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與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緊密關系,英語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對英語這門語言的學習了解英語背景國家的文化理念、思維方式等,實現(xiàn)更有效的跨文化交流,面向世界傳播優(yōu)秀的中國文化。由此觀之,關于提升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成效的研究與實踐勢在必行、任重道遠。本文將立足對地方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從地域特色視角下探討地方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策略,為提升教學效能、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英語文化教學;地域特色;教學理念;課程;教學載體
【作者簡介】徐常蘭(1974-),女,河北深州人,衡水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文學碩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9年度衡水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結項成果,課題編號:2019087。
一 、引言
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推進和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英語對促進國人跨文化交際,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語言承載著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社會風俗及思維方式,可以說,語言與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緊密關系,英語教學并非單純的語言教學,其目的是通過對英語這門語言的學習了解英語背景國家的文化理念、思維方式等,更為重要的是實現(xiàn)更有效的跨文化交際,面向世界傳播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向世界展現(xiàn)更開放、更現(xiàn)代、更真實、更全面的中國,由此觀之,關于提升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成效的研究與實踐勢在必行、任重道遠。作為我國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具有得天獨厚的地方文化資源,面對英語文化教學的改革發(fā)展,把握地域優(yōu)勢、開發(fā)文化資源無疑能夠成為地方本科院校提升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水平的可行路徑,這不僅適應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英語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還是地方本科院校凸顯自身辦學特色、彰顯地域文化的有效方式。本文將立足大學英語文化教學實踐,對地方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現(xiàn)狀進行分析,從地域特色視角下探討地方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策略,為提升教學效能、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供有益參考。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現(xiàn)狀分析
培養(yǎng)傳承弘揚中國文化的能力無疑是包括地方本科院校在內的中國高等學校英語文化教學的題中之義,英語文化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及跨文化交際能力至關重要,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英語文化教學對“文化”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許多院校并未在英語教學實踐中開設中國文化相關課程,有關地域文化的專門教學則少之又少,使許多學生無法在日常的學習中了解到足夠多的地域文化知識,弘揚地域文化的能力更是有待提升。對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其教學的任務在于為地方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服務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弘揚地域特色文化,因此在地方本科院校中增加地域文化相關教學內容,開發(fā)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學資源十分必要。
針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學生用英語表述地域文化的能力的調研顯示,大部分的學生對本地區(qū)的社會風俗、交際禮儀較為熟悉,但對本地區(qū)的歷史文化、名著典籍、名人軼事的了解還不夠充分,與其相關的英語表述也不夠準確。同時,大部分的學生表示,缺乏提升用英語表述地域文化能力的途徑,在英語教學中少有地域文化的專門課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補充的文化知識大多為英語背景國家的人文知識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關知識,很少涉及本地區(qū)的特色文化,同時也很難找到介紹地域文化的雙語學習資料,想要提升地域文化相關內容的英語表述、交流能力較為困難??偟膩碚f,受傳統(tǒng)英語教學觀念和模式的影響,地方本科院校的英語文化教學對用英語表達地域文化及其相關事物能力的培養(yǎng)不夠重視,限制了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教學理念和課程設計有待更新。
三、地方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策略
在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斯圖爾德所構建的文化生態(tài)學理論體系中,生態(tài)學的理論被應用在文化研究之中,他認為文化的多元性是維持文化生態(tài)平衡的前提,只有不同文化圈之間相互交流、和諧共生才能維持整個人類文化的完整性,從而實現(xiàn)人類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將斯圖爾德的文化生態(tài)學理論應用在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地域文化的忽視,將破壞文化生態(tài)平衡,降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效能,只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現(xiàn)對中西文化的共同學習,才能夠營造不同文化交融共進、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平衡,培養(yǎng)真正能夠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英語人才。
1.更新教學理念。為解決上文所述的地域文化“失語”現(xiàn)象,在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中,要改變以往英語教學重語言輕文化的觀念,將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中心目標,在對英語綜合能力培養(yǎng)訓練的基礎上,構建中西方文化和諧共生、并重著力的教學理念,將這一理念融入到教學的全過程中。在教學中要對地域文化知識進行重點介紹,引導學生了解、思考中西文化的差異和共通之處,加強對地域特色詞語英譯教學和訓練,逐步引導學生將地域文化相關知識的學習以及相關英語表述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在英語學習的全過程,樹立文化自信和正確的文化交際觀念。
2.設置專門課程。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應重視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和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地方本科院校更應依托地理優(yōu)勢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弘揚地域文化。目前只有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英語教學中開設了中國文化相關課程,地域文化的專門課程基本沒有,地域文化“失語”現(xiàn)象普遍存在。中國幅員遼闊,地域文化豐富多彩,對于不同地域的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應設置中原文化、江淮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游牧文化等不同的專門課程,課程內容要涉及地域文化圈內的風俗民情、歷史典故、地理知識、傳統(tǒng)藝術等等,使學生在豐富地域文化知識儲備的基礎上,提升用英語表達地域文化相關事物的能力,逐步成為在全球化發(fā)展背景下弘揚、傳播地域文化的重要力量。
3.拓展教學載體。隨著英語教學的改革,教學載體日益豐富,小組研討、影視作品教學、情境教學等多元教學方式及載體,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表達、應用的機會。比如在學習地域文化相關知識及相關文化詞匯的基礎上,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學習小組,圍繞地域文化主題進行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擬,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的主動性,促進中西文化在教學過程中的和諧共生。又比如依托影視作品、PPT等載體,讓學生更為全面地了解到本地的風俗民情,通過教師擴展講解,正確認識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設立“中西方婚禮習俗對比”“中西方飲食禁忌對比”等課題進行研討,樹立平等共存、相互尊重的跨文化交際理念,同時,通過立體的文化輸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文化鑒賞能力,使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善于交流、樂于交流。
4.完善評價體系。探索建立英語文化教學的評價體系,在期中、期末、專題考試中貫徹文化教學的理念,提高地域文化相關知識考察比重,如在英語閱讀、翻譯、作文等類型的試題中,選擇具有地域特色的風景名勝、風俗、民間藝術品、歷史名人等內容進行命題。同時通過設置地域文化及其相關事物的調研課題,將課題完成情況納入評價體系之中,提高學生深入學習地域文化知識、鍛煉英語表達能力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地方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將優(yōu)秀的中國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傳播出去。將地域文化融入到英語文化教學中,能夠改變本土文化“失語”現(xiàn)象,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在中西文化和諧共生的氛圍中不斷發(fā)展提供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周敏.文化生態(tài)學關照下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3):57.
[2]李發(fā)武.對地方高校與地域文化傳承發(fā)展的思考[J].山東高等教育,2014(6):65.
[3]王思聰.文化失語癥與跨文化教育的探析[J].當代教育與文化. 201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