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翠花
◆摘 ?要:農村英語聽力教學中存在以“教”代“學”,沒有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聽與說。為此,教師應改變教學策略與方法,利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豐富聽力教學,指導學生相應的技巧,提升學生的聽力能力。
◆關鍵詞:聽力教學存在問題;解決問題策略
一、英語教育的現狀與問題
1.農村低齡階段的學校課程開展不均衡,英語教師貧缺
國家英語課程要求從3年級起開設英語課程,而目前我國中東部地區(qū)從3年級起開設英語課程的學校寥寥無幾。即使部分開設了課程的,也因教師缺乏或是種種其它原因,把英語課程節(jié)數夾縮在縫隙中,過于形式化了?!缎抡n標》提出基礎教育階段的目標:第二級為6年級結束時應達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級為9年級結束時應達到的基本要求。試想這第二級就難以啟齒,何談第五級?
2.學生有口難開,心理素質普遍差
《新課標》指出,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的認知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使學生能排除非智力因素的干擾,克服一些消極的情感,如焦慮、抑制、過于內向、害羞、膽怯、缺乏學習動機等等,逐漸樹立學習的信心。而在傳統(tǒng)的課程實施中,我們往往忽視了“情感”的因素。初中英語聽力能力的提升,最大的突破點就是從學生聽說入手。農村里的學生見識少,視野狹隘,生性膽怯。聽了怕說,說了怕錯。課堂氣氛默默無聞,惟有教師一人在苦口婆心。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要花很大的精力,但由于受自身知識和設施不齊的影響,很難實現。面對學生消極情感,只能望而怯步,任其泛濫。久而久之,學生真的“愛你口心難開”。
3.聽力教學存在的誤區(qū)
(1)口語代替了標準規(guī)范用語。教材編寫使用的錄音都是地道標準的語言,農村學校大部分教師口語能力本身就比較弱,在教學中有的沒有借助磁帶、多媒體等輔助設備進行聽說教學。課堂教學的另一個弊端就是教師過多的運用母語,翻譯式教學讓學生的聽力能力不能有效地提高。久而久之,聽力教學偏離了本質,學生“充耳不聞”,教師無何奈何任它去。
(2)平時聽力訓練太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據調查,在教學中,教師只是按教材要求,在每個單元中規(guī)定的聽力練習中進行聽力訓練。而且往往時間安排緊湊,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沒有花太多時間在聽力練習上,只是草草了事。學生云里霧里,似懂非懂。眾所周知,聽力能力的基礎訓練有很多,比如聽寫、朗讀、背誦、聽歌、演講、值日報告等等。教學中,受學校條件與教師自身能力的影響,教學形式單一,閱讀課、語法課、復習課沒有融入聽力。每次測試講評中,聽力講評只是走馬觀花,核對下答案就完事了。沒有對聽力試題進行針對性講解與總結。
(3)沒有進行相應的聽力試題研究。筆者發(fā)現,近幾年的中考聽力試題中學生對第二部分的獨白(monolog)和第三部分的聽短文填空,是失分最多的題目。其主要原因是內容不熟悉、語音不習慣、單詞不會拼寫、反應來不及等等。這些歸根結底,就是教師對聽力方法和技巧欠缺科學性指導,對聽力試題欠缺針對性研究。
二、探討解決問題的策略
如何整體提升農村中學學生英語聽力水平,本人認為其突破口應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應及時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教學在農村根深蒂固,教學形式單一、只講不練、頻繁使用母語、一言堂等落后的模式亟待摒棄。教師應認真學習研究《新課標》,正確實施課程標準。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的傾向,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
2.處理好學生情感與認知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傾心去聽、大膽去說
情感指興趣、態(tài)度、動機、自信心、自主性、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即非智力因素。而情感態(tài)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據調查發(fā)現,學生開始在低年級對英語還是抱有很大的興趣的,但由于教師一味的注重知識的掌握和成績的好壞,忽視對學生進行情感上的疏導,使得學生漸漸對英語望而生畏,有口難開,甚至于絕望、放棄。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聽說是根本,是途徑,也是最終的目標。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人格和自尊;要研究學生的心理,了解學生的情感,鍛煉學生的意志,陶冶學生的情操;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態(tài)度和自信心放在英語教學的首要地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3.教師從教育教學中積累聽力經驗,化春風為雨露,點滴去指導
(1)讓學生熟悉特定的文化背景。教師應博覽群書,在課堂教學中浸透西方國家文化背景知識,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讓學生掌握特定的語言交際用語及功能,減少學生因文化背景知識的欠缺而導致聽力理解上的障礙。
(2)創(chuàng)設情景,創(chuàng)造條件。農村教師應在現有條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比如:實物實景表演,值日報告,朗誦講故事比賽,英語角、聽力競賽等等。把英語聽力課作為一門語言活動實踐課來上。持之以恒,潛移默化。關愛身邊的每一位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積極鼓勵、表揚學生點滴的進步,讓每個學生都主動的參與、合作,會心去聽,大膽地說。
(3)指導應試聽力試題的解題技巧。在英語聽力測試中,常用的技巧有:①端正心態(tài),切勿緊張、心急,保持穩(wěn)重、平衡的心態(tài);②預測和取舍能力的培養(yǎng)。預測和取舍能力的培養(yǎng),是提高聽力的有效手段。聽具有很強的未知性、隨機性和時限性。做到接受準確,反映及時,適時地預測和取舍是很重要的。要善于利用前后句,上下文加以推理和判斷,特別注意利用關鍵詞、暗示詞、過渡句,并迅速判明主題,及時捕捉住與主題要關的重點,排除那些與主題無關、平淡、次要的信息,把注意力始終放在抓主題上。
總而言之,農村初中英語學生聽力能力的問題,是擺在當前教師面前最大的困惑。筆者之所以把它作為教學中的課題進行研究,目的是力求解決這一難題,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實踐。
參考文獻
[1]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2011.