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微博上發(fā)生了一場關于童話的大規(guī)模激烈討論。
起因是一位博主提起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說自己從來沒給女兒講過這個童話,有一次發(fā)現(xiàn)女兒打開故事機正在聽,她趕緊上去把開關按了,告訴女兒,“別學小美人魚,她們魚類智力不高,你是人類女孩,你有腦子,沒有任何人值得你付出生命?!?/p>
這位博主認為,不僅《海的女兒》這種“矮化海洋女性物種,跪舔人類男性”的“男人寫的童話”完全不值得讀,“包括所有happy ending的王子公主式童話也不適合講給女孩聽”,因為,“她們不是只能年輕美麗柔善可欺,也不是只能有嫁給王子這一種結局?!?/p>
《海的女兒》真的有毒?讀過《海的女兒》真的會讓女孩養(yǎng)成跪舔男性的人格,沒有腦子,輕易就為人為事付出生命?
這條內容讓微博當即炸了鍋。
在原博下面的上萬條評論中,有贊同,有理解,有反對。
一位知名博主說,“小人魚不是為男人犧牲也不是女性自我矮化。她是在‘300年壽命過得渾渾噩噩’和‘只有十幾年壽命但是活得自由’中間選擇了后者,這反而是女性的成長和進步。”
也有人問:“悲劇不能讀,happy ending不能讀,那究竟還有什么可以讀?”
這的確是一個問題。我們究竟該讓孩子讀什么樣的童話?為他們提供什么樣的童書?好童書和不好的童書的標準是什么?
其實,除了認真為孩子把關之外,家長們也不必太過擔心,一則,國家的圖書出版尺度本身就是一個把關,二則,我們也應該相信孩子,相信他們的領悟力和辨識力,相信他們最終能夠超越你所有的憂慮與不確定,在童書中體驗那些比日常生活更加溫柔、強大、復雜的情感,并讀出一個比日常生活更加高遠、廣闊、立體的世界。
回到前面的《海的女兒》。其實,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對同一個童話、同一本書的解讀,也會逐漸發(fā)生改變,25歲時和5歲時的理解可能大不相同。這些改變,正是閱讀的美妙所在,更是成長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