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教師減負,并不是一個太新鮮的話題。如年初召開的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就承諾,今年要下大力氣為教師減負。在一般語境下,它都被看作是一個教育議題,相關減負工作的推進,也主要由教育部門主導。但這次“減負20條”,卻是由中辦、國辦聯(lián)合發(fā)布,其一方面表明,為教師減負,已被提到國家議程的高度;另一方面也因為,中小學教師的負擔,不僅來自于教育部門,更有源自其他部門的“非分”要求。要“減”出實效,就必須形成多部門合力,而不能由教育部門“單打獨斗”。
?減負20條,是在對多省市、千余所學校進行調研,以及書面征集20個中央國家機關和有關單位意見的基礎上形成,主要圍繞減督查檢查評比考核事項、減社會事務進校園等四個方面展開,可謂極具針對性。如意見中提到,一些地方和部門在落實安全穩(wěn)定、掃黑除惡等工作時,經常向學校和教師攤派任務。這類時常引發(fā)吐槽的現(xiàn)象,能夠進入國家文件,說明相關部門調研的接地氣和直面問題的態(tài)度。
?再比如,意見要求堅決克服重留痕輕實績的形式主義做法。這一條主要是針對一些職能部門在評比時偏愛“講排場”,而學校由于人數(shù)多,能夠呈現(xiàn)出整齊劃一的視覺效果,往往成了一些“留痕”考評的首選素材;另外,意見要求除教育部門外,其他部門不得自行設置以中小學教師為對象的督查檢查評比考核事項。這是因為現(xiàn)實中,基層學校的話語權往往弱勢,對相關部門的無關評比,如媒體所說是“想拒不能拒,想攔不敢攔”。此一語境下,明確非教育部門不能自行設置評比考核,相當于從源頭賦予學?!熬芙^權”。
?減負20條的最大亮點,就在于它所要求的對象,不僅是教育部門,而是面向“各地區(qū)各部門”。因此,為中小學教師減負,地方各級領導也要帶頭示范,非教育部門更要形成自覺,不隨意將無關工作攤派給學校、教師,做到“能不打擾的堅決不打擾”。對相關要求執(zhí)行不力、落實不到位的,還應按意見所規(guī)定的嚴肅問責。當然,中小學教師負擔過重,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基層的一些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之風的“牽連”。據(jù)此來說,只有徹底根治基層不良作風,才能為教師減負營造更好的外部環(huán)境。
?教育是國之大計,為中小學教師減負,是尊師重教的內在要求,也是不為教育添堵的務實之為,每個部門都應“守土有責”。希望這次意見,能夠從共識走向共同行動,真正讓中小學教師輕裝上陣。(摘自《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