離,使讀者樂于讀。例如,在韓國具有地域特色的小說翻譯成漢語時,究竟輔以什么方言翻譯,對于這一問題的思考和重視就是口語體在筆譯實踐中的意義所在。
在口譯實踐中,因為譯者不僅要有“讀”懂源語的能力,還要具備“聽”懂的能力,若是考慮到講話人的自身用語特色,則需要“聽的更高的境界”,所以口語體的意義在此更為重要。
第一,調節(jié)現場氣氛,將緊張的談判趨近緩和,將乏味的報告變得愉悅。例如,在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時,習近平主席援引當地民歌唱詞“久久不見久久見,久久見過還想見” 來表達對與會嘉賓的歡迎和對主辦地海南的親切。對此口語體的得當翻譯,既能愉悅東道主海南,又能向與會嘉賓傳達出具有中國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
第二,拉近講話者與現場聽眾的心理距離。在韓國總統文在寅訪華并在北京大學發(fā)表講話時,文在寅第一句話是用漢語說了“大家好”,并用親切的口語體贊美了北京大學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要意義。 這樣的講話拉近了受眾和講話人的心理距離,對其翻譯的拿捏需要不斷通過實踐鍛煉。
第三,精準的傳達講話者的意圖,實現口譯現場的等價再現。例如,在2019年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回答韓聯社記者對于朝美會談無果而終中方持何種立場并將發(fā)揮怎樣的作用這一問題時,如是說道:“恭喜你的漢語又取得了新的進展,你的發(fā)音還是非常準確的”, 然后言歸正傳,闡述了中方立場?,F場翻譯口譯之后,立刻引起了現場中外記者的笑聲。而且,也把我們對于朝鮮半島的積極立場傳遞開來。
第四,理解好話者的口語(解碼)并組織語言(編碼)輸出,可以調高譯員的臨場應變能力。在經貿談判乃至貿易摩擦磋商的場合上,譯者通過對雙方包括微表情等體態(tài)在內的口語體的準確解讀和靈活處理,有時會起到“優(yōu)秀的調停者”的作用,這樣的臨場反應能力,有時需要“口語體”這一“興奮劑”。
口語體對于翻譯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譯員平時應從以下四方面提升駕馭口語體的技能。
第一,譯員平時要通過各種途徑積累自己廣博的非語言知識,因為口語體包括本國和對象國很多獨具地域特色的語言符號,如果不日積月累不可能“臨場應變”。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語言多樣性大會時發(fā)表的《岳麓宣言》中,也尤為強調對地域語言的保護,因此我們作為譯者更要加深對雙語口語體的學習。無論是口譯還是筆譯,都要要積淀知識。
第二,譯者要提高對講話者綜合體態(tài)的解碼能力,每位講話者并不一定都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甚至會出現邏輯混亂等錯誤。而對講話者本人此時混亂的口語的正確解讀,則是口譯危機管理的必備技能。這需要譯員“望聞問切”來解碼發(fā)表人的信息,再通過自我編碼,最終輸出。
第三,口語體中很多詼諧幽默的語句,很多都來自于新鮮事物,因此需要我們增強對新鮮事物的關注度,以免在口譯現場出現不知講話者所云的危機狀況。
第四,學習語言,不應只是止步于書面語,譯者更應該加強與人的溝通,爭取讓口語體更多的應用于生活之中,在日常對話實踐中提高雙語的口語體駕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口譯現場,對于講話人的意圖充分準確解讀。
【參考著作】:
【1】韓東吾、朝漢翻譯理論與技巧、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1994年
【2】柳英綠、韓中翻譯教程、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2002年
【3】金永壽、全華民、漢朝朝漢翻譯基礎、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2003年
【4】金日、中朝翻譯基礎、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2005年
【5】許均,翻譯概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
【6】盧雪花,中韓口譯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7】魯錦松、崔英蘭,中韓口譯實訓教程,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